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2021年的暑期綜藝戰,女性表達似乎成為流量收割的“制勝法寶”。以愛奇藝《爆裂舞臺》、騰訊視頻《黑 怕女孩》、浙江衛視《請吃飯的姐姐》、芒果TV《女兒們的戀愛4》為例,在一眾熱門“綜N代”中,各大平臺均以“她綜藝”作為殺手锏——黃金時段播出、A級+制作,集結韓紅、鄧紫棋、吳宣儀、朱茵等S級藝人陣容。“贏女性者贏市場”的風氣似乎正在跳脫影視,于綜藝領域日漸甚囂塵上。但,播出效果真的盡如人意嗎?
新京報記者盤點了2019年至今16檔“她綜藝”,并對220名觀眾進行隨機調查。觀眾對女性題材興趣盎然,但其對女性真實表達的需求,與綜藝只能做到“淺嘗輒止”的審美矛盾,似乎令“她綜藝”的浪潮正在斷崖式急轉直下。
在女性社會地位日益提高,女性話題不斷發酵的如今, “她綜藝”的熱潮將在很長一段時間持續下去。 但“她綜藝”的初心究竟是什么?創作者又應當如何做好一檔“ 她 綜藝”?下一部《乘風破浪的姐姐》又在哪里?新京報記者采訪多位綜藝領域、評論領域人士以尋找答案。
《乘風破浪的姐姐第一季》沈夢辰等表演。
——調查——
“她綜藝”評分大多及格線,“姐姐”盛況難以逾越
在新京報記者盤點的16部“她綜 藝”中,2020 年《乘風破浪的姐姐第一季》(下文簡稱《姐姐》)可視為“她 綜藝”的爆款“里程碑”。豆瓣評分 6.8,超過16萬人次點評,微博話題閱讀量過百億,寧靜、張雨綺、萬茜、黃齡、王霏霏等女性藝人一夜間成為獨 立女性旗幟……《姐姐》不僅重新定 義了“她綜藝”,也為“女性元素”在綜 藝市場帶來無限的創作可能。緊接著,《我是女演員》《聽姐說》《黑怕女孩》《爆裂舞臺》等“她綜藝”幾乎是跟風式紛至沓來。
遺憾的是,《姐姐》之后,近兩年再無超越之作。《聽見她說》更多偏向于單元劇,鏡頭表演痕跡重。若以綜藝標準來比較,稍顯偏頗。而《姐妹俱樂部》(7.2分)、《女人30+》(7分)、《上班啦!媽媽》(7分)等口碑在《姐姐》之上的“她綜藝”,僅有約2000人參與評分,與《乘風破浪的姐姐第一季》16萬 人關注相距甚遠;包括《乘風破浪的姐 姐第二季》在口碑和熱度上也斷崖式 “撲街”。“她綜藝”試圖創造《姐姐》時 “萬人空巷”的狀況,但對于創作者和觀眾而言都是一次難跨越的門檻。
《乘風破浪的姐姐第二季》張柏芝等人表演。
觀眾期待“她綜藝”,徒有形式、未直擊困境成弊端
資本對于“她綜藝”趨之若鶩,觀眾又是否會為此買單?新京報記者隨機調查了 220 位觀眾,其中五成以上熱衷于“她綜藝”,期待看到展現女性內容的節目;而一半以上都看過兩季 《乘風破浪的姐姐》,《媽媽咪呀》《媽媽是超人》《我家那閨女》等節目同樣得到不少觀眾的喜愛。
在220 名觀眾中,五成以上更注重“她綜藝”是否折射了女性價值觀,希望看待女性自強不 息、打破自我的嘗試。此外,展現女性真實的生活態度、探討女性生存困境并引發社會話題,也是觀眾們認為“她綜藝”理應承擔的功能。 而對于當下“她綜藝”持續遇冷、口碑走低的趨勢,五成以上的觀眾認為,主要由于一些節目未能展現女性群體的特殊性, “換成男性,一樣成立”。不少觀眾認為,“節目缺乏新意”“未直擊女性困境”“把女明星困境等同于普通女性”,也是當下“她綜藝”難以突破的通病。
——為何走紅——
女性社會地位提高
“她綜藝”在綜藝市場的語境中,可以簡單理解為由女性內容主導,以女性作為主角,同時將女性作為目標受眾的綜藝節目。表現對象從青年女性、職場新人、女兒、女友,到妻子、媽媽、婆婆、奶奶、女性消費者、女性領導者等;內容圍繞當下社會中女性的生活、工作、情感等話題展開。
“她綜藝”首先得益于 性社會地位的日漸提高, 業女性群體越來越壯大,“她綜藝”也在這樣的浪潮下應運而生。 中傳博見創始人、綜藝節目研究學者吳聞博博士認為,“她綜藝”不只是中國綜藝節目的特有現象,日本節目較早便關注此領域。比如《嫉妒的女王》,用揭秘的手段改變對女性的誤讀,樹立女性的責任形象和能力。韓國和歐 美則聚焦“ 離婚領域”、女性獨立。而隨著薪酬不對等、家庭分工失衡、性騷擾等針對女性產生的不公平話題,越來越成為中國社會的關注焦點,凸顯女性獨立身份,呼吁性別平等的“她綜藝”,自然也會在中國大量出現。“在此類節目中,女性成為主動的觀點輸出方。”
