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看“神仙打群架”,還得先嗑幾對“聲音CP”? 2019-12-31 09:46閱讀: 《聲臨其境》第三季的第一次亮相,的確“震”住了不少人。
舞美設計處處透著一個“貴”字,無論是從天花板連到舞臺可翻轉的大門,還是自帶滑軌的導師座椅,與前兩季相比,硬件肉眼可見地得到了升級。
這樣“一擲千金”的氣勢,似乎也體現出了《聲臨其境》作為湖南衛視綜藝“門面”的地位。
第三季的賽制更像是前兩季的綜合,在“經典之聲”“魔力之聲”兩個比賽環節的基礎上,保留了第一季中最后嘉賓換裝進行舞臺表演的“聲音大秀”,以及第二季引入的導師制度。
似乎是為了回應第二季中觀眾對于導師“參與感”不足的意見,第三季的導師叫做“首席聲咖”,不僅負責點評,還要選人,并且與參與“競賽”的選手進行搭檔表演。
增添了大量環節,每一期節目的時長自然大幅增長。因此,第三季分成了“單雙期”,單期是選手的展示,以及和導師的配對,雙期則是搭檔組合與競賽。
單期重“綜藝感”,雙期重“專業性”。這似乎是節目走到第三季,節目組想要嘗試的新節奏。但不可避免的,對于剛播出的第一期,當節目過度地強調“選人”環節中的綜藝感,以及“導師”之間的爭搶,而非演員如何把握聲音時,批評之聲自然四起。
畢竟,節目組把何冰和胡軍兩座“神仙”請到節目中“鎮”著,觀眾們自然也在期待兩位老戲骨的表演,而不僅僅是兩位“老哥們兒”的斗嘴打趣,還有作為“斷網”人群,他們面對不熟悉的綜藝氛圍、流量氣氛、或者年輕演員而造成的天然笑點。
有趣的確有趣,但對于奔著專業性而非綜藝感來的觀眾,第一期節目顯然有些“浪費”兩位重量級嘉賓的聲望,而兩人在“搶”選手時,關于表演的一番討論,也被節目組以快進的方式而帶過,不免有些遺憾。
綜藝感和專業性,對于《聲臨其境》來說,是不得不平衡的兩個主要元素。因此,在三季節目當中,節目組都在不斷地調整賽制,試圖能將湖南衛視深厚的綜藝傳統與“好聲音”“好演員”,和“老戲骨”這些專業性極強的概念所融合。
從前兩季參與者的表現來看,《聲臨其境》為演員營造了一種特殊的表演氛圍,拋開表情,拋開形體,在配音間里,演員可以將所有注意力集中在聲音上,也因此有了更大的空間進行發揮,甚至是炫技。
第二季中,竇驍為變形金剛配音
這的確是節目的魅力所在,從第一季開始,演員以匿名蒙面的形式,僅以聲音去捕捉觀眾對其的注意力。有許多演員的名字、樣貌,或許觀眾并不熟悉,但通過聲音這一種直觀的表現,語言和表演的魅力便能瞬間吸引觀眾。
總導演徐晴曾經透露過的一個細節:在第一季趙立新出場時,收視曲線處在最低點,正當徐晴覺得這期“沒希望”的時候,隨著趙立新開腔,收視曲線開始迅速上揚。
2018年,《聲臨其境》第一季正是憑借“原創”和“聲音”兩個特點,讓配音這個小眾行當,通過綜藝的形式而為大眾熱議。
除了以原創的綜藝模式區別于同期其他競技綜藝,《聲臨其境》讓演員以自己的聲音來比賽這一主題,也讓正為演員演戲“全靠配音”而不滿的觀眾們,提供了一個發掘好演員的“寶庫”。
占據天時地利人和,《聲臨其境》第一季還未收官,便作為中國原創綜藝節目的代表,在戛納電視節進行展示。中國語言的魅力,與中國演員的專業性在節目中得到合二為一的體現,自然引起了不少國外影視業者的興趣。
