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迫不及待!再融資新規威力初顯,3家公司火速調整定增方案,金主周末緊急加班!行情將至?還需關注六大問題
新的規則總會帶來新的玩法!
2月14日,證監會一口氣發布四個文件,包括《關于修改 上市公司證券發行管理辦法 的決定》、《關于修改 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股票實施細則 的決定》及《關于修改 創業板上市公司證券發行管理暫行辦法 的決定》,同時修訂《發行監管問答——關于引導規范上市公司融資行為的監管要求》。這也就是市場期盼已久的再融資新規。
在新規發布之后,朋友圈瞬間沸騰,有人甚至直呼大牛市要來了。還有銀行資本市場部的人士向券商中國記者透露,周末緊急加班,討論應對方案。一些蟄伏了幾年的資本大佬亦是蠢蠢欲動,準備重出江湖,再干幾票。
而就在16日晚間,至少3家上市公司對再融資方案進行了調整,隆盛科技、元力股份按照再融資新規對定增預案進行了相應調整,凱萊英則是直接終止2019年非公開發行股票事項,同時披露2020年度非公開發行股票預案。
分析人士認為,新規的確有很多利好的地方,但對于新規一定要仔細看。誰來投錢,誰來炒作,炒作什么等都需要仔細回答。短期來看,可能利好部分品種,但長期的效果還有待觀察。從歷史上來看,利好的成分的確在一定時期內大于利空的成分。
那么,再融資新規是否真能帶來一波大牛市?還需直面以下六個問題:
1
在多大程度上利好市場?
按照以往的市場規律,一波大行情起來,需要解決三個問題,即貨幣寬松周期、產業周期和外延式增長。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利率處于下行周期,但其潛力可能會受通脹抑制;從產業周期來看,5G周期可能已經啟動,5G應用周期已經開始在二級市場上顯現,這一點跟2013年的創業板行情有不少相似之處;從外延式增長來看,2月14日終于盼來了第二個文件落地。
影響外延式增長的規則有兩個:一是重大資產重組管理方法,二是上市公司再融資的相關規定。2019年10月18日,證監會正式發布《關于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的決定》。該決定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的限制,包括創業板可以借殼,放松借殼條件,恢復配套融資等。
不過,關于配套融資的定價和減持問題,該決定明確將參照上市公司再融資的相關規定。而老版的再融資規則對定向增發的定價和減持都有較為嚴格的要求,因此在上述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出臺之后,并未出現重大資產重組浪潮。“大家都在等待更有利的規則出臺!”有市場人士表示。
從歷史來看,外延式增長的爆發都會跟隨規則的變化,如1998年第一版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方法出臺,2006年非公開增發方案出臺,2014年并購與再融資松綁。規則放松之后,往往跟著會有一波大牛市。那么,此次是否也會如此呢?
有浸淫并購重組市場多年的大佬表示,這至少在制度層面奠定了這樣的基礎,但牛市還需要產業基礎和貨幣基礎,同樣也需要內外環境。二級市場的情況還需要觀察,2014年剛出臺政策的時候,市場其實也沒有太大反應。
2
現在還有誰能出錢?
上一波再融資浪潮中,很多參與者曾經一夜暴富,但很多也是紙財富。記者一位朋友就有過這樣的經歷,2015年參與某上市公司發行股份購買資產,股票市值一度過億。但由于鎖定期三年,待到股票解禁時,股票價格已經跌破了他的參與成本。由于他參與定增時做了杠桿融資,最終的結果就是幾近爆倉。從身價過億到市值所剩無幾,也不過三年時間,對他的身心摧殘極為嚴重。
其實,這樣的案例不在少數。可以說,過去幾年的市場讓參與定向增發的投資者有了一種被教育的感覺。再加上此前的定增定價和減持都相對較嚴,所以,過去一年很多公司的再融資方式多數選擇了可轉債。那么,問題來了,這次規則修訂之后,金主又從哪里來?
好的項目可能并不會愁錢!“規則出來之后,周末就開始加班。已經將近一年沒有干活了。”深圳一家股份制銀行一位資本市場部的中層表示,“過去一年,除了利率債,我們沒有找到比較好的項目。現在這個規則來了,感覺上可以做一做。”
新規則存在吸引銀行的兩大條款:一是定增定價,以前是打9折,現在可以打8折,而且定價基準日靈活;二是定增限售期大幅縮短,由三年和一年改成了18個月和6個月。“等于說是一次性解決了價格和流動性問題!”據悉,銀行參與定增市場的模式可能主要是直接參與或以貸款形式參與。上述人士表示,“規則出來之后,最主要的就是項目了。并不是所有的項目銀行都會參與,靠譜的項目,靠譜的人,是必要條件。”
不過,在此次再融資新規中,有一個特別值得關注的點,那就是加強對“明股實債”等違法違規行為的監管。何謂明股實債?在以往的定向增發中,為了確保順利地募集到資金,往往會有一些大股東保底、保收益等行為發生。此次對此就有明文規定,對于想要布局這個市場又不想有什么損失的資金來說,可能又多了一層顧慮。
3
誰來炒作股價?
接下來,最重要的問題是,誰來炒作股價?
