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余鑾英一家人
67歲的余鑾英覺得,自己現在能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必須要感謝一個人:當年那個把孩子“還”給她的人……
01
1993年,河北保定的火車站,余鑾英背著大包小包,四處找著車站的車次表,身后三個孩子緊緊地跟著她的腳步。
她兩年前帶著孩子改嫁來到河北,好長時間沒見到自己的親人了。眼看著又是一個新年即將到來,哥哥打來電話關心她的近況。一通電話聊完,余鑾英止不住地思念在家鄉的親人們,她決定帶著孩子回家探親。
找到車次表,余鑾英仔細地看了又看。她的娘家在廣西,保定沒有能直達廣西的火車。正好前面有兩個軍人小伙子也在買票,余鑾英就和他倆攀談起來。
她決定先買和他們一樣到長沙的車票,再轉車回家。兩個小伙子看她一個人帶著三個孩子上車不方便,就提出幫她照看兩個孩子。
兩個軍人先帶兒子和二女兒上了車。上下車的人流太擁擠,余鑾英牽著大女兒在車門口等著,決定一會兒人少一點了再上車。
結果沒等她們擠上車,火車就這么開走了……
圖為余鑾英和二女兒
余鑾英呆愣在原地,大女兒在她身邊大哭起來。
她下意識地拔腿就往火車的方向追去,但只能無力地看著火車越行越遠,最后消失在視野里。
沒有別的辦法,她只能趕緊買了下一趟車的票,帶著女兒往長沙趕去。這一路上她心急如焚,喝不進水,吃不下飯,心里盡是擔憂。
火車上這么擠,兩個孩子往哪站,誰會有心思照顧這么兩個小孩,他們會不會餓著、會不會受委屈?
要是到了長沙,沒見到她的兩個孩子,要怎么辦才好?
圖為余鑾英
02
這一路上是怎么過的,余鑾英都有些記不清了,但到達長沙時的那一幕她始終清楚地記得:她一眼就看到她的兩個孩子乖乖地在出站口站著,一個背著軍人的背包,另一個孩子身上掛著軍人的水壺。
她沖上去將兩個孩子抱在懷里。那一瞬間,她既高興,又無比后怕,百感交集,一時間全都跟著眼淚一同涌了出來。
她不知道怎么感謝這兩位小軍人才好,拿出50塊錢想要塞到他們手里——這是她能想到的最直白的表達感謝的方式了。
兩位小軍人連忙擺手拒絕,將錢塞回她的口袋,給她放好。
“我們不要你的錢,這是我們當兵的應該做的。”
圖為余鑾英與二女兒
二女兒告訴媽媽,在車上的時候,因為人太多,她和弟弟害怕,兩位解放軍叔叔就將他們圈在懷里保護著,輕聲安慰著他們。弟弟在車上餓了,叔叔自己一口沒吃,卻給他們打來熱乎的飯菜。
一路上,兩位解放軍叔叔可以說是極盡所能地將他們照顧得周到。
余鑾英問了兩個小軍人的地址,他們給余鑾英留下一張寫著地址的字條,便就此分別了。
后來余鑾英寫了感謝信,按照字條上的地址郵寄過去,卻仿佛石沉大海一般沒有了回應。
二女兒記掛著那時候的解放軍叔叔,用稚嫩的筆跡在衣柜上寫下了叔叔的姓名和地址。直到現在,她也始終記得那個被她一筆一畫謄抄過的名字:曾海輝。
后來字條丟失,衣柜上的字跡也隨著歲月的流逝變得模糊不清。余鑾英一家想找到兩位恩人,再好好地道一聲“感謝”,卻也無從找起了。
掃描二維碼觀看完整視頻
03
在《今世緣·等著我》的節目現場,余鑾英和她的兒女終于見到了他們牽掛了28年的曾海輝。
圖為相見畫面
原來,當年另一位軍人并不是與曾海輝同行的友人,他與曾海輝也只不過是萍水相逢,火車站一別后,二人也沒有再見過面,曾海輝并不知道他姓甚名誰、家住何處。因此,尋人團暫未得到關于他的消息。
在余鑾英的心里,兩位恩人的善舉,救回了她的家,如果不是有他們在,她可能一輩子都會生活在對孩子的愧疚與自責中。
現在兒女都長大成人,一家人過著幸福的生活,她愈發感謝當年的兩位軍人小伙子。
圖為曾海輝與余鑾英一家
但曾海輝一直強調著,這是他應該做的。
那時曾海輝給余鑾英留下的是部隊的地址,而在余鑾英寄感謝信的時候,他已經退伍回到了湖南的家里,與信件擦肩而過。
后來有一次部隊探家,將這封信交到他的手上,他也覺得這只不過是一件小事,并不值得被余大娘記掛多年。
“作為任何一個人,都會那么做的。”
而一次舉手之勞,可能就在你不經意間,溫暖了別人的一生……
圖為曾海輝與余鑾英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