而文娛行業的女性也是全體女性中的一員。資深評論人豆包(筆名)表示,女藝 人在自己的職業道路和家庭生活中,同樣面臨許多考驗和變化,甚至有些問題在她們身上,會得到更集中和更明顯的體現。“因此她們(在 綜藝中)用自身經驗作為載體來表達一些議題,會有更強烈的效果。”
與女性消費增長息息相關
實際上,“關注女性視角” 在早期美妝、美食、婚戀、才藝 等國內節目中早已大量存在, 例如女性選美、偶像選秀,但 仍是以男性視角“欣賞”、“選 拔”、“評判”女性。而在日漸崛起的網紅經濟、流量明星社會中,輿論也形成了一些對于女性的刻板審美。
如今的“她綜藝”無疑顛覆了過往女性在綜藝節目中的樣態。“‘她綜藝’的熱播,一定程度上由于其宣稱批判了過往男性凝視下的消費性審美觀念,展現出不同年齡段女性的美麗與內在價值。”資深媒體人李楚悅表示。
此外,女性用戶在綜藝消費上的“戰斗力”,如今也已遠超男性。根據 2020 年藝恩《女性文娛生活洞察數據》顯示,一線和新一線城市中,女性網民比男性網民更為集中。而在友盟+聯合優酷基于全域數據推出的《2020年她趨勢報告》數據顯示,絕大多數20~40歲的看劇和綜藝的女性都有著強烈的消費意愿,且女性綜合電商滲透率均超過了90%。在李楚悅看來,“她綜藝”受到市場青睞, 很大程度上也與當代社會中 女性的消費意愿與能力的增長相關。“‘她綜藝’通過節目引起共鳴,進而得到更大的關注與流量。”
——爆款難尋——
“她”成了一種包裝形式
盡管在宣傳層面,不少節目將自己標榜為“她綜藝”,彰顯女性價值觀, 但事實上似乎并非如此。 例如備受爭議的《我是女演員》,雖然邀請的表演嘉賓都是女演員,看似百分之百是以女性為主角的綜藝節目,但導師卻邀請了劉濤、張曉龍、嚴屹寬、鄭元暢、李治廷,其中絕大部分是男性;同樣還邀請到因雙男主劇《山河令》而爆紅的龔俊、張哲瀚擔任飛行嘉賓。該節目總監制程陽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節目里的教導團與女學員是平視視角,在同一條起跑線上,班主任與女學員共同 努力,共同成長。但觀眾似乎并不買賬。豆瓣評分 2.6,讓《我是女演員》成為“最差她綜藝”。有網友評價,“這個節目只是全面展示了女性的真實困境—— 被男性凝視、被規訓、被評價。”
《我是女演員》劇照
對于《我是女演員》的失敗,李楚悅認為,絕不是創作者本身不理解“女性視角”,而是“掛羊頭賣狗肉”,仍以“男性來評判女性”的視角呈現女性故事。
豆包認為,“她綜藝”在創意上非常考驗制作方對社會變化、群體變化的敏感性以及共情能力 。“《我是女演員》想要體現‘女演員’的職業特性和不容易,但強行讓一群不資深的‘男導師’裝領路人。 這三位男導師既沒有過硬的專業能力,也沒有能力引導節目走向和控制節奏,反而會讓女演員更拘束和不知所措。”在豆包看 來,《我是女演員》很明顯沒有用心思考和共情“新人女演員”的痛點和矛盾, 反倒讓觀眾再一次“領略” 了演藝圈是“性別地位不平等”的重災區。
形式大于內容,缺乏女性表達
在新京報記者對觀眾的隨機調查中,大部分人認為,當下大部分“她綜藝”口碑差的原因是無法展現女性群體的特殊性“,換成男性一樣成立”,對女性困境也是一 筆帶過“。現在的節目創作者對女性的理解仍然膚淺偏狹——‘她 綜藝’并不是只要請女明星、女演員、女歌手,或者各個領域女性代表,就可以制作一檔女性節目的。”李楚悅坦言。
以《聽姐說》為例。節目邀請到熱依扎、王子文、王菊、闞清子、沈夢辰、徐冬冬等一眾頗具話題度的女藝人,給她們一個舞臺“大膽開麥”。然而,例如張凱麗談到自己從未厭煩接演“媽媽”角色; 沈夢辰講述與杜海濤被催婚的故事;王子文澄清苦戀六年的傳聞, 還大方自曝身高……且不提女明星幾乎不懂脫口秀的表現,其中女明星的個人化困境,大多也實在難以引起社會女性共鳴——育兒、產后復出、身材凝視等話題只是淺嘗輒止,反而上熱搜的都是家長里短的八卦。
張凱麗參加《聽姐說》。
