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宅在家中看什么?《犯罪心理》十五季助你心理健康
不知道有多少觀眾從第七季、第八季開始祈禱《犯罪心理》“還有下一季”,陪伴我們度過漫長的成長歲月后,這部美劇終于在第十五季結束。久違了的吉迪恩、艾莉、霍奇納、摩根、FBI前局長……逐一向粉絲們打招呼告別。
《犯罪心理》海報。
美劇在專業性方面可以形似專業,也可以神似專業。前者如《千謊百計》,真假參半讓全民信以為真的時候,微表情專家紛紛指出各式小錯誤。后者如《犯罪心理》,涉及犯罪心理的內容基本有心理學理論支持,尤其是萬人疼愛的瑞德博士說話如翻書時提及的新研究成果,可謂緊跟學科發展步伐。一點不奇怪,有些心理咨詢師在非學術交流時(如社交工具上)會引用《犯罪心理》的劇情、內容進行社會犯罪心理分析——非嚴肅場合《犯罪心理》已經夠用了。
看完《犯罪心理》,能讓你懂得他人、了解自己
《犯罪心理》粉絲雖多,看了幾集就棄劇的也不少,原因主要歸結為太過血腥、恐怖、壓抑等。如果多看幾集入了神,會發現與普通的恐怖片、犯罪片因嚇人而嚇人不同,《犯罪心理》中大多數故事里都能找到嫌疑人犯罪的心理動機,他們的成長過程往往為將來的犯罪行為埋下伏筆。
第二季里(S02E21)有一對在森林中長大的兄弟隨機作案,綁架在公路上汽車拋錨的人扔到森林里當成狩獵對象獵殺,手段極其殘忍。我們正常人沒法理解,為什么他們把殺人當成人生樂趣?為什么在受害人苦苦哀求下他們能繼續無情地痛下殺手?劇中給出了解釋:兄弟倆與世隔絕,由心理變態的叔叔帶大,獵殺人類被當作正常娛樂。
用科爾伯格的道德六階段理論來解釋,兄弟倆停留在9歲前的前習俗水平,做事純粹從滿足個人需要出發,沒能正常發展到習俗、后習俗水平,去尋求社會規范和法律的認可。從精神分析的人格結構角度看,兄弟倆沒能發展出控制、約束原始本能欲望的超我,本我黑暗、殘忍的一面放任自流。兄弟倆不同于缺少共情能力的反社會人格障礙,兄弟聽到哥哥被擊斃的槍響時,恐懼又焦慮地問:“哥哥怎么了?”他有共情能力,不過他將其他人類列入不被共情的名單。
第二季片頭,探員們背后是嫌疑人們的照片。
劇中FBI主要針對連環殺手、跨州殺手出勤。這些連環殺手基本都是心理變態者,大部分人有糟糕的童年經歷,被虐待、性侵、領養以及家庭成員有嚴重的吸毒、酗酒問題等;或者遺傳上出了問題,如染色體異常、家族精神病史;或者大腦發生了器質性病變,比如車禍導致頭部受傷、顱內病變長出腫瘤,出現精神異常。幾乎所有類型的心理變態都能在《犯罪心理》中找到范本,看完十五季美劇再來研讀專業的《犯罪心理學》教材,勢如破竹。
一定程度上,《犯罪心理》掀起了連環殺手神秘的面紗,把普通人“無法理解”變成了“原來如此”,懂得了極端行為以后,理解日常生活中正常人的行為相對變得容易了。單純從道德角度探討他人的行為往往只剩下評判是非對錯一條道路,嘗試著去理解和懂得他人,則為我們在黑與白的兩端中留下了灰的余地,變得更加寬容。
連環殺手們心理變態,正常人很難理解,似乎研究他們的心理對正常人談不上幫助。但實際上,那些與創傷經歷相關的劇集能幫助我們了解自己。有一集女嫌犯原本是優秀女生,遭遇強奸后重復自己被強奸的經歷,指使兩名男同伙幫她綁架并性虐、殺害同樣品學兼優的女生,并且把犯罪過程記錄下來寄給她們的父母,毀掉她們和她們父母的人生。受害者變成施害者,讓其他女性重復自己的不幸經歷。再想想,原來日常生活中有類似的例子,有些人童年在酗酒、吸毒的原生家庭中飽受折磨,意識層面上他想成為好父母,行動上卻延續了自己的悲劇,酗酒、打罵子女。《犯罪心理》為我們提供了警醒的素材,把現在一些不受控的行為與童年、過去的經歷、經驗結合起來,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為什么成為現在的樣子。
