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自統治集團到尋常百姓,由上至下吹來一股“好色”之風。從實用器物到喪葬器物,唐人對色彩的追求從生前一直綿延到死后。
在唐代,顏色首先與身份地位密切相關。當時最高級顏色是黃色,只有皇帝可以用。其次是紫色,再其次是緋色,最后是綠色、藍色、黑色。當時,居住在城里的人穿著符合自己身份顏色的服裝,只將“高級顏色”在領口、袖口等地方露出一點,出了城再脫去外衣露出里面的這些“高級顏色”。雖然不見得有人看,但是他會很得意,這是唐人“好色”的一個生動表現。唐代還有幅名畫叫《簪花侍女圖》,畫中侍女穿的絲綢色調鮮艷,圖案優美。絲綢圖案的做法有很多種,有畫的,有織的,有繡的,有印的,最典型的做法是織。錦里面有一類叫“織金錦”,但是因為金箔絲綢都是一色的,很難織得醒目,因此可以推斷《簪花侍女圖》中的花紋更像是畫上去的。
歷史上各個時期,官府對工藝品的需求都會催生專門的設計師,唐代就出現了金銀器知名設計師王定、絲綢知名設計師竇師綸。學習過工藝美術史的人都知道“陵陽公樣”,這說的其實是唐代絲織工藝家、畫家竇師綸,他在唐朝反隋戰爭中立過戰功,被封領地陵陽郡,也因此被稱為“陵陽公”。“陵陽公樣”中不乏馬、獅、羊、鹿、鳳等紋樣,既突破了六朝來傳統的裝飾風格,又吸收了外來營養,花紋新穎且秀麗,富有獨創性。
體現唐人對色彩極高追求的另一個領域是制瓷,在中國歷史上,唐代是瓷器發展的重要時代。茶圣陸羽在《茶經》中評價當時各個瓷窯的瓷器,談到其“類冰類玉”的特點。無論青瓷白瓷,那種溫潤的、半透明的釉色是最受歡迎的,而且有的瓷器做得特別薄,甚至可以完全透明。當年的西方商人說,中國的瓷器能薄到什么程度?隔著杯子,能看到里面液體的顏色,這就形成了“高級感”。唐朝之前,中國瓷器大多是單色的,唐朝時出現了多色瓷器,其中色彩最豐富華麗的當屬唐三彩。“三彩”是一種低溫的鉛釉陶器,釉里面含有很多鉛,陶器表面上斑駁陸離的效果,就是熔點較低的鉛流動造成的。很多人認為,唐三彩里面最珍貴的顏色是金。然而,黃金固然高貴,但從工藝角度來看,最珍貴的應該是藍色。因為這種藍色用的原料是氧化鈷,鈷料已被證實來自波斯,體現了唐朝時期活躍的文明交流。
長期以來,西方的金銀器制作水平比中國高很多。到了唐代,金銀器的制作數量大增,這個情況有了很大改善。古代金銀器中最常見的是銀器,但銀器經常要鍍金。鍍金主要有兩種做法,一是通體鍍金,即把金泥涂在銀器上,烘烤后固著在器物表面,整個器物就顯得黃燦燦的。另一個是在主要的裝飾部位鍍金,其他部位還露著銀。這種成品稱為金花銀器,雖然省了材料,但是做工很復雜。唐代銀器的鍍金就采用了這種方法,銀身上編金花,做出來的器物表面金銀相燦、黃白生輝,效果比單純金器好得多。
那么,唐人因何這么“好色”呢?在我看來根本原因是當時統治集團的示范和影響。種類繁多的工藝美術品里,能淋漓盡致地體現雍容華美這一特點的,絲綢是典型,而色彩繁麗的絲綢,又莫過于錦。漢人對“服錦”的熱情遠遠不及少數民族,特別是不如西北的少數民族。唐朝皇帝恰好擁有游牧民族血統,他們的眼光超越了中原地區,并以開放的心態吸收了鮮卑、突厥等少數民族文化,從而引領了時代風氣。這是唐人“好色”的深層原因。
另一方面,唐朝時期的中國,國力強盛,版圖遼闊,對外交往頻繁,成為了亞洲的文明中心之一。加之唐朝奉行開放的外交政策,與中亞、西亞等國的交往積極活躍。受到亞非歐其他國家和地區多元文化的影響,中外文化相互交融,也使得唐人對色彩的追求熱情空前高漲。
(尚剛 作者系中國工藝美術史家、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