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在黨的十九大報告基礎上再次強調的一項重要戰略任務。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大力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實體經濟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基石
實體經濟是與虛擬經濟相對而言的。廣義的實體經濟是指為國民經濟提供產品和服務的實體部門,而虛擬經濟則是在此基礎上衍生和發展起來的非實體部門。比如,房地產部門、金融部門在為國民經濟提供產品和服務時屬于實體經濟,而在房地產市場、金融市場投資投機中形成的虛擬資本(資本化、證券化)及其交易系統則構成虛擬經濟。實體經濟是虛擬經濟發展的初始條件和必要基礎。在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比例是發展變化的,但不論處于哪個發展階段,虛擬經濟都不能脫離實體經濟片面發展,否則就會出現經濟泡沫和金融風險。
實體經濟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運行基礎和支撐力量。一個國家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包括產業體系、市場體系、城鄉體系、區域體系、經濟制度體系、經濟運行體系、宏觀調控體系、對外開放體系等諸多方面,實體經濟貫穿于其中的每個方面,構成了各個體系運轉的經濟基礎,支撐著各個體系的發展變革,還影響著各個體系的相互關系。可以說,離開了實體經濟的發展,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各個方面都會成為無源之水;如果實體經濟出現了大的波動,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各個方面都可能受到沖擊。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這是適應實踐發展要求的新提法,也是對經濟發展理論的新概括。從根本上說,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與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相一致、相適應的,體現的是黨中央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面布局和系統安排,這就是推進我國整個經濟體系的現代化建設,包括產業和市場體系的現代化、城鄉和區域體系的現代化、經濟制度和機制體系的現代化、經濟運行和調控體系的現代化、對外開放和競爭體系的現代化等建設。在這個大背景下,客觀上需要加快實體經濟現代化的進程,為經濟體系的現代化建設提供必要的條件和動力。顯然,沒有實體經濟的現代化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將缺乏堅實基礎和有力支撐。
因此,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重視發揮實體經濟的作用。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關鍵在于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當前實體經濟下行壓力大的主要原因
最近幾年,我國經濟增速下行壓力較大,基本表現是實體經濟增長乏力、增速下滑。主要原因有以下兩大方面:
外部經濟環境的影響。世界經濟增長率自2017年達到3.8%的高點之后,已連續兩年明顯下滑,在短期內看不到回升趨勢的曙光。全球經濟下行對各國經濟增長產生普遍性影響,各國經濟回落反過來又制約全球經濟回升。盡管歐洲、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已率先重啟貨幣寬松的刺激政策,但并沒有扭轉實體經濟下滑的態勢,并沒有改變通脹率持續低于目標水平的狀況,并沒有改善多數投資者對市場前景的悲觀預期。
世界經濟放緩的主要原因是總需求不足,特別是大多數發達經濟體的國內需求低迷,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卻繼續主導著世界經濟的走勢。根本性原因在于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人口增長率下降和老齡化過程加快,影響了經濟生活的活躍度;二是居民收入和財富差距擴大,制約了社會消費需求的有效增長;三是大量傳統產業的發展前景不明朗,新興產業的帶動作用相對較小,新業態、新模式的機會與風險并存,不穩定不確定性仍較多,左右著企業界的市場預期和投資信心;四是新科技在各國的激烈競爭中不斷有所突破,但對新一輪產業革命還缺乏基礎性、全局性、系統性的推動作用,對社會投資需求的重大引領效應尚未爆發出來;五是以美國為首的少數發達國家掀起了一股較強的逆全球化潮流,使國際貿易和投資機制中本來存在的對全球經濟活動的內在拉動效應受到了新的制約;六是美國政府對許多國家挑起的貿易摩擦和貿易戰,使國際貿易和投資格局受到了大范圍的負面影響,這種影響還在持續和擴散。當前,全球經濟增長前景的改善主要取決于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經濟的驅動,這種驅動主要來自于成長中經濟體的需求增長動力和活力,但以美國為首的貿易保護主義升溫對國際市場活力產生了很大的抑制和沖擊。
國內經濟新常態的矛盾。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總的說就是進入工業化的后期階段。這個階段的主要表現是國內工業品市場基本飽和,商品出口市場的數量擴張大體告一段落,國內資源流向缺乏規模經濟性和可貿易功能的服務業部門,總需求的增速持續回落,導致經濟增速持續下行。因此,這個階段的主要特征之一是高速增長時期的結束。我國是一個特殊的發展中大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或新階段后總量矛盾與結構矛盾始終交織在一起,總需求不足使經濟增速面臨下行壓力,而深層問題則是結構性矛盾,即供給結構和質量不適應需求結構和質量的變化,加大了總量矛盾及經濟減速壓力。經濟下行壓力及帶來的困難和問題,主要集中于實體經濟尤其是制造業部門,對此我們要有充分的認識,重視深層矛盾的解決。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高速增長階段的結束已經標志著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開始,依靠要素投入的增長已經由依靠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所取代。只有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增強生產率提升和結構優化的作用,才能真正消除經濟下行的壓力。
