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2月31日電 據美國僑報網報道,我們一直被教育,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就像英國作家狄更斯寫的那樣,“世界上能減輕別人負擔的人都是有用的”。科學研究表明,優先考慮別人的幸福,又不求回報,這種利他行為真的能夠改善我們自己的健康。
比如,參加志愿活動已被證明能夠減少壓力,改善抑郁。它能減少認知障礙的風險,讓我們更加長壽。
資料圖:烏克蘭前總理季莫申科在當地一家診所為在烏克蘭東部前線受傷的士兵獻血。同時,施與行為能幫助我們應對疼痛。
2017年一項研究發現,參與志愿活動的慢性疼痛患者隨著使命感的增加,疼痛感減輕了。
一系列新研究發現了其中的原因。大腦中對疼痛刺激有反應的區域似乎能夠立刻被施與經歷抑制。
研究作者表示,“先前大多數理論和研究強調了長期、間接的好處,但目前的研究證明,承受痛苦的人能夠即時從利他行為中獲益。”
資料圖:里約奧運會摔跤現場的志愿者墊場表演。中新網記者 杜洋 攝30日,發表于《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研究,測試了287個人的利他行為。
其中一項研究發現,地震后志愿獻血的人比接受常規檢查的人感受到的疼痛更少,盡管獻血需要更大的針頭。第二項研究發現,同樣是暴露在寒冷天氣中,免費花時間為流動勞工子女修改手冊的人比沒有做志愿活動的人感受到的痛苦更少。
還有一項研究,研究者讓患有慢性疼痛的癌癥患者為自己和為治療中心的其他人做烹飪和清理工作。當他們幫助別人時,疼痛指數下降。當他們只是為了自己做事時,緩解疼痛的效果降低了62%。
在最有說服力的一項研究中,研究者讓參與者考慮捐錢幫助孤兒。如果他們選擇這樣做,他們就會被要求評估他們的捐贈有多大幫助。然后,研究者對這些參與者的手部進行電擊,同時使用核磁共振掃描他們的大腦。
結果顯示,相比于沒有捐款的人,捐款者大腦內的疼痛控制中心在受到疼痛刺激時反應更小。不僅如此,人們越相信他們的利他行為有用,大腦對疼痛的反應越小。
此外,研究者還發現,正是人們對自己的善行所賦予的意義,預測了大腦會感知到多少痛苦。研究作者認為,醫學應當考慮使用利他行為“補充目前治療疼痛的行為療法。”
先前研究發現,給予行為刺激大腦獎勵中心,產生一種“援助者的快感”。
幫助他人不求回報,就會疼痛減少而且感覺良好,這似乎是大腦對我們的獎賞。新的一年,請把志愿活動和其他慷慨行為列入你的待辦清單吧,既能幫助他人,又能改善自身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