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是我們的閃耀藍星所存在的星系,由46億年前的一個巨型星際分子云發生的引力坍塌而逐漸形成。位于銀河系的一條小旋臂--獵戶臂之中。
自人類產生意識以來,就在不斷的仰望天空。每個古文明都有著自己的一套天文統計方法,就例如我國自古就有二十八宿的說法;而古巴比倫有著黃道十二宮的理論;古埃及則利用天狼星創造歷法,使用北極星去定位來修建金字塔……這些都體現著我們人類對于廣闊星空懷抱著的浪漫主義情懷。
隨著時間的不斷流逝與人類文明程度的不斷提升,一代代天文學家們在細致的觀察與研究中不斷提出新見解。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再到認識到太陽系對于廣袤的宇宙而言只是滄海一粟,人類對于星空的了解程度越來越高。在各種觀測工具如空間望遠鏡、射電望遠鏡等的幫助下,我們甚至可以看清楚90億光年外的恒星,追尋到134億光年之外的星系GN-z11。
但就算在這種背景下,我們卻仍對自己所處的太陽系感到陌生,這是不是很奇怪?
我們現在都知道,我們的太陽系是由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這八大行星,以及火星和木星之間的主小行星帶,還有海王星以外的柯伊伯帶和離散盤組成。
但是在天文學發展的歷史中,人們對太陽系的邊界卻有著三種定義方式。第一種是以人類肉眼可見的最遠行星--土星為邊界;第二種則是以海王星,以及后來發現的冥王星為邊界去界定太陽系的大小;第三種則是以人類的星際探測器所探測的范圍為依據,正如“旅行者1號”所探知的區域,這把包括柯伊伯帶在內的空間都囊括在了太陽系的邊界之內。
通過以上三種對太陽系邊界的定義,不難發現,人類對于太陽系的了解還是需要不斷學習不斷研究的,太陽系的邊界認定也需要我們不斷去更新。
雖然我們看不見那些隱藏在黑暗中的宇宙,但是天文學家們可以總是做出合理的猜測和推斷。現在的主流天文學界對于太陽系的邊界存在著一種見解,那就是--奧爾特云。
對于彗星的研究給了天文學家關于奧爾特云這個這個靈感。1932年,愛沙尼亞的天文學家恩斯特·奧匹克猜想,長周期彗星都起源于太陽系最外端的一處云團;而荷蘭天文學家揚·奧爾特也獨立的提出了這一假說。這一假說的提出基于一個現象,那就是彗星拖曳著的慧尾。我們都知道彗星是有著自己的軌道的,彗星被太陽引力吸引墜入太陽系中心,而后受到太陽引力彈弓與大質量行星的引力作用又被拉回太陽系外圍。彗星上所攜帶的揮發性物質在靠近太陽時被太陽輻射與太陽風吹走形成慧尾,但是每次彗星回歸時,她又會攜帶大量的揮發性物質重新形成一條新的慧尾。我們知道,揮發性的物質一經太陽風揮發吹散是不會自動回到彗核上去的。所以這一現象讓揚·奧爾特認為彗星必定是在一個仍能受到太陽引力影響地方,重新吸引了大量此類物質,他把這個地方叫做奧爾特云。
現在的天文學家們普遍認為奧爾特云是46億年前太陽系形成早期的原行星盤殘余物質,奧爾特云內的天體最初在更靠近太陽的區域形成,而后被木星和土星的引力拉至太陽系的外圍。而在奧爾特云內,絕大部分的天體都是由諸如水冰、固態的甲烷、乙烷、一氧化碳和氰化氫的組成,同時還有1_到2_的天體是小行星,也就是那些不時會收到銀河系潮汐力帶來引力攝動的影響,闖入到我們的太陽系內部做客的長周期彗星。根據對這些長周期彗星軌道的計算,奧爾特云的最外層距離太陽約0.79光年,而在一些文獻的估算中,奧爾特云的最外層甚至能到3.16光年之外。
當然,3.16光年這個數據的可信度還是有待商榷。畢竟離太陽系最近的恒星比鄰星,位于一個叫做南門二,也就是半人馬座α的三星系統里,在這里三顆彼此環繞運行的恒星平均距離太陽也僅4.24光年,如若奧爾特云的外圍去到3.16光年,那么必然的,奧爾特云會有一部分物質會被南門二的引力吸走。
雖然天文學家們對奧爾特云做出了很多猜測與計算,搭建了一套完備的理論模型。但是實際上我們卻從未真正窺視到奧爾特云內部的真實情況。目前我們對于了離太陽更近的柯伊伯帶,也只是觀測到了冥王星、鬩神星此類的矮行星,對于那里的短周期彗星也是無法真正的觀察到,更不用說遠遠超出柯伊伯帶的奧爾特云了。目前我們派出出使最遠的使者“旅行者1號”探測器,也要在300年后才能到達奧爾特云,而且由于失去能量來源,就算到達了那里,也無法做任何實質性的探測。奧爾特云的真實存在性目前也無法被確定。
而就算到達了奧爾特云的最外圍,實際上也無法確定是否到達太陽系的邊界。目前我們定義太陽系的范圍是太陽引力場與電磁場的統一。也就是說當我們的探測器到達一個不被太陽引力束縛、同時所在處電磁場發生偏轉的臨界點,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太陽系邊界。而要想完成這一步的探測,還有待人類在航天器技術與能源技術上的突破進展。
我是小J科普家,感謝您的點贊與關注,歡迎一同探討。我將持續為您揭示未知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