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故事講述者_茉莉,“北歐漂” 9 年,現居丹麥,兩個女孩的媽媽
在茉莉新布置的客廳里,有一個溫馨的角落_一只亮黃色的單人沙發,一張白色的小圓幾,還有一盞落地臺燈,她可以“奢侈”地窩在這里,看一本書,或者就什么也不干,發發呆。
奢侈?沒錯。大概只有二胎媽媽,才能體會,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安靜角落,有多難得。
茉莉是個二胎全職媽媽_老大果兒, 5 歲半;老二蜜糖, 2 歲。
以前,客廳是孩子們的天下,不僅堆滿了繪本、餐椅和玩具,還裝滿了兩個小鬼的爭吵聲、哭鬧聲和大笑聲。
一個二胎全職媽媽,想悠閑地看書、發呆?家里肯定有保姆吧,至少兩個!
茉莉的丈夫在北歐工作,她和孩子隨行,別說保姆,連公公婆婆、外公外婆都不在身邊。
從一個 24 小時在線的全職媽媽,到有一個自己的精神角落,茉莉的秘密是_把孩子“交給”爸爸。
“只有你介入她的養育,
以后你教育她,她才會聽”
懷上二胎前,茉莉的丈夫也是一個標準直男,在帶娃上沒有任何額外的“天分”。
雖然北歐的大街上,到處都是推著嬰兒車、背著嬰兒背帶的男人,但也沒能感染到這位來自我國北方的爸爸。他工作很忙,經常加班,全職在家的茉莉一直是育兒主力,直到他第一次送女兒去幼兒園,崩潰在幼兒園門口。
2017 年冬天,茉莉和丈夫帶著 2 歲 7 個月的大女兒果兒,剛落腳丹麥。
因為丈夫的工作,他們一家幾乎是“漂”在北歐的。果兒出生后,他們先是在芬蘭住了一年半,接著去奧地利待了半年,現在又到了丹麥。
由于頻繁地搬家,更換生活環境,果兒變得很敏感、愛哭。
那段時間,送果兒去幼兒園,是茉莉每天都要面對的“考驗”。
在最初的幾周里,果兒每天只能在幼兒園里待 1~2 個小時。這段時間里,除了哭,她什么也做不了。
茉莉實在不忍心看著女兒每天崩潰大哭,就讓爸爸送孩子上學。
她想,果兒是她寸步不離陪伴長大了,肯定更依戀她。爸爸陪得不多,讓爸爸送,會不會好些?再者,她剛剛懷上二胎,需要休息。
這是爸爸第一次送孩子去幼兒園。一到門口,兩個人就僵持起來了,果兒哭得撕心裂肺,爸爸除了說“寶貝,別哭了”之外,毫無辦法。
爸爸離開后,目睹了整個過程的班主任給茉莉打了個電話_“爸爸拿果兒一點兒辦法都沒有,他完全不知道怎么和孩子溝通。這樣不行的。”
不久,幼兒園例行開一對一家長會,班主任特地打電話過來,要求爸爸一起參加。
在幼兒園的辦公室里,老師嚴肅地提起那天在幼兒園門前的情景。她對爸爸說,你應該抽出時間來多陪伴孩子,只有你介入了她的養育,你才知道怎么和她溝通,以后你教育她,她才會聽。
和爸爸說完,她又轉頭對茉莉說,你得讓爸爸參與果兒的養育,這樣你生了二胎后,才能平衡兩個孩子,不然你搞不定的。
“大女兒出生時,
他連抱都不敢抱”
搞不定?茉莉從來沒想過,二胎還有可能搞不定,老大可是她一手包辦的呀!
她和丈夫一直在北歐,丈夫上班,她做全職太太。后來懷上老大,孕 6 個月時,她就獨自回國待產了。
接近預產期,爸爸才有半個月的假回國陪產,但老大過了預產期 10 天才出生。爸爸在大女兒出生的第 4 天,就回去上班了。
第一眼見到女兒時,爸爸是傻的,全身僵硬,一臉驚恐,“完全沒有準備好的樣子”。
小嬰兒又香又軟,她的小手只有他的大拇指大小!茉莉鼓勵了好多次,他才敢小心翼翼地抱起了女兒。
在接下來的 3 天,他不知所措地陪在媳婦兒和女兒身邊,看著一家子人圍在產婦和孩子身邊忙,喂奶、換紙尿褲、洗澡……他什么也不會,只能一會兒看看媽媽,一會兒看看女兒。
產后第 4 天,陪產假結束,爸爸回去上班了。
下一次再見到果兒時,她已經 6 個月了,會沖爸爸甜甜地笑。
要帶一個小嬰兒出國、辦簽證很麻煩,但爸爸堅持要帶茉莉和果兒去工作地。當時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在照顧家族里的其他孩子,沒有人幫得上他們。
茉莉猶豫了很久,異國他鄉、無人幫襯,爸爸的工作又忙,她一個人搞得定嗎?
