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綜藝《天賜的聲音》惹爭議,“毒舌”點評該被全網罵嗎
來源:上觀新聞 作者:鐘菡
當歌手薩頂頂和黃齡在浙江衛視《天賜的聲音》舞臺上盡情歌唱時,畫面突然切到評委席,丁太升面色凝重陰郁,似乎蓄勢待發。果然,“音樂合伙人”以肯定鼓勵為主的點評環節結束后,丁太升立刻搶過話筒說:“在薩頂頂的表演中,我看到了僵硬,矯揉造作,她是不生動的……”一番犀利點評,把節目送上熱搜,也陷入爭議。面對網友的“毒舌”指責,2月15日,丁太升發微博辯解,“專業鑒賞團”不是“夸夸團”,“綜藝舞臺上,人們習慣了一團和氣,習慣了你好我好大家好,稍微說幾句真話,果然就有人受不了了”。“毒舌”點評該被全網罵嗎?
最近的綜藝節目里,似乎總要有那么一個“毒舌”角色存在。《天賜的聲音》中的丁太升,令人不由得想起了《演員請就位》中的李成儒,《我就是演員之巔峰對決》中的姜思達。 “這個舞臺上大家喜歡互相客氣,互相禮貌,提出一些不同的意見不是一件討好的事情。”在《天賜的聲音》中,丁太升臺前幕后的觀點,的確道出當下文藝評論的某種弊端:人情評論、紅包評論泛濫,把文藝批評變成圈內人的人情戲。敢講不同的觀點,敢于直面問題、發出不同聲音的獨立藝評人,似乎成了難能可貴的存在。
的確,綜藝節目需要一些毒舌點評。同樣類型的《歌手當打之年》以評獎代替評論,直接用大眾評委投票決定歌手的成敗去留。在節目中文藝批評的缺位,使得觀眾對于毛不易為何被黃霄云奇襲成功,以及毛不易為何被淘汰等感到無法理解,同樣引發全網爭議。有趣的是,丁太升在微博上對該節目每首作品做出點評,得到了網友的認可,但為何這次他的毒舌點評就被全網痛批?
其實,錯的不是毒舌批評,而是沒有戳到痛處。批評家陳沖曾表示,當下文學批評最令人不滿的地方,并不是“文藝批評變成了文藝表揚”,說“好”的多過說“不好”的,而是說“不好”的戳不到痛處,說“好”的也搔不到癢處。兩相比較,后者害處更大。丁太升在評論薩頂頂表演過度、不夠真實時,舉了一個他自己都認為不恰當的例子,“一個很漂亮的女生,但是臉上涂了五厘米厚的粉,再去表演還能是生動的嗎?”這個比喻缺乏說服力,引發大眾的不適感,甚至被理解為人身攻擊。“音樂合伙人”王力宏忍不住現場打斷,表明自己對“批評的切入點不那么認同”。
激怒大眾的還有丁太升傲慢的態度。“毒舌”評審,已經成了丁太升的一個標簽。這不是他的評論第一次引發爭議,此前綜藝節目《樂隊的夏天》中,丁太升就曾因批評音樂人吳青峰的歌詞品位而與網友互懟。作為草莓音樂節的締造者之一,丁太升可謂資深圈內人士,他曾多次表示當下主流音樂審美有問題,并希望把自己在行業中感知和提煉出的觀念傳達給年輕受眾,對行業做出貢獻。但自上而下傳達式的批評方式缺乏一種和行業人士及大眾的溝通。上海市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汪涌豪曾提出,批評家要對公眾“說人話”。這種帶有“學院派”的傲慢,自說自話式的批評,自然難以起到理想的效果。
不過,相比丁太升本人是否是個合格的樂評人,更引人思考的是當下綜藝節目對于文藝批評的態度。近年來,同質化綜藝節目越來越多,《天賜的聲音》融合了《中國好聲音》《歌手》的不同元素,既有搶人環節,又有競演、合作部分。但無論外在形式如何創新,人就是這么些人,作品就是這么些作品,無非A節目的選手,成了B節目的導師,在大眾審美日趨疲勞的情況下,想要博出位,“毒舌”點評顯然是最快的捷徑。
丁太升對薩頂頂不留情面,看似“砸場子”的評論,是當下典型的綜藝“名場面”,激烈的唇槍舌戰,真實中仿佛又帶有某些戲劇性,并且恰到好處地上了熱搜。在《演員請就位》中,李成儒對《悲傷逆流成河》缺乏“家國情懷”的批評被郭敬明當場反擊,“不喜歡的東西請允許它存在”。但在節目的幕后采訪中,李成儒得以充分完善表達自己的觀點,“不能用廉價的筆觸,引起廣發的共鳴。”這也使得這段毒舌點評被一部分觀眾接受和認可,并產生了思考意義。《天賜的聲音》顯然沒有給丁太升進一步充分表達自我的機會,反而將這一段有爭議的言論放大,任由網友口誅筆伐。丁太升也在微博回應中表示,“團隊很會剪輯,把我剪得很讓人生氣”。無怪乎有人進一步猜測,這是另一種形式的“紅包評論”——為了節目效果“自我犧牲”,一人撐起收視率。
敢于提出問題的“毒舌”批評,是推動行業發展所需要的。在綜藝節目中,難免存在為了可看性而進行的剪裁,但需要被放大的和裁出的,是切中行業痛點的觀點和提升大眾審美能力的毒舌點評,而不是懟人和抬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