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退無礙,謂之自在。
作家楊德振先生說_
“活得自在是一個人極舒適、極愜意的狀態,無拘無束,率性而為,沒有場面上的壓力和氣氛上的壓抑,更沒有世事的糾結和人情的煩惱,是一個人呈現出的自自在在、淡定從容的原貌。”
自在,就是做我自己。
一個人不被凡塵俗事所擾,心情悠哉,做得了自己內心的主,就是擁有“自如感”。
當TA思想通達無礙,心靈沒有束縛,就會得到一種離苦得樂的歡喜境界。
自然也會收獲自在的生活。
不自在的人,生活也不自在
許多人的“不自在”,實際上是自己念頭里生出來的羈絆。
心理咨詢師武志紅說過_
“心靈成長的本質,不是走向完美,而是走向真實。”
妮娜是電影《黑天鵝》中的一個姑娘,她是一個表面執著于完美,但內心像一個空匣子一樣的人。
她的這般現狀和她的母親息息相關,她的母親從小不允許她有任何的瑕疵。
為了漂亮,母親不允許她抓后背的疹子;
不允許她鎖自己的房間,不允許她和男生交往;
不允許她長胖,連能不能吃一塊蛋糕,就要過問一下母親。
長時間在這樣環境中長大的妮娜,內心的空間被壓縮的極其狹小。
為了維持表面的完美,她活得非常不自在。
她不能忍受自己犯丁點的失誤,同伴的一個眼神,老師的幾句批評,甚至是長在指甲里的肉刺,她都接受不了,她覺得這是在犯錯。
妮娜過度消耗自己的精力在無關緊要的事情上。
雖然外表看著“完美”,但是內心和真實的生活早已千瘡百孔,這樣的人常常被內心多余的想法羈絆。
我們身邊也有許多類似的例子。
遇到換季,朋友真心想買幾件質量好的衣服,就約著周末去附近的大型商場逛逛。
但進去之后,整個人反而在華麗的衣服和高檔的門店里面,變得局促不安,扭扭捏捏。
看見一件喜歡的衣服,上前摸了好幾次,幾度想拿下試試,但最后還是皺眉搖頭放棄了。
我問她原因,她用略帶緊張的口吻小聲說_
“我擔心這件衣服太過艷麗,和之前衣服風格差別太大。”
朋友的這種狀態不僅體現在買衣服上,面對一個新的環境她也會躡手躡腳。
這種膽戰心驚,不敢踏實做自己的狀態,完全束縛了她的生活。
“做合乎自己心意的事”對她來說很難。
這雖是生活中的小事,但這種不自在的狀態相信很多人都遇到過。
不自在的人,或許表面風平浪靜,內心卻早已揣測成一團亂麻。
一場“心事”下來,渾身都覺得疲倦不堪。
林語堂先生說過這樣一句話_
“我要有能做我自己的自由和敢做我自己的膽量。”
敢做自己的人,自然是自在的人。
每天過度揣測別人如何考慮,過度在意別人的目光,終是不能捋順自己的生活。
把眼光和心力放在自己的生活軌道里,才會真正看到自己的真實感受。
從而才會接納自己,重視內在的想法,對自我形成認同,最后也才會過上自在的生活。
越自在的人,活得越從容
著名漫畫家蔡志忠先生,就活出了一個自在的狀態。
連三毛都覺得他有一個“自由魂”,他的談吐、繪畫,以及“古書新說”的方式都是出于一種自然。
遇事溫和沉著,內心安定,給人一副舒服自得的感覺。
蔡志忠表示過_
是父母的寬松的教育方式成就了他。
每個小孩都是天才,只是有的媽媽不知道。
而他很幸運,媽媽從小就很認可他。
尊重他的想法,一切從寬。從小時候一直到15歲,家里沒有立過規矩。
對蔡志忠的學業,他的父母沒有要求必須要考名校,只是簡單期望“看懂報紙就好”。
四歲半時,蔡爸爸送給他一塊小黑板,他開始喜歡在上面涂涂畫畫。
而他的爸媽也只是在旁邊靜靜地守護著,從不干涉。
十五歲他放棄學業離開家時,父母也沒有特別去阻止他。
當他決定離開彰化去臺北,也沒有特意問爸爸是否可以,而是告知“爸,我明天要到臺北去畫漫畫。”
父親邊看報邊問_“有工作嗎?”“有了!”“那就去吧!”