但轉念想想,北歐人完全沒有老人幫忙帶娃的習慣,不也挺好的嗎?
果兒半歲,茉莉帶著她去了北歐,沒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也沒有保姆月嫂,只有一個和果兒相處過 4 天的爸爸!
開始時,爸爸也努力參與過帶娃。
果兒一歲多時,爸爸每天上班前,會先把女兒早上的第一瓶奶沖好,悄悄放在被窩里保溫。等女兒醒了,茉莉就不用手忙腳亂地起來沖奶粉了。
但從懷上女兒開始,茉莉就開始“博覽”各色科學育兒內容。她把全部時間都用在孩子身上,讀繪本、玩游戲、去游樂場,怎么科學怎么來。
而爸爸是個理工直男,他的育兒哲學基本上可以概括為一個字_玩。
茉莉試圖把爸爸拉入“精細”育兒的陣營,就常和他分享學到的帶娃知識。分享多了,爸爸就開始“逆反”_你就是被洗腦了,帶孩子哪有這么麻煩,玩夠了不就行了?
在茉莉周密的“育兒方針”下,爸爸慢慢地退出帶娃陣營,專心賺錢養家。
這種“分工”結果是,爸爸成了果兒成長中的模糊背景,而不是直接參與者。
“他們回來時,
順便買了一雙溜冰鞋”
那次幼兒園家長會后,“爸爸帶娃”被提上日程。
茉莉還記得,第一次讓爸爸單獨帶女兒出去玩,是在冬天。
看著父女兩個認真地為出門做準備,茉莉擔心得不行_天氣這么冷,會感冒嗎?孩子的衣服會濕嗎?會摔倒嗎?
爸爸倒是一臉自信,帶著女兒開開心心地出門了。
目送著爸爸和果兒出去,網上“爸爸帶娃,活著就好”的段子,一一在茉莉的腦海里閃過。
好不容易有了半天的清閑,她是一刻也沒享受。
她擔心了半天,爸爸終于毫發無損地把果兒帶了回來。女兒笑得特別開心,小臉紅紅的,絲毫沒有哭過跡象。他們在游樂場里玩了半天,回來的路上,兩個人還商量著,一起去買了一雙溜冰鞋!
_超額完成任務啊!
這次以后,茉莉慢慢放手。只要爸爸有空,就讓他給果兒讀繪本,陪果兒玩游戲。
意外的是,茉莉發現,爸爸的“幼稚”、“心大”居然在陪孩子上,有先天優勢_男人本來就是個長不大的小孩,沒有人比他更適合給娃“放電”了!
到了二胎孕晚期,茉莉才算理解了班主任的話_二胎,她一個人是搞不定的。
她的肚子越來越大,精力也變差了,但3歲多的果兒正是“鬧翻天”的年紀_給一個3歲的小鬼“放電”,孕婦真的做不到啊!
茉莉慶幸,有了孕期這幾個月的“訓練”,爸爸已經可以“獨當一面”了。
不然,老二出生,一大一小都黏她,她怕是要崩潰!
“我只是想跟女兒有共同語言”
爸爸的表現不錯,但“自由奔放派”的育兒方式,還是會讓“學院派”的媽媽不滿意。
爸爸喜歡和果兒一起看動畫片,但在茉莉的“科學育兒知識體系”里,對孩子有益的陪伴方式,是讀繪本、玩游戲。看動畫片算什么?傷眼睛!
她不止一次“溫柔”地提醒爸爸,來給果兒讀讀繪本吧,或者陪她玩玩具也行啊!
爸爸跟個大小孩兒一樣,嘴上說好好好,但一有時間陪孩子,還是兩個人一起樂呵呵地看電視。
終于,她忍不住爆發,為什么總給女兒看電視?你不知道對孩子眼睛不好嗎?
