原標題:進攻是最好的防守,世界汽車大洗牌開始,吉利沃爾沃合并應戰 來源:雪球綜合
近日,沃爾沃汽車集團和吉利汽車控股有限公司共同宣布,二者正在籌劃業務重組,重組后的資產將納入吉利汽車香港上市公司,同時將考慮未來在瑞典上市。自2010年吉利收購沃爾沃以來,一直實行的是“吉利是吉利,沃爾沃是沃爾沃”的策略,雖然雙方合作越來越密切,但是兩個公司獨立運作,并且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如今,為什么突然決定要“合體”呢?
抱團取暖應對淘汰賽
李書福曾說,世界汽車的趨勢是融合,目前看,這個判斷很有預見性。同樣是2月10日,豐田汽車將對斯巴魯的持股比例由16.48%上升到20%,正式控股斯巴魯。而去年底,歐洲PSA與FCA決定合并,且FCA也是幾年前菲亞特和克萊斯勒合并的產物。
世界汽車發展100多年,已經進行了N多輪的合并重組,形成了今天的格局,而國內的汽車行業仍處于“小而散”的狀態,融合得還很不到位。在全球汽車工業格局中,一個定位窄眾的企業年銷量都在200萬輛左右,比如馬自達2019年馬自達全球累計銷量為227,750輛。而中國銷量最高的吉利(含領克)只有136萬輛,這種規模是很難與國際巨頭競爭的。
如今,世界汽車競爭越來越激烈,單打獨斗很難生存。就是在傳統的燃油汽車領域,企業之間也在進行深度合作,比如通用和福特聯手開發10AT變速箱,寶馬和PSA聯手開發小排量渦輪增壓發動機等等。
而隨著汽車“新四化”,即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和共享化的逐漸發展,以5G為代表的高新科技與汽車行業深度融合,整個汽車行業都要轉型,更需要通用規模化提高資金和技術實力,攤薄研發成本,所以抱團取暖就是必然的選擇。
收購收購再收購的吉利
相對于其他國家的汽車產業,中國的“山頭兒”確實太多了,李書福認為“最終只能剩下兩三家”,這決不是危言聳聽。目前,中央直屬的一汽、東風和長安也在進行整合,去年底地方國企上汽和廣汽也簽署了合作框架協議,可見國內也在為深度整合做準備。?
而吉利可以說是自主品牌中整合做得最好的,尤其是吉利是深度融合到全球汽車產業中,并不只是在國內。最典型的就是收購沃爾沃,一直傳為佳話,隨后還有入股奔馳并成為最大單一股東,收購寶騰、路特斯等,最近又傳出要收購阿斯頓·馬丁,雖然沒有成功。目前,吉利已經與奔馳在共享出行領域深度合作,并且還與奔馳一起組建smart品牌全球合資公司。
吉利的思路就是主動出擊,與世界汽車深度捆綁,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而在收購沃爾沃后,雖然獨立運作,但是也一直深度合作,比如聯合研發了CMA模塊化平臺架構和純電動專屬架構PMA,實現了平臺架構的共享,聯合成立技術研發中心,聯合成立領克汽車合資公司,以及整合發動機業務等。在此基礎上,現在吉利和沃爾沃的合并更顯得水到渠成。
短期看,雙方合并的核心工作主要圍繞研發投入、成本和財務,追求效率是雙方合并的根本,而不是誰吃掉誰的問題。據了解,吉利和沃爾沃汽車都在智能化、電動化、自動化領域提出了十分宏大的規劃,但從短期看,巨大的投入和成本不是單獨一方能夠解決的問題,雙方合并有利于兩家車企更高效地實現戰略部署,當然品牌仍將會獨立運作。
進入世界汽車主流陣營
從規模上看,沃爾沃2019年銷量突破70萬,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在中國銷量超過15萬,作為豪華品牌在二線陣營中算不錯的,但如果單打獨斗這個銷量仍然很邊緣化,而吉利作為大眾化車型,目前的銷量自然也排不上號,全球化還任重道遠。
但是,如果吉利和沃爾沃合并后,就不一樣了。目前,吉利控股集團旗下分別包含吉利、沃爾沃、極星、英倫、寶騰、路特斯、smart等一系列品牌,各個品牌在獨立運行的基礎上也在開展協同發展,如果合并之后總銷量是217.8萬輛,擁有了成為一個入門級小巨頭的實力,成為世界汽車主流陣營中的一員。
如果實現吉利和沃爾沃的合并,除了規模和效率對成本的益處,還將進一步提高吉利品牌的市場影響力,尤其是定位高端的領克品牌開拓海外市場,重點是歐洲市場,有了更大的支撐。另一方面,從資本市場層面,合并之后將納入在香港上市的吉利汽車,而必然拉高股價,提升市值。
在要知道,2017年吉利汽車經歷了股價最高點29.51港元,而今天的股價僅為14.74港元,這將為雙方發展獲得更充足的資金。可見,吉利和沃爾沃合并,將是一個雙贏的結局,就像李書福說的,“將進一步提高發展效率”,畢竟現在是淘汰賽階段,時間就是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