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4日下午舉行的2021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文旅服務專題主論壇中國文化產業發展高峰論壇上,毛繼鴻圍繞“數字時代下,文化空間構建的文化與文明的對話場”展開主題演講。在論壇現場,毛繼鴻提到,方所并不僅僅是書店,而是承載高品質生活方式的空間,他將閱讀、音樂、美術、舞蹈、服裝等眾多元素融入,綜合展示現代中國人的生活方式,讓方所成為了一個公共文化空間。他希望未來能夠誕生更多中國文創品牌,讓全世界享受中國人提供的生活方式。
9月4日,毛繼鴻以“數字時代下,文化空間構建的文化與文明的對話場”為題,在2021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文旅服務專題主論壇中國文化產業發展高峰論壇上進行了主題演講。
毛繼鴻有兩個身份為人們所關注,一是他創立了一個致力傳承東方美學文化,詮釋中國當代生活方式的服裝品牌“例外”,二是他創立了一個涵蓋了圖書、美學生活、咖啡、展覽、文化講座與例外服裝的獨特文化組合“方所”。從服裝到書店,再到藝術基金等領域,在25年的時間里,毛繼鴻不斷拓展著他的文化事業邊界。
方所
在科技賦能文化的當下,文化空間到底應該如何去構建?又如何去與數字化以及這個時代進行更好的連接?毛繼鴻認為要回答這些問題,答案可能要放在“場”之上。他將之概括為自己的演講主題,“數字時代下,文化空間構建的文化與文明的對話場”。
毛繼鴻將“商業場”與“文化場”的概念分為1.0、2.0和3.0版本。在他看來,1.0版本的“商業場”主要核心是交易,而1.0版本的“文化場”是很靜態的,與消費者所產生的關系是一種遠距離的觀看模式。進入2.0版本之后,“商業場”的表現是收購的接入,而“文化場”的參與性會更加強一些,但這種表現方式偏二維化。進入到3.0版本,毛繼鴻認為,北京SKP是一個非常好的3.0版本的“商業場”,很好地體現了市場、商業、藝術與科技的結合。那么,當3.0版本的“商業場”致力于將藝術、文化與商業進行結合,3.0版本的“文化場”又應該是什么模式的呢?
抱著這樣的念頭,毛繼鴻在十年前成立了第一家方所,愿景是將其作為一個公共文化空間的策劃和運營機構。將文化創意產業變成主要服務對象。在這一過程中,方所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同。毛繼鴻認為,對于新的文化空間而言,最為重要的是要在其中建立一個交易、交流、交互的互動性空間。
毛繼鴻在論壇上現場分享了毛繼鴻藝術金輝與蓬皮杜藝術中心合作項目“天象館”計劃。
毛繼鴻以諾亞方舟自然科學與藝術博物館、“天象館”計劃等項目為例,進一步闡釋了這一理念,在虛擬的、數字化的時代里,重新去改變和尋求一種新的文化空間的可能性。“我希望未來的空間可能是文化與文明對話的新的場域。在這個場域里,我們可以重新塑造一種有著眼耳鼻舌身意的全體位的超體驗空間,(塑造)將科學與藝術融合的新的文化空間。”
作者丨何安安
編輯丨李永博
校對丨李世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