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月2日電 1月1日,由中交路橋建設有限公司(簡稱“中交路建”)參與建設的甘肅省渭(源)至武(都)高速公路(隴南段)建成通車。建成后,蘭州至武都高速公路里程為450公里,較蘭州至天水、至武都縮短里程近100公里。
渭武高速公路橫跨長江和黃河兩大流域,全長238公里,是甘肅省通達四川、重慶、貴州等出海通道的重要南出口公路,也是甘肅省迄今為止投資規模最大、建設難度最高的高速公路建設項目。中交路建渭武高速18標全長約4.7公里,主要包括特大橋、特長隧道、排水隧道、天橋等工程。
渭武高速18標項目所在地隴南位于甘肅省南部,境內高山、河谷、丘陵、盆地交錯,被譽為“隴上江南”。由于路線布設于岷江與白龍江相對狹窄段,沿線山大溝深,水文地質條件極為復雜,地震和大型泥石流等災害頻發,給項目建設者們提出了諸多挑戰。
隴上江南“強富水”地質挑戰
中交路建項目部現場負責人郭廣磊介紹說,化馬神樹隧道是渭武高速公路隴南段重點控制性工程,為左右線分離式隧道,左洞全長3939米,右洞全長3824.5米,最大埋深645米。穿越區富水性強,巖層復雜多變,地質條件較差,施工過程中存在突涌水、坍塌、斷層、大變形、瓦斯地層等難題,施工難度大,安全風險極高。
2018年10月15日,化馬神樹隧道進口左洞ZK350+450處出現大規模突涌水現象,項目部立即啟動隧道突涌水應急預案,按照“防、排、截、堵”的原則,在現場安裝了多臺不同型號的抽水泵,根據流速量測儀量測,突涌水量峰值曾達到833立方/小時,2萬立方/天。據不完全統計,開工以來,隧道反坡抽水量已約達1400萬立方。由于化馬神樹隧道全線平行于正在運營的蘭渝鐵路化馬隧道下方,施工過程中發現蘭渝鐵路既有泄水洞與化馬神樹隧道主洞存在平面交叉,給中交路建項目團隊提出了新的挑戰。經過現場的測量、勘查與方案比選,最終采用“下穿改移”的方案,將蘭渝鐵路的既有泄水洞改移至高速公路化馬神樹隧道主線下方穿過,確保了正在運營中的蘭渝鐵路安全運行。
針對隧道內掌子面20次坍塌和3條斷層帶造成82米已施工完的初期支護出現較大的沉降和收斂變形,項目辦和設計單位對坍塌、變形段及時調整開挖支護方案,并嚴格按照“短進尺、強支護、早成環、緊二襯”原則,確保施工安全質量。針對瓦斯地層,項目部多次特邀國內隧道瓦斯方面專家,反復論證瓦斯隧道施工安全專項方案,嚴格執行“一炮三檢”制度,科學組織施工,通過有害氣體自動監測設備,為隧道安全施工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成功防治60余萬方滑坡體
石閼子特大橋是渭武高速18標又一項控制性工程,全長1731米,上部結構采用30米先簡支后連續預制箱梁,下部結構采用柱式墩、鉆孔灌注樁基礎。由于橋梁沿岷江布設,邊坡所處山體高陡,坡腳不斷受河流沖蝕,加之地震、短時強降雨極易發生山體滑坡。
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溝發生7.0級地震,甘肅省內強降雨,項目部距離震中僅40公里,正在施工的石閼子特大橋高邊坡出現后緣開裂前緣整體滑移,已施工完的錨桿框格梁發生開裂變形,高邊坡出現后緣開裂前緣滑移的現象,滑坡體方量60余萬方。當時下部樁基、墩柱、預制箱梁完成90%,箱梁架設完成50%,60余萬方山體下滑足以將初見雛形的大橋推倒,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威脅兩河口鎮1.49萬人的生命財產安全。
險情出現,中交路建項目團隊在業主的帶領下,迅速采取應急措施,并邀請國內滑坡體專家現場探勘論證,采用GPS與全站儀實時監測,經過計算滑坡體方量60余萬方。通過多種方案比選,最終采用“前緣土方卸載+錨索抗滑樁支擋”的處治方案,經過18個月的緊張施工,于2018年12月份完成卸載和支擋工程,確保了后期高速公路的安全運營。
建設期間,中交路建項目團隊獲得10項國家知識產權局授權的實用新型專利,并積極參與抗洪搶險,彰顯央企社會責任,贏得了各界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