探員們調查目標的兒時。
探員們為我們證明了可以不選擇糟糕的人生
自從原生家庭理論在中國大地上流行后,不少人歪曲理解了這個理論,為自己糟糕的人生開脫,為罪犯辯解:都是童年不幸的錯。
《犯罪心理》里匡提科BAU(FBI總部下屬的行為分析部)探員的故事反擊了“因為童年不幸所以走上犯罪道路”的因果推斷,類似的創傷和成長環境,一些人成了罪犯,而匡提科探員成了捉拿罪犯的執法者,證明人生可以自主選擇。
這個團隊的成員差不多都有不堪的成長史或者苦難經歷。甜妞潔婕的姐姐自殺身亡,她離開家鄉后再也沒有回去過。后來辦案才回了家鄉,揭開姐姐自殺之謎。勇敢的“踹門哥”摩根自幼喪父,在橄欖球隊時被性侵,最后把性侵他的Buford繩之以法。智商高達187的瑞德博士是單親家庭的孩子,母親有精神疾患,父親很早拋下母子倆離開。母親的疾病有遺傳性,瑞德在焦慮中一直等到三十歲才確定自己不會犯病。“撲克臉”霍奇納小時候同樣有性侵的創傷,辦案過程中又遭到罪犯性侵。吉迪恩出場時是正在就醫的躁抑雙相患者。羅西結了又離、離了又結。加西婭是被招安的黑客,青春期是不良少女。
曾是不良少女的加西婭和曾在兒時被教練性侵的摩根,他們都有不堪的成長史,卻選擇了光明。
故事開始時匡提科探員大多是久經沙場的老練熟手,中間潔婕從發言人轉崗側寫師,只有瑞德一人是新手。初見瑞德,粉絲稱之為“瑞德寶寶”,一方面談起犯罪心理及各種相關知識口若懸河,另一方面卻天真可愛,屢屢被同事們“捉弄”。十五季電視劇,導演讓瑞德經歷了被綁架、注射毒品、母親精神病發作、親眼目睹暗戀女友被罪犯打死、自己被設計陷害坐牢……一天天地由書呆子成長為優秀的匡提科探員。眼見著他成熟長大,映照出十五年中《犯罪心理》粉絲們自身的成長,我們既喜歡這部劇,也喜歡自身的成長過程以及經過這個過程后成熟起來的自己。最后一集安排瑞德頭部受傷,昏迷狀態下回顧了劇中他最重要的時刻,編劇知道粉絲們需要一整集和他告別,和自己的成長歲月告別。
正因為探員們大多有創傷經歷,他們辦案時時常展現出人性的一面。第十季(S10E16)里,殺手梅根的父親曾為了應召女郎拋棄了母女倆,長大后的梅根做了應召女。偶然見到探員霍奇納,他成了梅根眼里唯一可靠的男人,霍奇納果然不負所望,陪伴她直至死去。第二季里精神分裂的退伍中士以為自己仍然處于戰爭中,意欲保護小男孩不受傷害。臨死前問男孩是否安全,吉迪恩滿懷善意地說:“安全。”第十季另一集里加西婭共情了一個眾叛親離的死刑犯的孤獨后,陪了他最后一程。他死前對她說:“謝謝你。”類似觸動人心的場景還有很多,擔心看了這部劇后會變得冷酷、心硬是多余的。
探員們是一家人。
匡提科大概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工作團隊,“我們是一家人”,探員們經常掛在嘴邊。面對犯罪分子和上級們的政治斗爭,匡提科永遠團結一致、共同對外。私生活情緒基本不帶入工作中,沒有勾心斗角,沒有互相猜忌,坦誠相待,有創傷相互傾吐,有快樂共同分享……天堂在哪里?天堂在《犯罪心理》里的匡提科,關系良好的范本。缺點也在于過于完美了,個體選擇總有與集體利益有出入的時候,劇中鮮有提及,顯得不夠真實。劇終時盧克約佩洛·內普外出吃飯,一切如此美好,讓人不禁感嘆:留下完美的“瑕疵”也挺好。
□翠紅(專欄作家)
新京報編輯 吳龍珍 校對 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