在前幾次的牛市過后,炒家雖然也有傷痕累累的情況出現,但并未傷筋動骨。但2015年之后的市場并非如此。由于不少炒家都是加杠桿炒作,而且是一二級市場聯動炒作。在市場走熊,去杠桿力度加大的背景之下,若未能及時出局,財富歸零者不在少數。
此外,還有一些知名炒家因為觸犯法律而被處以巨額罰款,有的甚至身陷囹圄。而從去年公布的新版證券法來看,對于內幕交易、操縱股價、違規資金入市都有更為細致的描述,更為嚴格的處罰。還有,近幾年央行打擊洗錢的力度也越來越大。在這種背景之下,誰來炒作股價?
分析人士認為,從目前市場的資金結構來看,市場的穩定器無疑還是護盤類的資金,而真正的增量資金來自兩方面:一是規模不斷增大的公募基金,二是北上資金。追熱點,做事件驅動的則大多數是存量游資。在這種結構之下,上市公司要做股價,會出現三種可能:一是傍熱點,讓游資來打股價。這種持續性相當一般;二是在基本面上釋放一些短期無法證偽的行業預期,聯合券商研究員和公募基金來做拉抬股價,目前可能是最好的模式;三是做重大資產重組,置入符合市場口味的資產。從去年開始至今,發生過重大資產重組的股票,其實漲幅都不是特別驚人,至少都未能打出標桿的效果(除了迎著風口復牌的通產麗新和岷江水電)。
4
“中小差”的大機會是否來了?
按照歷史的經驗,嚴格意義上,外延式的機會在于“中小差”,而非“中小創”。那么,此次“中小差”的大機會是否又要來了?
首先,從此次再融資新規來看,有一個很大的看點,那就是“調整新老劃斷時間點”。將征求意見時計劃按“核準批復時點”作為新老規則劃斷點調整為“發行完成時點”。這是一個超出市場預期的規則。意味著,此前籌劃非公開發行且拿到批文的上市公司將是最直接的受益者,其次是尚未拿到批文但已獲證監會批準的上市公司。這兩類公司應該會最先表現。
其次,對于資本市場而言,再融資新規與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辦法放在一起看,意義會更大一些。根據新規,非公開發行的減持、定價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放松。那也意味著,上市公司在做重大資產重組時,做配套融資會更為輕松一些。在這個意義上,殼股,特別是一些過去幾年做過股權轉讓的殼公司,會存在一定受益。
此外,據證監會發布,預計創業板尤其是主板(中小板)實施注冊制尚需一定的時間,新《證券法》施行后,這些板塊仍將在一段時間內繼續實施核準制,核準制和注冊制并行與新《證券法》的相關規定并不矛盾。因此,也可以理解為,殼股依然在一段時間內,存在操作的空間。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大概率可能也是短期炒作。因此,當下疫情還未消散,投行項目的談判、接洽大概率是沒辦法進行的。只有待疫情消散后,有關各方才會動起來。而從經驗來看,投行項目談判也很艱難,往往十成一、二就很好了。所以,短期也是情緒,長遠則需等待。
5
市場結構會否發生變化?
有人認為,再融資新規出臺,藍籌股可能大跌,資金會流向中小盤個股。但從目前的資金結構來看,這種情況發生的概率并不高。
首先,一年多以來的市場,外資越跌越買,北上資金目前買入A股的規模超過萬億。在一定程度上,他們主導了市場部分定價權。而從他們重倉的股票來看,中小盤個股配置比例并不高。在配置方向上,他們也是以績優為主。在這個層面上,指望藍籌暴跌,資金持續流向中小盤個股,并不是太現實的一件事。
其次,自去年下半年開始,A股市場有一類基金突然活躍起來,那就是ETF。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不少主流ETF的份額仍然在增加,比如科技ETF,半導體50、傳媒ETF等,一些規模較大的ETF,開年以來份額也是在高位震蕩,比如券商ETF等。ETF配置的方向亦是行業藍籌、白馬績優股。
當然,是否會出現藍籌不漲,小票亂飛的現象呢?這還有待觀察,并不能否認這種行情發生的可能性,這種結構此前也多次發生過。
6
會否帶來籌碼壓力?
在某種程度,再融資新規雖是利好,但對二級市場而言,并非重磅。因為,松綁來了,更多的便宜籌碼也會到來。
2013年以后,隨著監管的放松,A股市場再融資規模呈幾何級增長。但在再融資過度繁榮之后,一些上市公司也逐步脫離主業,部分上市公司股東高位大幅減持,給市場帶來了巨大壓力。這才有了2016年和2017年并購重組與再融資雙雙收緊。
教訓就在眼前,那么此次是否又會帶來巨大的籌碼壓力呢?從短期來看,這種可能性也不是太大。因為疫情的存在,現在上市公司還沒辦法大規模做事。從長期來看,目前籌碼增加是確定無疑的,但是市場是否能夠承受則取決于屆時資金面的供給情況。在籌碼供給上,監管層面也應該會綜合考慮市場的承接力。
其實,綜合來看,再融資新規的確令人鼓舞。然而,市場走向最終取決于經濟基本面。若經濟形勢不佳,市場上值得利用再融資來投資的項目就少,值得并購重組的優質項目也不會太多。這個時候,機會也相對會要少很多。反之,則機會大把。無論是上市公司,還是投資者,順勢而為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