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投資近34萬億元,多地公布2020年重點項目投資計劃,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站上風口
“新基建”如何避免“走老路”?
閱讀提示
近期,多地公布2020年重點項目投資計劃,“新基建”取代傳統基建項目成為“吸金”主角。各界普遍期待,“新基建”告別投資刺激等“老問題”,成為撬動經濟發展的新著力點,帶動相關產業轉型發展。
近期,中央相關部門多次部署“新基建”(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相關任務,各地政府動作不斷,相關行業企業躍躍欲試……“新基建”成為經濟領域重要的高頻詞。
“新基建”具體內容是什么?它將帶來怎樣的新變化?新一輪投資如何避免“老問題”?近日,《工人日報》記者對此進行了采訪調查。
“新”一輪基建潮起
近期,北京、河北等13個省市相繼公布2020年重點項目投資計劃,總投資額近34萬億元。在大規模的投資計劃中,“新基建”取代傳統基建項目成為“吸金”主角。
在河南省發布的980個重大項目中,以數字經濟、先進制造業為核心的產業轉型發展類項目高達674項,傳統基建項目僅116項;河北省發布的536個項目中,信息智能、高端裝備和新材料等占據主導,基建、鋼鐵和石化類項目僅53項;廣東省將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聚焦于城際軌道、5G通信等,同時對新能源、特高壓、大數據也進行了部署……
記者梳理發現,在各地已公開的2020年重點項目清單中,不少地方對“新基建”著墨濃重,相關投資項目涉及的行業、類型十分豐富。
實際上,“新基建”并不是一個新概念。早在2018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就明確提出,要“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強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前期信息化建設已經顯示出強大能量,各種智能設備、大數據、5G等新興技術帶來抗疫效率提升;遠程辦公、在線教育、無人商店等數字經濟,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疫情造成的損失;多地政務上云,則避免了便民事項辦理的停滯。
“新基建”為何按下“快進鍵”
近期以來,中央相關會議多次點名“新基建”,特別指出智能制造、無人配送、在線消費、醫療健康等新興產業的強大成長潛力。同時提出推動生物醫藥、醫療設備、5G網絡、工業互聯網等加快發展,并明確要求加快釋放新興消費潛力。
“一方面,中央及地方密集部署‘新基建’,使其成為穩增長、調結構的重要一環。另一方面,數字科技運用日臻成熟,各行各業都有巨大的轉型升級需求,而相關基礎設施是實現轉型的前提保障。”京東數字科技研究院產業研究總監李萌表示,推動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有動力,也有需求。
“未來10年,智能經濟將成為中國經濟的新標簽。而‘新基建’則是讓智能經濟火箭加速升空的燃料艙。”百度董事長兼CEO李彥宏表示,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正在成為信息時代新的基礎設施,國家發力“新基建”將進一步帶動各行業智能化轉型。
有業內人士表示,當前,數字經濟正在進化到以人工智能為核心驅動力的智能經濟新階段,與之相適應的新基礎設施同樣需要國家牽頭來投資、建設和協同。
“新基建”核心在于“新”
各地公布的一系列重磅投資計劃,提振了市場信心,但同時也引發了一些擔憂:“新基建”會不會走上“投資刺激”的老路,帶來新的產能過剩?
有專家認為,疫情后,因為出口和消費恢復需要一段時間,所以更應重視基建投資,特別是“新基建”投資對我國經濟的拉動作用。也有人提醒,雖然大規模投資是經濟轉型的良藥,但也有增加債務風險等副作用,因此對“新基建”還應該有一個理智、清醒的認識。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金融管理學院劉建豐表示,不同于傳統建設投資,5G和人工智能等硬的“新基建”與醫療和社會管理等軟的“新基建”,適應了互聯網化和數字化的需求,有助于培育經濟新動能,不用太擔心未來形成落后的過剩產能。
記者采訪發現,不少專家表示,“新基建”的前景取決于其有多“新”。而新與舊的劃分不僅在于行業類別,還包括投資建設理念以及方式方法。
有專家建議,“新基建”加速應精準補短板,避免走一擁而上、盲目刺激的老路,要嚴格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將資金投入到符合地方發展目標的重要領域;同時要因地制宜,針對不同地區的人口特征,制定傾向型投資,重點加大人口流入地區的5G、智能化、軌道交通和新能源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此外,還要統籌協調好政府、企業等各方資源,特別是對民間資本參與“新基建”,要從政策、資金、管理等多個維度給予足夠的引導和扶持。
車輝
車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