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能不能成土豪,真是“掙錢基因”決定的?
用基因差異來給“貧富差距”找理由,找錯了靶子。
▲《西虹市首富》劇照。?
前不久,英國愛丁堡大學的統計遺傳學家大衛·希爾團隊在《自然·通訊》雜志上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聲稱他們找到了149個與收入有關的基因位點。其研究結果表明,可能是遺傳效應加劇了近代英國的一些社會經濟不平等。
看起來,這又是一個基因決定論的實例,換句話說,更生動:一個人一輩子能掙到多少錢,能不能成土豪,基因早就決定了。
可這看起來也太不靠譜了,掙錢這種能力,與教育程度、職業、行業、機遇等后天因素密切相關。要說那些從山村走出去建立起商業帝國的人是基因決定的,恐怕很難讓人信服。希爾的研究又該如何解釋呢?
希爾等人對英國生物樣本庫中286301位受試者(39-73歲)的基因數據和家庭收入進行了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結果找到了30個與家庭收入有關的獨立基因位點,其中有29個是首次發現,同時用另外一種分析方法,又找到了120個與家庭收入相關的位點。
以30個與掙錢有關的基因而論,其中有18個與智力相關。以149個基因位點計算,對家庭收入的影響只有7.39%。且按照希爾等人的基因模型,只能預測1.2%-2%的家庭收入差異。這也意味著,如果一個家庭或一個人年收入是10萬,只有1200-2000元是與基因有關。所以,希爾等人也認為,家庭收入差異的主要原因不是遺傳。
但為什么又有人認為,希爾的研究找到了“掙錢基因”呢?原因就在于,該研究的確找到了基因和掙錢之間的些許關聯。此前也有過類似研究,一項涉及10萬英國人的研究發現,遺傳因素(2個基因位點)占家庭收入11%左右。這些研究說明,基因與掙錢有或多或少的關系,只是這種關系并非是直接的聯系,而是通過智力、健康、精力等生物性狀來間接影響收入。
即便如此,公眾對這樣的研究依然充滿質疑:收入差異是階層固化的結果,而不是基因導致的,用生物學方法研究社會問題,會“敗壞科學的名聲”。
我本身對這樣的研究也保持懷疑,首先基因檢測的準確性本身就存疑;而即便基因檢測準確,這類研究的未來應用也讓人擔憂。
例如,即便我們尋找到了一些能決定一個人生物特征的基因,例如決定智商的基因,但想用這樣的基因來設計后代,無論是改變基因還是進行人工妊娠,都難以做到。
《細胞》雜志2019年11月21日發表的以色列希伯來大學的卡米教授團隊的一項研究表明,假定一對接受試管嬰兒的夫婦,想從10個受精卵里挑選出智力最高或是身高最高的寶寶,他們其實很難如愿。根據計算模擬結果,雖然能給每一個受精卵打分,并從中選出得分最高的受精卵,但它們實際帶來的受益極為有限。在智力上,平均只能提高2.5點智商;在身高上,也不過提高2.5厘米。而且,這還不一定能真的實現,目前還有很多并不清楚的基因或變量與智商、身高相關。
總而言之,在我看來,用基因差異來給“貧富差距”找理由,是找錯了靶子。在掙錢的問題上,家庭因素的確影響很大,但這種影響也多是來源于家境、教育、人脈等后天因素;更何況個人的能力和努力才是最重要的,通過“科學研究”來進一步固化階層差異 ,既不準確,也無甚益處。
□張田勘(科普作家)
編輯 孟然? 校對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