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智能相對論,作者丨陳選濱
在工業互聯網爆火的近些年,有兩個城市的表現越來越矚目,逐漸成為社會與市場熱議的焦點,一是青島,二是重慶。
青島自不必說,“打造世界工業互聯網之都”的目標和口號頻頻出現青島街景的旗幟和橫幅之上。作為青島的一大城市戰略,工業互聯網早已融入了青島的發展基因里。
對比來看,重慶就低調了許多,既沒有這么強的氣勢,也沒有這么大的聲量。
然而,就是這么“平平無奇”的重慶,卻一直備受工業互聯網行業的偏愛,各類工業互聯網相關的基礎設施和平臺總部都相繼落地重慶,將其工業互聯網優勢不斷拔高,使得這座西南山城一躍成為國內工業互聯網建設的明星城市。
工業互聯網偏愛重慶?
在國內一眾城市里,重慶有多受工業互聯網企業或平臺偏愛?
近年來,騰訊云的工業互聯網智能產業總部、吉利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全球總部、奇安信的工業互聯網安全西南總部、藍卓的工業互聯網創新中心等都接連落戶重慶,以及百度的工業互聯網品牌“開物”、阿里的工業互聯網平臺“飛象”等也都在重慶發布。
除此之外,重慶本土也孵化了一些工業互聯網明星項目,比如國內混凝土領域首家國家級工業互聯網示范項目“公魚互聯網云平臺”、中冶賽迪的“水土云”工業互聯網平臺以及中西部地區唯一的國家級“雙跨平臺”忽米網。
總的來說,在目前國內工業互聯網領域能叫得上號的平臺或企業,都選擇了重慶。那么,在這一現象的背后,重慶為工業互聯網的發展都提供了什么?除了本土品牌之外,騰訊、阿里、百度、吉利、奇安信等巨頭旗下的工業互聯網品牌為什么都選擇來重慶?
除去重慶的政策利好不說,只從行業的角度來看,眾多品牌齊聚重慶,至少存在三大決定性因素。
其一,工業互聯網終究是以“工業”為核心,“互聯網”技術為輔助。
隨著工業互聯網的深入探索,像百度、騰訊、阿里這類的互聯網企業也都明確了這一點,工業才是工業互聯網發展真正所需的土壤。而這也是重慶吸引一眾工業互聯網平臺或企業的核心之一。
作為我國六大老工業基地,重慶擁有中國41個工業大類中的39個,是全球最大的筆記本電腦生產基地和中國重要的汽車、摩托車、手機生產基地等。其背后雄厚的制造業基礎是目前各大工業互聯網企業驗證自身平臺模式與技術的最佳場景。
其二,工業互聯網需要專屬的“互聯網”基礎設施。
盡管工業互聯網以工業為核心,但是“互聯網”技術終究是推動工業數字化發展的關鍵,這對于“互聯網沙漠”重慶而言,是否是一個致命缺陷呢?
實則不然。究其原因,就在于工業互聯網所需要的“互聯”基礎設施,并不等同于我們日常理解的互聯網。在工業互聯網領域,標識解析體系被認為是“基礎中的基礎”或“數字世界的身份證”,是關鍵的核心設施,類似但不等同于互聯網領域的域名解析系統(DNS)。
作為全國5個擁有頂級節點的城市之一,重慶已經拿到了通往工業互聯網未來的關鍵門票。截至8月22日,重慶國家頂級節點標識注冊總量已突破53億,日均解析量超2500萬,依托國家頂級節點的部署,重慶的工業互聯網正在迎來顯著的加速期。
其三,“工業”與“互聯網”融合應用,漸成體系。
單獨把“工業”或“互聯網”拎出來講,在重慶都能找到相應的優勢。而更深度來說,工業互聯網講究的更多是協同,即“工業”與“互聯網”的融合應用。這對于重慶來說,漸成體系的工業互聯網格局無疑是其吸引外部企業或平臺最具價值的關鍵優勢。
在基礎設施方面,重慶已經構建起“四節點一通道兩中心”的布局。據重慶官方數據顯示,如今重慶技術改造投資年均增長15.6%,累計建成67個智能工廠和359個數字化車間。由此可見,在場景落地方面,重慶的工業互聯網已經有所驗證,特別是在汽車、電子、裝備等重點產業方面,重慶的優勢正在不斷釋放。
百度、騰訊、吉利等巨頭品牌紛紛落戶重慶,其中的吸引點就在于重慶成熟的汽車產業以及智能汽車的落地空間。
工業互聯網企業“戰”山城
在騰訊云的工業互聯網落戶重慶之際,馬化騰就曾說道,重慶制造業正在讓“傳統的制造能力”與“新興的數字技術”這兩條大江融會貫通。借助新興的數字技術,重慶有機會在很多領域“彎道超車”或說“換道超車”,形成先發優勢。
實際上,這樣的機會不僅屬于重慶,也屬于騰訊云。
落戶山城,就是目前工業互聯網平臺或企業尋求“彎道超車”機會以及先發優勢的一個關鍵節點。
