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愛敢恨的張雨綺,又鬧出一個大新聞。
她和男友李柄熹,最近正錄制一檔綜藝《女兒們的戀愛》。
可就在前天,張雨綺突然正面硬剛節目組。
她單方面宣布退出節目,原因是_
「沒想到有一天我也會成為制造話題惡意剪輯的工具。」
怎么回事呢?
起因是下期節目的預告片。
片中,兩人聊起事業規劃。
李柄熹本是小提琴手,他跟張雨綺說想嘗試拍戲。
也希望張雨綺作為前輩能給他一些建議。
下個鏡頭,張雨綺說了這么一段話_
「不是所有人都能干演員的,我沒有一手遮天的能力,我根本就幫不了你任何事情,獨立行走很重要。」
雖然只是簡單幾句對話,但剪在一起會有這樣的導向_
李柄熹想「軟飯硬吃」,結果被張雨綺直接回絕。
自然是惹來一片罵聲。
就像張雨綺微博中提到的_
通過「踩」他的方式來「夸」我的剪輯,并不合適。
哪怕只是預告片,張雨綺也急了。
隨著輿論發酵,「惡意剪輯」這個話題也迅速登上熱搜。
盡管有人說,這是綜藝節目的一貫套路。
預告片剪輯得血雨腥風,正片往往是一片祥和。
真相究竟怎樣,那就等正片播出了。
但這件事中提到的「惡意剪輯」_這種被默許的套路。
早就該被好好扒一扒了。
「惡意剪輯」就像是國產綜藝的潛規則。
最近大火的《披荊斬棘的哥哥》。
同樣也陷入「惡意剪輯」的羅生門事件。
鬧得沸沸揚揚的,就是林志炫和趙文卓的「空調事件」。
起因是,趙文卓和其他人閑聊時提了一嘴_
「我們寢室是關空調的,志炫說開空調嗓子會干。」
眾人表示驚訝_那可是海南的盛夏,不開空調怎么活?
緊接著下個鏡頭,趙文卓溜到其他寢室,商量著要換寢室。
僅從播出的畫面來看,很多信息沒有交代。
但剪輯非常容易誤導觀眾。
于是,有人開始罵林志炫耍大牌,把自己奉為大藝術家。
也有人罵他難相處,不適合這個節目。
兩邊的粉絲也是吵得不可開交。
事情鬧大后,林志炫立刻發微博澄清。
趙文卓也及時回應_「想換房間和空調沒有半毛錢關系。」
不管觀眾們信不信,節目的目的已經達到了_
熱度。
這樣利用「惡意剪輯」制造話題,吸引熱度的做法,實在是太多了。
「哥哥」如此,「姐姐」也不例外。
最典型的就是《乘風破浪的姐姐》第一季中的海陸。
當時所有姐姐首次集結,主持人黃曉明正在發言_
「因為諸位都是…」
鏡頭突然切到海陸,她接了一句_「上了年紀的。」
再下一個鏡頭,分別給到幾位姐姐尷尬而不失禮貌的微笑。
這樣的剪輯,給觀眾的感覺就是_
海陸一句話得罪了所有人,也讓場面一度十分尷尬。
果不其然。
海陸被罵上了熱搜,網友批評她「不會說話可以不說」。
沒辦法,她只好在直播的時候解釋_
因為不夠自信,所以「上了年紀」是說給自己聽的。
而且說的聲音聲音非常小,沒人聽見。
果然,事實如海陸所說的,那句話沒有引起現場任何姐姐的反應。
黃曉明的發言也正常進行,沒有被打斷。
但解釋為時已晚,「低情商」的帽子早就扣到了海陸的頭上。
實話實說,「惡意剪輯」偏偏挑中了海陸,也有點捏軟柿子的意味。
敢不敢拿寧靜「開刀」?
寧靜早放話了_「我不知道會怎么剪,但姐玩得起。」
再比如《演員的誕生》。
有一期節目,袁立和張彤合演了經典小品《超生游擊隊》。
結果三位評委都把票投給了張彤,袁立爆冷被淘汰。
事后,袁立發文炮轟《演員的誕生》節目組惡意剪輯_
「為了收視率隨便把人剪成了一個精神病,是非常邪惡的。」
節目組把鍋甩給了臨時工,但對于「惡意剪輯」一事卻閉口不談。
《高能少年團2》曾通過惡意剪輯,在節目中將王俊凱塑造成屢屢犯錯的低能形象。
很多錯誤并非由他導致,但在剪輯上存在強烈誤導。
和節目組數次溝通無效后,王俊凱最終選擇了退出節目。
綜藝節目要熱度,可以理解;
但通過「惡意剪輯」這種手段,實在是本末倒置。
試問,當一檔綜藝節目靠「惡意剪輯」被罵上熱搜。
這究竟算是一種成功還是失敗?
從功利的角度來看,成功了。
節目因此獲得了更高的曝光量。
但從內容制作的角度來看,一敗涂地。
因為大家關注的重點不再是節目本身。
而是由「惡意剪輯」衍生出的各種撕逼。
最糟糕的是,沒人知道「惡意剪輯」會導致怎樣的惡果。
舉一個綜藝之外的例子。
當年有一位13歲男孩,在泳池里摸了一位女醫生的臀部。
女醫生的丈夫要求男孩道歉。
男孩不僅拒絕,還朝他們吐口水。
女醫生的丈夫一氣之下,打了男孩一巴掌。
后來,男孩的父母為了報復他們,拿到泳池的監控,然后只剪出了男孩被扇耳光、頭被按進水里的畫面。
視頻一經發布,女醫生和她丈夫就遭到了無休止的網暴。
終于,那位女醫生不堪重負,服藥自殺。
所以千萬別小瞧「惡意剪輯」。
她的重點從來不在「剪輯」,而在「惡意」。
剪輯可控,但惡意是不可控的。
「惡意剪輯」,還只是國綜諸多亂象之一。
這些亂象正在破壞整個綜藝的生態。
比如近些年開始泛濫的「注水現象」。
你會發現,現在的綜藝節目是越來越長了。
以前都是就著綜藝節目下飯。
現在是節目的正片還沒開始,飯已經吃完了。
難道是節目內容變得更加豐富?