有了這一趟戛納之行,《聲臨其境》在國內的口碑一路飄紅,成為當年一檔能稱得上是“神仙打架”的作品。
2019年上半年,《聲臨其境》第二季開播。與第一季相比,第二季在最后的“聲音大秀”上做了改進,不再是由當場競演嘉賓“披掛上陣”,來演一段改編自經典電影電視劇的“偽舞臺劇”,而是直接在大屏幕上放原片,并由四位嘉賓在舞臺上進行配音。
這一個環節的改動,或許是由于改編的作品,總有戲份分擔不均之嫌,而當第二季有了更多本來就有強大粉絲做“后盾”的嘉賓參與,直接用原片的片段,能為節目組避免網絡上許多不必要的攻擊。
然而,不管是每期嘉賓的搭配、賽制的設置、節目的剪輯、片段的選擇,《聲臨其境》第二季從第二期開始,便爭議不斷。
“老戲骨”與“新生代”在這一季的節目中激烈地碰撞,雖然在豆瓣、知乎上的評分不高,但關于參賽演員和他們的表演的討論,卻始終沒有停止過。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第二季里被稱作選手“夸夸團”的三位聲音導師
“封神”不難,但要維持“神座”地位卻足以令人焦頭爛額。雖然第二季仍然不乏優秀的參賽演員,但在整體評價上,卻比第一季要下滑不少。因此,第三季的任務,不僅是在良好基礎上的創新,也必然需要為第二季遭受的批評“挽回”幾分。
因此,對于第三季節目的中心概念,節目組找到的是前兩季中在網絡上傳播的最廣的一招“組合拳”。
第一季的嘉賓大多“單打獨斗”,只有在決賽的時候,每人請來了一名助演嘉賓,第二季則從半決賽開始,選手便可以與助演嘉賓合作完成片段。相比其個人的“高光時刻”,這些在其他節目中難得一見的合作,也成為了節目的看點所在。
到了第三季,“助演”則直接變成了“合演”。何冰、胡軍、王耀慶、韓雪四位“首席聲咖”,每兩期就要和不同的對手進行合作。對年輕的觀眾來說,這種“組CP”的感覺并不陌生。的確,在徐晴日前接受的采訪里,她也用了“CP”這個詞,來概括第三季賽制的特點。
“嗑CP”,這本來是一部分年輕人的小眾愛好,如今,卻似乎已經成了網絡觀眾觀劇和宣傳的主流。無論是電視劇、電影、動畫,甚至綜藝節目里的嘉賓,都可以兩兩配對,組成“CP”,或者發“糖”,或者發“刀”,對好這一口的觀眾來說,都可以是“福利”。
觀眾的喜好就像水草,綜藝節目“逐水草而生”也并沒有什么錯。比如同樣出自湖南系的網綜《明星大偵探》,就相當成功地推出了節目的幾對“官配”,配合每期節目劇本設置的愛恨情仇,讓粉絲欲罷不能。
問題是,一檔以專業性為主要賣點的節目,是否合適用“CP”這一套,來進行升級和創新。
必須注意的是,《聲臨其境》是一檔在電視上播出的綜藝節目,其面對的觀眾群要更加龐大而多元,“聲音CP”這樣一個概念,或許在網絡上暢通無阻,但能否落地變成切實的收視率,還不可知。
應當說,在專業上的“CP組合”,仍舊值得一“嗑”。
由老戲骨帶領中生代和新生代,在一個相當自由的表演環境里,以聲音進行搭配,確實可以預見出相當的火花。而從簡單的配音,回歸有了妝容和服裝配合的表演,也或許更加符合選手們作為“演員”的身份。
只不過,在真正能讓觀眾驚艷的雙期還未播出時,就開始刷“濤聲依舊”“冰糖葫蘆”“班長團支書”這些所謂的“CP名”,則的確有些太心急了。