目前,重慶全市50%以上的企業未實施精益生產,開展網絡化協同、服務型制造、個性化定制等新模式應用的企業不足30%。在龐大的制造業體系下,這個數據也就意味著重慶的數字化市場遠沒有達到飽和。那么,擺在眾多工業互聯網平臺或企業面前的,是一個龐大的市場和技術應用場景。
如今,重慶在工業互聯網領域有47家第三方服務平臺,其中國家級雙跨平臺就有11家落戶重慶。那么,擺在工業互聯網平臺面前的,同樣也是一個混亂復雜的“山城”戰局。
在這個過程中,工業互聯網平臺以及重慶所遇到的問題,都將成為其未來急需突破的難點,其中之一就在于更艱難的工業互聯問題。
在工業互聯網領域,網絡互聯一直是亟待突破的難點,一方面是由于工業網絡接入、設備接口、通信協議等多種多樣,不同行業之間又各不相同,直接加劇了工業互聯的難度。另一方面,不同廠商之間軟硬件難以兼容互聯,市場競爭的排他性又進一步限制了互聯的可能性。
那么,在重慶多元的制造業體系下,越來越多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涌入山城,也就意味著在前期,地區和企業都將面臨著更加割裂的工業互聯局勢,一家平臺一個體系,平臺越多,體系也就越多。
相比之下,青島主推海爾COSMOPlat工業互聯網平臺作為主要支持,需要面對的體系割裂問題就要少得多。然而,在重慶,似乎還沒有一家本土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可以撐起這個山城龐大的制造業體系。
同時,伴隨著落戶的工業互聯網的領軍平臺越來越多,山城的工業互聯網戰局或許會愈演愈烈,繼續走向“百家爭鳴”的局面。
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工業互聯網發展初期,重慶的熱鬧是市場、地區共同選擇的必然結果。
就目前來說,重慶需要各大工業互聯網企業齊聚山城,共同推動這個老牌工業基地轉型成為現代化智能制造示范區域。而各大工業互聯網企業也恰好需要一個產業環境不錯的場景來驗證技術和應用,重慶雄厚的制造業基礎和不錯的政策條件都表明,山城是一個優質的選擇。
據數據統計,重慶目前已實施3485個智能化改造項目,累計引導8.7萬戶企業“上云上平臺”,各大工業互聯網平臺在山城都能迅速找到了技術應用以及生態合作的可能。在本屆智博會上,騰訊就與吉利工業互聯網平臺廣域銘島達成戰略合作,雙方聯手將進一步在產學研方面共促工業互聯網發展。
情況雖好,但是以更長遠的眼光來看,又有多少工業互聯網企業最后留在重慶?
尚未可知。
在當前來看,不管是基于工業互聯網的發展趨勢還是各大工業互聯網企業的野心來說,重慶所能帶來的總歸是有限,“出渝”是一個必然的結果。
以飛象工業互聯網平臺為例,從今年的表現來看,這個由工信部賽迪研究院、阿里云以及重慶市南岸區政府三方共建的平臺就在積極走出重慶,布局全國。在浙江,飛象承接了阿里云supET工業互聯網創新中心的運營業務;在青島,飛象與青島國資平臺成立合資公司,推動工業互聯網和數字貿易。
那么,在未來,各大工業互聯網平臺何去何從,重慶的工業互聯網格局又將演化成為什么樣的局面,都有些模糊。
與此同時,我們或許可以明確一點,工業互聯網平臺是留不住的,也不需要留住,更應該留住的是制造業。其中的邏輯就如同工業互聯網的核心是“工業”,信息技術以及第三方服務平臺只是一個賦能的手段,而非根本。
因此,對于重慶來說,趁著這波熱潮,在最短的時間內迅速完成本土制造業的數字化轉型升級,才是地區發展工業互聯網的關鍵。
結語
對于工業互聯網企業或平臺來說,重慶是一個優質選擇,但是并不是唯一的選擇。在國內,除了重慶之外,越來越多的城市也都向一眾工業互聯網平臺拋出了“橄欖枝”,產業吸引力越來越強。青島自不必說,又比如武漢,與重慶一樣作為老牌工業基地,同列國家頂級節點的城市之一,位于中部,地理位置更優越,培育工業互聯網的環境和條件顯然不必重慶差。
那么,不管是對于哪個城市,最終需要關注的還是自身制造業的實力以及數字化改造的結果以及反饋。只有做好原生制造業的改造工作,目前一切為工業互聯網所創造的環境和所投入的資源才有其真正的價值。(本文首發鈦媒體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