爸爸也不甘示弱,又不是整天看,看動畫片對孩子也有好處啊!
茉莉很生氣,她一個人帶孩子時,都能保證不讓孩子看電子屏幕,怎么他就做不到?
兩個人你一言我一語,都在氣頭上,誰也不讓誰。
直到爸爸突然委屈地說,我只是想跟女兒有共同語言啊!
_他給女兒看的,都是自己小時候看過的動畫片。
茉莉這才意識到爸爸為什么這么執著_女兒從出生就一直在國外,她和爸爸的童年幾乎完全不同,他上班很忙,能陪伴的時間不多,女兒玩的玩具、看的動畫片他都不知道,他想通過這種方式能在陪女兒的時候,和她有話說。
這是爸爸親近孩子的方式。
從孩子出生,茉莉腦袋里“科學育兒”的弦就一直緊緊地繃著_喂養、輔食、啟蒙、早教,都有一個“正確答案”。她給帶孩子這件事,定下了各種條條框框,還要求爸爸按照自己的方法對待女兒,但陪伴孩子長大,從來都不只一種“正確方法”。
讓爸爸陪伴孩子最好的方式,是讓爸爸成為爸爸,而不是復制另一個“媽媽”。
2021 年初,疫情席卷全球,生活被按下暫停鍵。
爸爸上不了班,果兒也停學了,一家四口在家里“朝夕相處”了很長一段時間,媽媽陪蜜糖,爸爸帶果兒。
無法出門的日子里,理工科直男爸爸簡直變成了天馬行空的“帶娃高手”。
他和果兒把家里吃過的蔬菜、水果種子,都埋在陽臺的花盆里。爸爸負責給種子澆水,果兒負責觀察、記錄種子每天的變化。
如果有種子發芽,爸爸就發揮一個理工科高材生的優勢,在網上搜索各種關于這種植物的知識,和女兒一起研究小嫩芽兒的葉片,猜是什么植物。
到夏天的時候,陽臺上長出綠油油的一片,花生的葉子是個小圓片、小蔥則長著尖尖的葉子,甚至瘦弱的南瓜苗,還開出了嫩黃色、像星星一樣的花朵。
這是專屬爸爸的帶娃方式。
看著陽臺上的“成果”,茉莉忍不住發了一條朋友圈。
“想給爸爸點個贊”。
不久前,茉莉一個朋友的丈夫工作從丹麥調到意大利,但朋友的孩子還要上半年幼兒園,朋友不想孩子再換新環境,就打算自己留在丹麥陪孩子讀書。
幼兒園的校長知道后,極力勸這位媽媽去意大利_孩子和爸爸在一起,比什么都重要。
茉莉想起,果兒半歲時,爸爸要接她和女兒去工作地,她也很抗拒。
女兒太小了,能適應新環境嗎?長途飛行她受得了嗎?飛起起飛時,耳朵會不舒服,她會難受嗎?
飛機都快起飛了,茉莉還在打退堂鼓,但爸爸非常堅持,要和媳婦、孩子在一起。
那時,茉莉整個人都陷在焦慮里,滿心滿眼都是孩子。她忽略了,不善言辭的爸爸,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堅定地陪伴著孩子。
和媽媽的方式不同,但愛是一樣的。
今年,果兒 5 歲半,蜜糖 2 歲,爸爸已經成為她們最好的玩伴,一個人帶兩個孩子出門,也沒在怕的。
最近,周末要加班的爸爸,竟然趁著中午 2 個小時的休息時間,趕回家陪兩個女兒,陪完再回去上班_陪伴孩子成了他工作之余最大的“愛好”。
爸爸愛上陪娃后,還有另外一個意想不到的好處_茉莉終于開始有屬于自己的時間了。客廳里那個溫馨的角落,是最好的證明。
去年年底,茉莉還認真考慮,要不要把小女兒送去幼托中心,重回職場。雖然年初的疫情打亂了她的計劃,但她知道,和之前做全職媽媽相比,現在的她是有選擇的。
Ps_想要看更多丹麥育兒知識,也可以去小紅書搜索“茉莉與蜜糖”哦~
這一期的媽媽故事就分享到這里。每個媽媽都值得被聽見。
如果你也想分享自己的故事,歡迎私信我留下聯系方式。你說,我們聽,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