舉報/Report
舞美設計處處透著一個“貴”字,無論是從天花板連到舞臺可翻轉的大門,還是自帶滑軌的導師座椅,與前兩季相比,硬件肉眼可見地得到了升級。
這樣“一擲千金”的氣勢,似乎也體現出了《聲臨其境》作為湖南衛視綜藝“門面”的地位。
第三季的賽制更像是前兩季的綜合,在“經典之聲”“魔力之聲”兩個比賽環節的基礎上,保留了第一季中最后嘉賓換裝進行舞臺表演的“聲音大秀”,以及第二季引入的導師制度。
似乎是為了回應第二季中觀眾對于導師“參與感”不足的意見,第三季的導師叫做“首席聲咖”,不僅負責點評,還要選人,并且與參與“競賽”的選手進行搭檔表演。
增添了大量環節,每一期節目的時長自然大幅增長。因此,第三季分成了“單雙期”,單期是選手的展示,以及和導師的配對,雙期則是搭檔組合與競賽。
單期重“綜藝感”,雙期重“專業性”。這似乎是節目走到第三季,節目組想要嘗試的新節奏。但不可避免的,對于剛播出的第一期,當節目過度地強調“選人”環節中的綜藝感,以及“導師”之間的爭搶,而非演員如何把握聲音時,批評之聲自然四起。
畢竟,節目組把何冰和胡軍兩座“神仙”請到節目中“鎮”著,觀眾們自然也在期待兩位老戲骨的表演,而不僅僅是兩位“老哥們兒”的斗嘴打趣,還有作為“斷網”人群,他們面對不熟悉的綜藝氛圍、流量氣氛、或者年輕演員而造成的天然笑點。
有趣的確有趣,但對于奔著專業性而非綜藝感來的觀眾,第一期節目顯然有些“浪費”兩位重量級嘉賓的聲望,而兩人在“搶”選手時,關于表演的一番討論,也被節目組以快進的方式而帶過,不免有些遺憾。
綜藝感和專業性,對于《聲臨其境》來說,是不得不平衡的兩個主要元素。因此,在三季節目當中,節目組都在不斷地調整賽制,試圖能將湖南衛視深厚的綜藝傳統與“好聲音”“好演員”,和“老戲骨”這些專業性極強的概念所融合。
從前兩季參與者的表現來看,《聲臨其境》為演員營造了一種特殊的表演氛圍,拋開表情,拋開形體,在配音間里,演員可以將所有注意力集中在聲音上,也因此有了更大的空間進行發揮,甚至是炫技。
第二季中,竇驍為變形金剛配音
這的確是節目的魅力所在,從第一季開始,演員以匿名蒙面的形式,僅以聲音去捕捉觀眾對其的注意力。有許多演員的名字、樣貌,或許觀眾并不熟悉,但通過聲音這一種直觀的表現,語言和表演的魅力便能瞬間吸引觀眾。
總導演徐晴曾經透露過的一個細節:在第一季趙立新出場時,收視曲線處在最低點,正當徐晴覺得這期“沒希望”的時候,隨著趙立新開腔,收視曲線開始迅速上揚。
2018年,《聲臨其境》第一季正是憑借“原創”和“聲音”兩個特點,讓配音這個小眾行當,通過綜藝的形式而為大眾熱議。
除了以原創的綜藝模式區別于同期其他競技綜藝,《聲臨其境》讓演員以自己的聲音來比賽這一主題,也讓正為演員演戲“全靠配音”而不滿的觀眾們,提供了一個發掘好演員的“寶庫”。
占據天時地利人和,《聲臨其境》第一季還未收官,便作為中國原創綜藝節目的代表,在戛納電視節進行展示。中國語言的魅力,與中國演員的專業性在節目中得到合二為一的體現,自然引起了不少國外影視業者的興趣。
有了這一趟戛納之行,《聲臨其境》在國內的口碑一路飄紅,成為當年一檔能稱得上是“神仙打架”的作品。
