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學黨史、辦實事·2021紅網網上群眾工作創新發展研討會”在長沙舉辦,研討會上組織“網民留言辦理工作先進單位”進行交流與分享,共同探討互聯網時代如何創新群眾工作機制,提升社會治理能力。這是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網絡強國戰略思想和網上群眾工作有關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的一次盛會。
當前我國已步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黨的群眾工作也進入了新的階段。今年8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11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1.6%。黨的群眾工作素來是以“人”為根本,而10億網民這一極其龐大的規模,無疑進一步為今后更有效地開展群眾工作指明了重要方向——充分利用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技術,以互聯網為依托搭建政務服務平臺,做好網上群眾工作。
做好新時代的網上群眾工作,是密切黨群關系的“粘合劑”,也是幫助黨高效服務群眾的“指向標”。我國網民基數龐大,而互聯網所具備的自由傳遞、實時互動、開放共享等特性,則推動了網絡空間成為廣大社情民意的“集散地”。以互聯網為中間平臺架起黨群溝通的橋梁,一來,在充分聽民聲、察民情的基礎上,有助于真正知民眾所需、急民眾所急,從而制定更富有針對性的決策,切實解民憂;二來,在匯聚多方民智的前提下,也有助于推動有關決策朝更為科學民主的方向完善發展,這既避免了“摸黑走路”的尷尬,極大提升了每一項決策的執行效率,也在贏得群眾廣泛支持的基礎上鞏固了黨的執政基礎。
做好新時代的網上群眾工作,也為群眾監督開辟了更廣泛、更便捷的途徑,為防止公權異化多上了幾把“安全鎖”。網絡所具有的公開、透明、即時、傳播范圍廣、影響力大等特點,使得網絡曝光的“殺傷力”巨大;與此同時,諸如網上問政、網上信訪、網絡爆料等線上監督渠道的開辟,正使得網絡監督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儼然織成了一張群眾監督的“天網”,牢牢束縛住某些權力“無處安放的手腳”。可以說,多方網絡監督渠道的開辟,不僅充分保障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也為從嚴治黨提供了有力武器。
新時代亦有新挑戰。互聯網的公開透明、傳播廣等特性,幾乎將黨政部門全方位無死角地推到“臺前”,接受比過往更為嚴苛的大眾審視。此前,各類政府公文出現的諸如將“湖南省張家界市”寫成“湖北省張家界市”,錯將重慶市重新“劃歸”四川省等等低級錯誤,便因為互聯網的放大效應,而致使政府的權威遭受一定折損,這是一個十足的警惕。此外,當前我國已步入老齡化社會,如何在推進智能化服務的同時,又能適應老年人需求,破除數字鴻溝,這顯然也是做好網上群眾工作的當務之急。
打鐵還需自身硬,無須揚鞭自奮蹄。一方面,應對挑戰,提升各級干部網上群眾工作能力是剛需。這不僅要求各級干部要強化原本的業務能力,更要求與時俱進,樹立互聯網思維,把“學網、懂網、用網”作為一門必修課。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各級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要主動適應信息化要求、強化互聯網思維,不斷提高對互聯網規律的把握能力、對網絡輿論的引導能力、對信息化發展的駕馭能力、對網絡安全的保障能力。”
另一方面,應對挑戰,優化細節治理是必需。以當前網上群眾工作持續推進的“互聯網+政務”平臺建設為例,各類政務客戶端、政務手機APP、政務微信公眾號及小程序等政務服務平臺的打造,固然推動了多項網上事務辦理,但針對現實中老年人等少數群體難以適應等訴求,仍需要相關部門具備“多考慮一手”的工作思維。比如,可以在推出某個政務APP同時,提供簡化的老年人版本;比如,在加快推進電子政務的過程中同時也保留線下辦公,并適時開辟老年人服務窗口,設置專人指導……
總之,實踐是最好的老師,創新是堅實的保障,以優化細節治理全面提升網群工作能力是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做好新時代的網上群眾工作,不僅需要各級黨政部門長期在實踐過程中摸爬滾打、探索經驗,也需要相關人員具備與時俱進的思維以及開拓創新的手段。如此,網上群眾工作方能行穩致遠,真正滿足群眾現實所需,增強群眾的獲得感與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