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兩彈一星展”在國博開展。
“兩彈一星”簡直是中國自力更生戰(zhàn)勝美蘇的代名詞,每一個學生應該都耳熟,但@浦峰捉影敢說,幾乎99%的人都沒法“能詳”。問了無數人,沒有一個人答對“兩彈一星”的正確答案。
幾乎所有人,包括@浦峰捉影本人,一直都想當然地認為是:原子彈、氫彈和東方紅衛(wèi)星。
怎么可能錯??。?/p>
但,真的就是錯了。
看看展覽的起首,就非常清晰地用圖文方式告訴大家,什么才是“兩彈一星”!?。?/p>
“兩彈一星”指的是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中國科技工作者獨立自主研制成功的核彈(一彈最早為原子彈,后來演變?yōu)樵訌椇?/span>氫彈的合稱)、導彈、人造地球衛(wèi)星?!皟蓮椧恍恰弊鳛榧s定俗成的專有名詞,一般是對新中國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的核技術和空間技術的統(tǒng)稱。
絕大部分人都把導彈給忽略了......
所以@浦峰捉影覺得,這個兩彈一星應該改成“三彈一星”。
23位“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請記住他們的名字: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楊嘉墀、周光召、錢學森、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
23位“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做出貢獻的領域及培養(yǎng)單位情況如下:
于敏(1926.8.16-2019.1.16)氫彈,北京大學
王大珩(1915.2.26-2011.7.21)衛(wèi)星、原子彈,清華大學、英國倫敦帝國學院
王希季(1921.7.26-)火箭、衛(wèi)星,西南聯合大學、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學院
朱光亞(1924.12.25-2011.2.26)原子彈、氫彈,西南聯合大學、美國密歇根大學
孫家棟(1929.4.8-)導彈、衛(wèi)星,哈爾濱工業(yè)大學、蘇聯莫斯科茹科夫斯基空軍工程學院
任新民(1915.12.5-2017.2.12)火箭、導彈、衛(wèi)星,重慶兵工學校、美國密歇根大學
吳自良(1917.12.25-2008.5.24)原子彈,北洋大學、匹茲堡卡內基理工學院、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西南交通大學)
陳芳允(1916.4.23-2000.4.29)衛(wèi)星,清華大學、英國A.C.Cossor無線電廠研究室
陳能寬(1923.5.13-2016.5.27)原子彈、氫彈,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西南交通大學)、美國耶魯大學
楊嘉墀(1919.7.16-2006.6.17)衛(wèi)星,交通大學、美國哈佛大學
周光召(1929.5.15-)原子彈、氫彈,清華大學、北京大學、蘇聯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
錢學森(1911.12.11-2009.10.31)火箭、導彈、衛(wèi)星,交通大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美國加州理工學院
屠守鍔(1917.12.5-2012.12.15)火箭、導彈,西南聯合大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黃緯祿(1916.12.18- 2011.11.23)導彈,中央大學、倫敦大學帝國學院
程開甲(1918.8.3-2018.11.17)原子彈、氫彈,浙江大學、英國愛丁堡大學
彭桓武(1915.10.6-2007.2.28)原子彈、氫彈,清華大學、英國愛丁堡大學
王淦昌(1907.5.28-1998.12.10)原子彈、氫彈,清華大學、德國柏林大學
鄧稼先(1924.6.25-1986.7.29)原子彈、氫彈,西南聯合大學、美國普渡大學
趙九章(1907.10.15-1968.10.26)衛(wèi)星,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河南大學)、清華大學、德國柏林大學