2019年上半年,《聲臨其境》第二季開播。與第一季相比,第二季在最后的“聲音大秀”上做了改進,不再是由當場競演嘉賓“披掛上陣”,來演一段改編自經典電影電視劇的“偽舞臺劇”,而是直接在大屏幕上放原片,并由四位嘉賓在舞臺上進行配音。
這一個環節的改動,或許是由于改編的作品,總有戲份分擔不均之嫌,而當第二季有了更多本來就有強大粉絲做“后盾”的嘉賓參與,直接用原片的片段,能為節目組避免網絡上許多不必要的攻擊。
然而,不管是每期嘉賓的搭配、賽制的設置、節目的剪輯、片段的選擇,《聲臨其境》第二季從第二期開始,便爭議不斷。
“老戲骨”與“新生代”在這一季的節目中激烈地碰撞,雖然在豆瓣、知乎上的評分不高,但關于參賽演員和他們的表演的討論,卻始終沒有停止過。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第二季里被稱作選手“夸夸團”的三位聲音導師
“封神”不難,但要維持“神座”地位卻足以令人焦頭爛額。雖然第二季仍然不乏優秀的參賽演員,但在整體評價上,卻比第一季要下滑不少。因此,第三季的任務,不僅是在良好基礎上的創新,也必然需要為第二季遭受的批評“挽回”幾分。
因此,對于第三季節目的中心概念,節目組找到的是前兩季中在網絡上傳播的最廣的一招“組合拳”。
第一季的嘉賓大多“單打獨斗”,只有在決賽的時候,每人請來了一名助演嘉賓,第二季則從半決賽開始,選手便可以與助演嘉賓合作完成片段。相比其個人的“高光時刻”,這些在其他節目中難得一見的合作,也成為了節目的看點所在。
到了第三季,“助演”則直接變成了“合演”。何冰、胡軍、王耀慶、韓雪四位“首席聲咖”,每兩期就要和不同的對手進行合作。對年輕的觀眾來說,這種“組CP”的感覺并不陌生。的確,在徐晴日前接受的采訪里,她也用了“CP”這個詞,來概括第三季賽制的特點。
“嗑CP”,這本來是一部分年輕人的小眾愛好,如今,卻似乎已經成了網絡觀眾觀劇和宣傳的主流。無論是電視劇、電影、動畫,甚至綜藝節目里的嘉賓,都可以兩兩配對,組成“CP”,或者發“糖”,或者發“刀”,對好這一口的觀眾來說,都可以是“福利”。
觀眾的喜好就像水草,綜藝節目“逐水草而生”也并沒有什么錯。比如同樣出自湖南系的網綜《明星大偵探》,就相當成功地推出了節目的幾對“官配”,配合每期節目劇本設置的愛恨情仇,讓粉絲欲罷不能。
問題是,一檔以專業性為主要賣點的節目,是否合適用“CP”這一套,來進行升級和創新。
必須注意的是,《聲臨其境》是一檔在電視上播出的綜藝節目,其面對的觀眾群要更加龐大而多元,“聲音CP”這樣一個概念,或許在網絡上暢通無阻,但能否落地變成切實的收視率,還不可知。
應當說,在專業上的“CP組合”,仍舊值得一“嗑”。
由老戲骨帶領中生代和新生代,在一個相當自由的表演環境里,以聲音進行搭配,確實可以預見出相當的火花。而從簡單的配音,回歸有了妝容和服裝配合的表演,也或許更加符合選手們作為“演員”的身份。
只不過,在真正能讓觀眾驚艷的雙期還未播出時,就開始刷“濤聲依舊”“冰糖葫蘆”“班長團支書”這些所謂的“CP名”,則的確有些太心急了。
舉報/Re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