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18點05分,武漢市黃陂中醫院醫療廢物臨時處置點,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的鄧紹坡將這個時間默默記了下來。從這一刻開始,他將和戰友們共同為安全處置武漢市的醫療廢物并肩作戰。
為增強武漢市醫療廢物的應急處置能力,由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組織,聯合南京中船綠洲環保有限公司和安徽廣通汽車有限公司共13人組成的醫療廢物處理“集團軍”攜醫療廢物處置應急裝備體系(醫療廢物處置方艙,移動式醫療廢物處置車,醫療廢物應急焚燒裝置)于2月15日緊急馳援武漢。
達到“戰場”已經幾天,從略有擔心到斗志昂揚,鄧邵坡說他的心理發生了很大變化。
同鄧邵坡一樣,面對肆虐的疫情,面對未知的挑戰,團隊中的每一個人都有不一樣的想法。這些人是怎么來到阻擊疫情最前線的?到達武漢前后又想了什么,做了什么?通過采訪,我們還原了整個過程。
“也會想很多事情”
母親偶爾提醒不要忘記帶了什么東西,愛人帶著兩個孩子不讓“搗亂”,同每一次出差一樣,鄧邵坡獨自收拾著行李。不同的是,這次臨行前的晚上,他的家里都顯得有些沉悶。
“之前都沒有什么感覺,昨天開的動員會,心理還是有些沉重的,尤其一個人呆著的時候,也會想很多事情。”鄧邵坡說,他知道家人心里的擔憂,自己內心深處也有顧慮,很愧疚因工作給他們帶來的擔憂,也很怕萬一出現不好的事情無法繼續照看家人。
早上7點集合,五點半起床洗漱,這一夜鄧邵坡沒有睡好。凌晨三點多,他就聽到了母親在廚房內輕聲忙活的聲音。
“我想她也一晚沒有安睡。”在母親的注視下默默吃完早餐,鄧邵坡背起行囊走出了家門。“沒有說什么話,我一直沒有敢看家人的眼睛。”
最害怕面對家人,是所有“逆行者”的心理狀態。
“哥,你去武漢了?爸媽知道嗎?一定要保護好自己。”“不知道,不要講。省的老人擔心”“哥,你到武漢了嗎?那邊冷吧?”“到,暖。”同樣來自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的張勝田與妹妹的聊天也非常簡短。“一方面因為應急狀態確實非常忙,另一方面說得再多,他們也會擔心,確實害怕面對家人。”
除了家人,安徽廣通汽車有限公司董事長徐際華最大的壓力來自同事的安全防護問題。“雖然做了培訓,但是個人的習慣不一樣,所以要緊盯現場的每一個環節。”大學主修衛生與防疫專業的他,從設備調試到現場試運行一直在現場,為的就是用專業知識保護好現場作業的工作人員。
到達武漢的第二天晚上,徐際華做了一個夢,他夢見團隊中有人因防護不當感染了病毒。
在處置現場,團隊確實也遇到了新的問題。“因為前期的分類不好,所以我們收集處置的其實是混有生活垃圾的醫療廢物,液體比較多,原來準備的防護服只防細菌,并不防水。”為此,徐際華的團隊又緊急訂購了更高級別的防護服。“兄弟們跟著我出來,我一定要完好無損帶他們回去。”
集團軍的會師
“一個人的時候會多想,和同事在一起都是互相打氣,討論工作,就不想了,而且情緒會激昂。”鄧邵坡說這種感覺很“奇妙”。
2月15日12點40分,G42高速梅山服務區迎來了兩支特別的隊伍。一支從江蘇省南京市出發,由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和南京中船綠洲環保有限公司組成,另一支從安徽省合肥市出發,由安徽廣通汽車有限公司組成。
伴隨著隊伍集結完畢,風雪也大了起來。休息間隙,徐際華從移動式醫療廢物處置車上拿下一箱泡面,逐一分給了“戰友”。這輛車在前往武漢的路上再次擔任了“應急任務”:運輸團隊的生活用品、設備配件和防護裝備等。
“自備干糧,能解決的問題爭取都自己解決,不給武漢添麻煩。”徐際華說,臨行前他們裝滿了一噸多。
運送物資是“應急任務”,移動式醫療廢物處置車的“主業”是用于醫療方艙產生的高致病和高傳染性垃圾(如廢棄檢測材料、病菌培養基等試驗垃圾等)應急處理,每天最多可以處理3噸醫療廢物,排放標準符合國家要求。
除了不同地區隊伍的集結,此次應急任務中還有著時空的交會。
17年前的非典戰役中,南京中船綠洲環保有限公司緊急研發的“醫療廢物應急焚燒裝置”,成功應用在北京小湯山醫院的醫療垃圾處置工作中。17年后,技術更迭2.0版本集成式應急處置設備,再次從南京起航。
“非典時期,我還是一名設計師,沒有現場參與應急處置工作。”南京中船綠洲環保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紀賽說,兩次請戰他的想法完全不同。“年輕的時候想法很單純,就覺得出差見得多,補貼更高。”
臨行前,陳紀賽親吻了愛人和孩子。結婚20年,這個舉動對于他來說,有著特別的意義。作為團隊的負責人,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紀,陳紀賽想的更多了。“我知道她的擔憂。但是我和他說,這個時候不可能大家都不去。”
采訪中,陳紀賽也談到了“奇妙”的感覺。“開始壓力也大,氣氛有點壓抑,但隊伍會師開始工作之后,團隊的凝聚力、向心力一下就體現出來了。”
除了“小湯山版”的應急處置裝置,與陳紀賽一同前往武漢的還有一臺醫療廢物處置方艙。陳紀賽介紹說,這個由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勤務學院牽頭的“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高原高寒地區災害現場安置裝備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究及應用示范”項目成果,已于2020年1月在格爾木通過驗證試驗,日處置醫療廢物5噸。
集團軍順利“會師”,繼續向武漢挺進。
還可以增加處置能力
風雪沒有停止,馳援武漢的步伐也還在繼續。
2月15日18點達到指定位置雪夜吊裝;2月16日黃陂中醫院醫療廢物臨時處置點通水通電點火試車;2月17日三個處置點設備到位并進行處理優化。截至目前,第一批馳援武漢的三套應急處置裝備已經全部完成點火試運行,并具備了每日處置10噸醫療廢物的能力。
“點火試運行成功,只是這場‘戰役’的第一仗。”張勝田說,目前支援團隊正在對當地人員進行操作、常見故障診斷和維修的培訓,并編寫操作培訓手冊,供后續操作人員規范使用。
“根據現場情況,后續還會有設備陸續到達武漢,第二批3臺醫療廢物應急焚燒裝置將于2月21日抵達。”張勝田介紹說,下一步的工作重點是根據疫情的變化和醫療廢物處置的需要,調整分配和調整應急處置設備。“移動式的裝備優勢就是可以及時調整位置,后續我們的工作目標是通過合理統籌,形成一個局部的應急處置網絡,保障產生的醫療廢物能夠得到合理高效的處置。”
在處置能力上,兩家企業也還有增加的空間。徐際華就表示說,再有一個月的時間,還能增加每天10到15噸的處置能力。
2月19日,支援團隊赴火神山醫院調研了醫療廢物的處理處置情況,后續計劃將用移動式醫療廢物處置車支援火神山醫院醫療廢物處置。我們將繼續關注事情最新進展。(童克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