做夢。
全都是插科打諢的花絮,凌亂的剪輯,重復的反應鏡頭,以及強行植入的廣告。
尤其是「哥哥姐姐」之類參與人數眾多的節目。
多機位拍攝每位嘉賓的出場時刻,就足夠湊出兩期節目。
而且一期綜藝節目動輒三個小時,快趕上《指環王》了。
當初《指環王》重映時都有人嫌太長。
那三個小時的綜藝是怎么撐過來的?
國綜還有一個問題是,原創性不足。
不少大火的綜藝節目,借鑒了海外綜藝的創意。
如果能做好本土化改編,算是學為己用。
怕的是,有些急功近利的節目,連抄都抄不好。
就比如改編自《粉雄救兵》的《你怎么這么好看》。
《粉雄救兵》是一檔幫助素人改造和重塑自己的節目。
節目宗旨是告訴人們,「你本來就很美。」
「閃耀五人組」要幫助素人去展現他們最自信的一面。
而到了《你怎么這么好看》,節目宗旨則成了,「你美不美全憑我說了算。」
其中有一期的素人改造對象是一名女博士。
她醉心學術,不斷豐盈自己的內在世界。
自覺抵御消費主義陷阱,對結婚也沒有太大熱情。
可嘉賓們得知她的現狀,無不感到震驚。
他們完全無視女博士的才華與學識。
鼠目寸光只注意到她沒有化妝,沒有高跟鞋,沒有漂亮衣服。
然后完全按照自己對美的標準,對女博士進行改造_
給她化了妝,挑了幾套新衣服。
這種改造是對素人極大的冒犯,也是對女性的物化。
他們把女博士放進了世俗的框架內,去評判美麗與否。
膚淺且自以為是。
這種極度扭曲的價值觀連官媒也看不下去,直接點名批評。
同樣抄不好的還有《親愛的,來吃飯》。
原本是一檔名人去素人家一起吃飯的節目。
一邊吃飯,一邊交換平常生活中的喜怒哀樂。
結果卻被拍成了《皇上,用膳了》。
名人在節目中趾高氣昂,令人極度不適。
他們在素人家中吃飯時,也是一副名人架子。
好像在說「來你家吃飯是給你臉」。
結果鋪天蓋地的罵聲淹沒,播出三期就緊急叫停了。
不過。
比起以上這些,國綜目前最大的問題還是同質化嚴重。
逐利心理的趨勢,哪里有熱錢就一窩蜂涌向哪里。
所以就導致市場相同類型的節目泛濫成災。
節目與節目間的差異極小,都是為了分一杯羹罷了。
目前最多的就是選秀類綜藝,以及新興的戀愛類綜藝。
有人吐槽說_按這個成團速度,偶像太多,粉絲都快不夠用了。
結果只能是市場飽和,審美疲勞。
等這一波浪潮過去后,再轉戰下一個。
什么也沒有留下。
因為我們根本不需要那么多的偶像。
借用《舌尖上的我國》里的一句話_
「最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樸素的烹飪方式。」
同樣的,「最深刻的內容,往往只需要最樸素的呈現方式。」
換句話講,惡意剪輯、注水、抄襲、扎堆、炒冷飯…國產綜藝這幾年玩出了這么多花招。
歸根結底,無非兩個字_心虛。
對節目內容的心虛。
所以不得不用各種方式來包裝和炒作自己。
縱觀那些真正優秀的綜藝節目。
根本不需要花里胡哨的操作。
只需要本真地展現,就足以打動人心。
舉幾個簡單的例子。
《非正式會談》,一張桌子幾把凳子作為道具就夠了。
每位嘉賓的發言自帶邏輯和觀點,根本輪不到「惡意剪輯」,想剪都無處下手。
《國家寶藏》,一件國寶,一位嘉賓,舞臺之上即可演繹出上下五千年的故事。
不只是「原創」,而是全世界只有我們能拍。
《見字如面》,一切都在提速的時代,慢下來去品鑒舊時的書信,「冷飯」應該這么炒。
然而。
這些優秀的綜藝節目,又不得不面臨一個嚴峻的局面。
那就是她們很難得到市場的青睞。
近幾年的大環境就是這樣_
只求數量和流量,而不顧質量。
名人也開始扎堆往綜藝節目轉移。
畢竟「錢多事少好糊弄」。
就像大張偉說的_「真人秀會毀了所有藝人。」
沒錯,說出這話的大張偉就是第一個被毀掉的。
他成了「綜藝網約車」,全年接活。
大家漸漸忘了他原來是個歌手。
越來越多的名人也是。
他們忘了本職工作,再提起代表作,只剩長長一串的綜藝節目名單。
那么。
我們又能做些什么,去改變這種狀況呢?
其實說來也很簡單。
我們需要用自己的行動,去支持那些真正優質的綜藝節目。
讓她們脫穎而出,去成為市場的主流。
反過來也作用于更多的優質綜藝誕生,去提升大眾的審美。
直到那些粗制濫造的綜藝節目,再也入不了我們的眼。
她們失去了生存空間,自然會想著改變。
整個生態也會跟著健康起來。
我們最希望看到的情況是_
綜藝節目被當作一件件藝術品精心打磨。
而不是被當作快消品批量炮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