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測算,掀起了不小的波瀾。
畢竟,測算意味著船票即將到來,彼岸的氣息撲面而來。
然而,通過這幾天在網絡上的討論區的觀察,我們發現很多人對測算工作在認識上還存在一些誤區。
本文對此一一梳理。
首先要明確的是,目前,軍官退役主要分成四種方式,整個退役工作,都是圍繞著四類方式開展的。
先說自愿退役的情形。根據前期下發的大禮包,自愿退役一個核心的條件就是要滿足6+3,不滿足6+3,不能遞交自愿退役的申請,個人即使交了,組織也可以不受理。
當然,有人說不滿6+3可以走處分復員的路子,這確實沒錯,但這條路不屬于常規自愿退役的分類,屬于另辟蹊徑。
同時,不滿6+3,也可以走調控和達齡退役的路子。這兩種退役方式,主動權都在單位和上級組織手中,個人意愿部分被考慮會比較少。
分清楚了新退役測算的思路之后,很多事情就很容易理解了。
達齡退役軍官的數量,可以根據新政相關規定直接測量,這個數據非常剛性,基本上不存在爭議。
調控退役的軍官數量,則要根據新政規定以及單位的實際情況綜合考量,主要考慮的因素有崗位晉升和接替人選的數量,精簡整編的數量,選調交流的數量以及新畢業學員的補充數量。
調控的核心是保證本級的正常工作,同時軍官也需要符合調控的條件。從退役對象確定的優先級來看,強制>達齡>調控>自愿,這個順位是肯定的。
在前三種退役對象確定的基礎之上,如果還有退役名額的空缺,自愿退役的申請才會被考慮。
摸底不等于確定退役對象,摸底只是對退役工作開展的鋪墊,最終下達的名額會和摸底的情況有所出入。
一般而言,想走的人多的單位,最終的計劃數量會比摸底上報的少百分之二十左右,想走的人少的單位,計劃則會比摸底測算的要多。
同時還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退役名額分配,開啟了軍銜主導的先河。上尉以上軍官退役比例都規定了一定的范圍,少尉和中尉則不設限,并且消化軍銜較高的技術干部的力度也非常大,這充分說明了軍改的一個方向_所有人才和資源向打仗一線靠攏。
另外,一些單位也對復員意愿進行了摸底,復員這個問題,或許已經得到了高層的重視。今后,復員政策和年限會不會還發生變化,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