姚桐斌(1922.9.3-1968.6.8)導彈、火箭,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西南交通大學)、英國伯明翰大學
錢驥(1917.12.27-1983.8.28)衛(wèi)星,中央大學
錢三強(1913.10.16-1992.6.28)原子彈、氫彈,清華大學、法國巴黎大學
郭永懷(1909.4.4-1968.12.5)原子彈、氫彈、衛(wèi)星,南開大學、北京大學、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美國加州理工學院
沒有這些頂級的科學家,中國不可能完成這些艱苦卓絕的偉大事業(yè)。
當然還有大批優(yōu)秀的科技專家隱姓埋名不為人知,也有成千上萬的無名英雄奉獻了自己的青春年華,有的人甚至獻出了寶貴生命,我們都不能忘記,國家也不會忘記。
沒經歷過那段時間,但也能透過展出的圖文,真實感受到那段前所未有的激情燃燒的歲月。
這個展覽通過110件(套)文物、藝術作品和模型,510張圖片,以及影像視頻和多媒體觸摸屏等多元展示手法,展現在黨中央的戰(zhàn)略部署和堅強領導下,廣大研制工作者在艱苦條件下創(chuàng)造的非凡人間奇跡、在拼搏奉獻中鑄就的“兩彈一星”精神,以及“兩彈一星”偉業(yè)對國家安全和國際戰(zhàn)略格局產生的深遠影響。
1950年至1953年,約有2000名專家學者及留學生陸續(xù)回國,投身新中國的建設。每張臉上都能看見洋溢著的熱情和信念。
1959年5月,勘察人員在羅布泊勘察選址原子武器試驗靶場(核試驗基地)。
1963年,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初建時,條件異常艱苦。圖為陽平里氣象站建立初期,居住的簡易帳篷常常被大風掀起。
青海金銀灘草原被選定為核武器研制基地后,蘭州建筑工程局選調的1200多名職工,新疆軍區(qū)調配的2000多名士兵,特種工程指揮部調的4個工程兵團、一個汽車團,以及6400多名支邊青年,共計3萬多人的施工隊成為首批創(chuàng)業(yè)者。他們在睡帳篷、吃青稞、吃野菜、喝苦水的艱苦條件下,堅持奮戰(zhàn)在風雪高原。
幾萬大軍集結西北秘密建設基地。在最初的時候都只能工地露餐。
1958年5月,成立了教導大隊第一教導營。1959年7月,以該營為基礎,組建了我軍第一個地地導彈營。圖為發(fā)射分隊用蘇制導彈進行操作訓練。
1960年11月5日,中國用蘇聯導彈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地地導彈“1059”整裝待發(fā)。發(fā)射成功后改稱大名鼎鼎的“東風一號”。——這就是“兩彈一星”中的第一個“彈”!
科研工作者在艱苦的條件下,刻苦鉆研,就近取材,土法上馬。由于沒有專門的加注設備,科研人員就用自行車打氣筒為火箭加注燃料。
@浦峰捉影語:看見沒,連合適的登高平臺都沒有,踩的都是廢舊的辦公桌......
1964年6月,中國自行改進設計的“東風二號”導彈發(fā)射成功。
在第一次核試驗時,原子彈裝配的最后一道工序是插接雷管,能否按要求插到正確位置,將直接影響到原子彈能否引爆成功。做這項工作壓力大,責任大,危險性大,4名操作手以大無畏精神和精湛的技術,圓滿完成了任務。圖為1964年10月16日在即將引爆原子彈的鐵塔上8位參試人員合影。
@浦峰捉影語:這些無名氏都是抱著必死的決心,坦然面對生死。
1964年10月,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上圖為原子彈爆炸后取樣人員進入試驗場采集數據。中國首次核試驗中97%的測試儀器記錄數據完整、準確。
上圖為首次核試驗后防化部隊對效應物進行核污染數據測量。從第一次核試驗開始,先后有各軍兵種和有關部委共10萬余人次到核試驗現場,進行一系列效應研究。
1967年6月,中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
1970年4月,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東方紅一號”發(fā)射成功。
.......
.......
.......
@浦峰捉影語:可能那個年代物質貧乏到我們無法想象,但我還是深信,建國后至少近十年內的每一個中國人也都有著我們無法想象的精神富足,為了新中國的強盛,為了我們可以擺脫百年的屈辱,吃再多苦都愿意。
歡迎大家去國博認真觀看這段真正激情燃燒的歲月。不會再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