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思路
按照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的部署,圍繞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根本要求,要針對經濟下行壓力帶來的突出困難和問題,引導和推動實體經濟走上高質量發展之路。重點是堅持抓好以下幾個方面。
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實體經濟面臨的突出問題是結構性過剩,特別是傳統制造業部門,產業發展前景不明朗,供給市場存在過度競爭,企業經營發展比較困難,轉型升級受到多種問題尤其是體制障礙的制約。在這種條件下,要振興實體經濟,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需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政策支持下,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改革的辦法化解結構性矛盾,更多運用市場化、法治化的手段改善營商環境,解決實體經濟轉型發展面臨的問題。要圍繞“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字方針,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增強市場微觀主體活力,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水平;推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導金融機構增加對制造企業的中長期融資,加大力度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進一步推動降成本、補短板的各項工作,引導地方政府將減稅降費政策落實到位,幫助實體企業度過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著力深化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既增強國資國企的經營活力,又拓展民營經濟的發展空間;繼續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發揮好以開放促改革的政策效應,提升實體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和市場應變能力。
堅持統籌兼顧穩增長與高質量發展。要做好“六穩”工作特別是穩預期工作,實施好積極的財政政策,更加注重提質增效,實施好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廣義貨幣M2和社會融資規模穩定增長,為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穩定的宏觀環境。更為重要的是,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帶動擴內需、穩增長,把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作為穩增長的重要依托。一是推動高質量投入,促進制造企業擴大固定資產更新投資,帶動高新技術設備投資;二是推動高質量產出,促進制造企業擴大高水平技術設備和優質原材料的生產,提升高端裝備和優質材料的市場占有率和國產化率;三是推動高新技術研發,促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新服務的發展,創造和拉動新的市場需求;四是推動消費品更新換代,促進高質量、高檔次、高端品牌、綠色環保消費品和服務的供給增長,適應和帶動居民消費升級的需求。同時,要把推動高質量發展與化解產能過剩結合起來,促進制造企業兼并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為企業加快固定資產更新、增加研發投入創造規模經濟條件。
堅持處理好制造業與房地產的關系。房地產市場過度擴張對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有抑制作用:一是房地產市場吸引了過多的社會資金,導致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投入不足;二是房地產投資收益率大幅高于制造業部門,扭曲了制造業企業的經營活動,影響了制造業企業的市場預期;三是房地產市場大量拉動鋼材、水泥等中低端產品需求和傳統制造業發展,影響制造業的產業結構升級。黨中央提出的堅持“房住不炒”的定位,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防范金融風險的正確選擇,也是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必須堅持房地產市場的宏觀調控不動搖,并在因城施策條件下加強對地方政府的引導,切實改變房地產一業獨大并扭曲市場資源配置的格局,使資金流向有利于支持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
(作者:華僑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院長、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來源: 《紅旗文稿》
作者: 郭克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