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商到底能不能改變
智商是社會中幾乎是每一個人都知道的名詞,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并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智商是“天生的”,即便有些心理專家和教育學家認為智商是可以改變的,也大都認為智商的改變太過于困難。這使得我們的教育中幾乎沒有涉及到關于智商改變的任何干預。
在實際的教育教學中,我們很多老師都提及到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記憶力、分析能力、思維能力等等,但卻幾乎固執地認為“智商是天生的”、“無法改變的”。孰不知我們在對學生進行觀察力、記憶力等方面培養的時候事實上正是在“改變學生的智力”,在“提高學生的智商”。
為何老師們會有這種認知上的偏差呢?其實是因為我們在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思維力”等能力的時候往往是和具體的學科知識相聯系的,這些“能力”(觀察力、思維能力、想象力等)往往是和知識緊密捆綁在一起的,是“無法遷移的”。在我們日常的印象中,智商往往是無所不能的,是可以涵蓋所有學科知識的。我們無法解釋具有非常強的“數感”的學生可能無法觀察到“立體的圖形”,或者無法辨認語文中的錯別字。
在實際生活中,我們也見到各種各樣高智商的“偏差”,他們可以在自己擅長的領域“無所不能”,換個領域則會顯得近乎“低智”。
教育中為何只剩下勤奮?
可見,智商不僅僅會改變,而且還和知識領域有關系,我們過去對智商的整體性的、可遷徙的認識是存在問題的,是無法解釋上述所說的現象的。對智商認知上的偏差,以至于在實際教育教學活動中對孩子們的干預往往是不奏效的。
我們的老師和家長甚至學生自己都非常“納悶”,為何同樣的知識、同樣的老師有的學生學得好有的學生學得差呢?鑒于對智商不甚了解,絕大多數人都把學生在學習上取得的成績歸因為兩個原因:天生的聰明(高智商)和勤奮(勤能補拙)。當教育界把智商歸因為天生而無法改變的時候,再加上固定的知識和無法更換的老師,唯一能夠改變的只有“勤奮”這么一個變量了。
勤奮作為提高智商的一個重要“變量”,題海戰術在一定條件下對提高學業成績甚至智商都是非常有效的。但是勤奮僅僅是人成長發展提高智商的一個變量,在其他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勤奮或許適得其反。比如數學的學習,如果對概念不理解盲目刷題,不僅僅無法提高學業成績,往往會讓學生疲于奔命;再比如如果沒有一個健康的體魄,題海戰術很容易變成摧殘學生的工具。
可見智商擁有一個非常復雜的結構,既有先天的一部分因素,也有后天家長、學校外部干預的因素,而在學界,后天因素對智商的提高要遠遠大于先天遺傳的結論基本上達成共識。如果學生取得的成就取決于先天“智商”,那教育則毫無意義。
智商的結構到底是什么樣的?
對于智商的認知很多人還停留在“遠古”時期,感覺非常神秘,現在心理學結合腦科學對智商的認識越來越接近真相,近些年人工智能的迅猛發展也是人類認知心理的跨領域應用。目前比較能說明智商結構的則是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這個理論應該是每一位熱愛教育的人都應該認真學習的,這也不管是家長還是老師才會知道自己對學生的外部干預是否是有效的。這部分內容比較多就不再贅述,我們只需要改變我們的觀念,智商是可以改變的,但是智商的改變是非常困難的,這需要更加高超的對人的認知和精準的專業干預,這樣我們就可以擺脫題海戰術而非常高效地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發生的問題進行干預。
作者:虹野
編輯:虹野
圖片:來自于網絡若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