父親頭也沒抬,繼續看報。
而正因為有這樣寬和的家庭和看似無為的父母,養成了蔡志忠的隨性豁達。
他既擁有做自己的自由,又有敢做自己的膽量。整個人充滿了童真和隨性。
他毫不懷疑又堅定地喜歡著每個時候的自己。
最終成就了一生傳奇,也得到了如今的“大自在”。
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同時也是巨大的。
我們可以去靠近自在的人,學習他們身上的自在之氣,甚至只是簡單的接觸,也會沾染這種輕松的感覺。
有儒學家說_
“自在,是一個人精神開闊飽滿的外在征象。”
自在的人,是一個完全開放的人;
他能夠接受身邊發生的一切,他們對自己的未來有著清晰的認識,他們知道未來要追求一種什么樣的生活。
只是帶著簡單的信念,踏上那條只屬于自己的路。
人生實苦,去靠近自在的人;在自在的環境中生活,人也會逐漸變得自在。
如何擁有真正的自在?
禪宗云_
“自在,不是讓別人都喜歡你。而是別人喜不喜歡,我都自得歡喜。”
如果我們面對世間的變幻,都能沉著應對,想通了,任何一個情況都可以得自在。
我們做不了環境的主,但是可以做自己內心的主。
一個人想要變得自在,可以從以下三件事入手_
曾認識這樣一個女孩子,工作努力,生活簡樸,不舍得把過多的錢花在穿衣打扮上。
但是會毫不心疼地把錢用在自我成長上,買課學習或者參加相關線下課程,都會毫不猶豫地投資自己。
她曾表示過,就算在學習上花再多的錢,她也會去做。
因為這些投資能夠開闊她的眼界,讓她的人生路越走越寬。
也是因為自己變得越來越強,即使遇到新的領域,這位姑娘也從不膽怯,應對自如。
在能力范圍內,通過金錢讓自己內心更強大,之后更舒坦,何嘗不是一種變得自如的辦法?
網上一句話_“其實內心匱乏才是人們對自己苛刻的源頭,她一定程度上阻礙我們通往幸福。”
對自己“大方”,讓自己豐盛起來,擺脫不自在的心境,內心才能真正收獲開心。
年輕人去拜訪一位禪師。
路上看到一頭牛被拴在樹上,牛想去旁邊吃草,但是轉過來轉過去,都無法脫身。
年輕人若有所思,一見禪師,脫口就問_“那只牛為何團團轉?”
禪師說_“皆因繩未斷。”
人心被內心雜念所擾無法解脫,不正和牛被繩子束縛是一樣的嗎?
牛的繩子栓在鼻子上,而一個人的束縛在他的心里。
如果一個人時常感到不自在,感到局促,說到底是心中所想與所行不能統一,常常自毀自傷。
莊子說_
“開悟者們把自己的心當成一面鏡子,事情來了完全反映,事情過了又恢復成空,不站在自己的立場去評斷際遇的好壞順逆,他的心只是如實反映當下,因此不會損傷。”
一個人要學著對自己誠懇,接受并分析每一種樣子的心緒。 我們真正需要放松的是心態。
完全地接納自己,多數的煩惱都是沒有放過自己。
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才能迎來萬般自在。
許多時候我們因為恐懼未知,狹小的心變得不自在。
人之悲哀在于羸弱的精神,書之豐盛自成世界。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這本書,記錄了女孩塔拉轉變的真實故事。
看到哥哥通過讀書逃離大山,奔向大學和更好人生。
塔拉深受影響,她也開始讀書,立誓擺脫困苦閉塞的生活。
憑借日復一日泡在書籍里的積累,她不僅獲得了名牌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后來還成為了外國著名的作家。
塔拉萬分感慨地說_
“我曾怯懦、崩潰、自我懷疑,內心里有什么東西腐爛了,惡臭熏天。
直到我逃離大山,打開另一個世界,那是讀書給我的新世界。”
如果憑我們自己的經驗,不懂得“自在”是什么,我們可以通過看書,從先賢高知的文字里學習前人一生的經驗。
《北史·李孝伯傳》中有言_
“丈夫擁書萬卷,何假南面百城?”
古時稱藏書富者為擁“百城”。
百城者,誠如讀書者心中有野馬,書內有草原。
在精神馳騁中豁然開朗,解開認知的局限。
為腦子中“固化思維”松綁,面對窘途,不急不舒地消解;
讀書多了,心就不會亂起造作,自然也能落落大方。
▽
有人說,自在是一只掛在樹上的蟬,對著秋季一刻不停地唱自己的歌;
她不在乎別人的耳朵是否在聽,她不為迎合別人的掌聲而演出。
我們每個人值得這些生命中美好的東西,也配得上命中的貴人和機緣。
大方接受她,無畏承受她,坦然消受她。
最后,點亮【在看】,愿每位書友,洞悉心中愁,解開心中惑,收獲千般自在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