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芯國際第四季度業績增234.6% 42億元大手筆購置設備擴產 來源:GPLP
作者:夏天
來源:GPLP犀牛財經(ID:gplpcn)
作為中國芯片產業的核心龍頭,中芯國際被寄予厚望。
近日,中芯國際發布2019年第四季度財報顯示,實現營收8.39億美元,同比增長6.6%;毛利1.99億美元,環比增長17.4%,同比增長48.7%;凈利潤8873.5萬美元,同比增長234.6%。
繼2019年宣布14nm芯片實現量產后,中芯國際在財報中提到,在14nm芯片實現量產后首次貢獻了1%的營收。
而為中芯國際貢獻訂單的正是華為,但是,近期有消息稱,為了打擊華為自有芯片,美國將阻止包括臺積電、中芯國際在內的晶圓代工廠商向華為出貨。
這意味著,一旦美國禁止華為自美國進口的晶片產品,將波及由中芯國際代工的華為晶片生產,不利于中芯國際擴張全球業務。
事實上,中芯國際已經在默默擴大產能,2020年2月18日,中芯國際發布公告稱,已于2019年3月12日至2020年2月17日的12個月期間,就機器及設備向泛林團體發出一系列購買單,總金額約為6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2億元)。
根據公告,中芯國際此次購買設備,主要是為應對客戶的需要,擴大其產能、把握市場商機及增長,設備主要用于生產晶圓。
目前全球擁有14nm技術晶圓代工廠僅臺積電、三星、英特爾、格芯、中芯國際5家,雖然中芯國際已經躋身前列,但距離行業領軍者依然有一定的距離。
IC Insights 2019年9月發布的報告顯示,中芯國際2015年第四季度初步量產28nm制程技術,比臺積電晚了3年多,而14nm制程芯片實現營收再次較臺積電遲了3年。
除了在時間上慢了一拍,在最核心的光刻機和光刻膠上,中國企業仍然依賴如荷蘭的阿斯麥、美國的泛林團體等國際巨頭,并沒能做到真正的自主化,在光刻機和光刻膠這樣真正的底層核心技術上仍需繼續努力。
對此,中芯國際表示會進一步優化以縮小差距,并繼續進行N+1、N+2代工藝的開發和研究,N+1代相比中芯國際現有14nm 工藝芯片性能提升約20%,功耗降低約57%,芯片密度提升一倍,邏輯面積降低60%,二代FinFET逼近臺積電7nm 工藝,N+2的芯片也正在路上,產品層面有可能跳過10nm,直接量產7nm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