形式大于內容,缺乏真正的女性表達,幾乎成為“她綜藝”的通病。例如,《姐妹們的茶話會》 看似是一場輸出“她價值”的談話節目,但其中“你能接受戀人追星嗎?”“買盲盒是沖動消費嗎?”“你支持快樂教育還是壓力教育?”仍是一些老生常談,且無性別差異化的議題。
近日播出的《爆裂舞臺》集結了吳宣儀、周潔瓊等一眾流量女音樂人。制片人劉薇曾在接受采訪時稱,這些平均 25 歲左右的女藝人很像生活中的我們, 只有不斷突破自我,才能立于不敗之地。但目前來看,這個概念在男偶像群體中依然適用,“她”反而更像一種噱頭。
《爆裂舞臺》集結了一系列女性音樂人。
在李楚悅看來,國內很早就有“女性視角”的優秀節目,例如中央電視臺的《半邊天》。相對而言,綜藝節目容易太多了,“但這也讓綜藝節目必須從更開闊、 更豐富的層面,理解性別議題, 才能有資格將自己劃入女性節目的類別。”豆包也認為,“她綜藝”能夠在觀眾中脫穎而出的很大因素是在于“情感共鳴”和“社會性話題”,而不是僅限于展示“女性嘉賓多”。“像基于《姐姐第一季》的成功,趁熱打鐵推出的 《姐姐第二季》,節目依然是相同的人設組合,聚焦的議題也缺乏新的表達力量。”豆包表示,“她綜藝”更需要清醒認知到,能夠積極參與到“她話題”討論的觀眾群體,絕大部分本身就會對人生、社會有思考和觀察,想要“掛羊頭賣狗肉”,勢必會得到更加嚴厲的批評和反撲。
題材跟風,節目設定同質化
某一類題材走紅之后,批量化跟風的作品,“撲街”的不在少數,或者說無一例外。例如《我家那閨女》熱播后,《女兒們的戀愛》《婆婆和媽媽》《女兒們的男朋友》等觀察類綜藝相繼播出。 《乘風破浪的姐姐》主打了“姐姐”概念走紅后,《姐姐妹妹的武館》《姐妹們的茶話會》《姐妹俱樂部》《聽姐說》等一眾“姐”系綜藝紛至沓來,但“姐”對于女性的價值定義卻變得越來越模糊。 如今,“她綜藝”又瞄上了音樂題材,近期播出的《黑怕女孩》《爆裂舞臺》,都是以女性作為表達與包裝的音樂綜藝。
曾軼可參加《黑怕女孩》。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視頻內容創新研發學者冷 凇表示,數量井噴之下,“她綜藝”的創作開發也逐漸暴露出問題。其中,題材和內容的同質化是目前最主要的問題,且主要集中在選秀和情感觀察類節目。“有些情感類觀察類節目不僅嘉賓陣容出現重合,光是節目名字就讓人傻傻分不清楚。”在冷凇看來,“她綜藝”的創作難度,是要應對新媒體受眾, 特別是女性觀眾頻繁變化的審 美取向和興趣趨勢。豆包則認為,很多節目制作方為了趕浪潮,都沒有用心研發新的節目創意,“這種現象可以說是我們綜藝市場一個急需改變的‘壞習慣’。”
《姐妹們的茶話會》討論的選題未有獨特視角。
——未來發展——
“她綜藝”的熱潮將在很長一段時間持續下去。 當下女性面臨的各方壓力,無論是親情、愛情、閨蜜情,還是職場、創業、理財、三胎、 抗衰老、健康美容、親子教育等,都是亟待開發的創作資源。但如何能打破“她綜藝” 當下的頹勢,再涌現出下一檔《乘風破浪的姐姐》,業內人士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社會時事提供靈感,奧運會女運動員可挖掘
豆包:想要做好“她綜藝”,我認為首先要有豐滿的人物畫像。要么嘉賓足夠有個人特色,要么節目組能充分挖掘她的人物特點,否則千篇一律的人設,沒有必要重復拿出來消費。其次, 要有鮮明的觀點,或者足夠吸引大范圍討論的議題。
“她綜藝”未來會怎么發展,真的不好說。綜藝市場還是追著熱點的,現在“她綜藝”有過幾次翻船之后, 肯定會對投資決策有所影響。另一方面,演藝圈比較有特色的女藝人都已經出現過了,不確定能否挖掘新的代表人物。但是,社會時事也不斷給這個命題貢獻新的素材和靈感,比如奧運會中的女運動員。
除了女性自我討論 也應把男性觀點納入
李楚悅:“她綜藝”最重要的,是關心真正具有公共性的女性議題,展現出不是“女消費者”而是“女性群體”的共同價值觀。現在“她綜藝”的“她”指 的更多是女性消費者。如果只把有消費意愿與能力的“女消費者”作為節目受眾,那么“她綜藝”強行把自己標榜為與當代女性產生共鳴的節目,是沒有能力也沒有必要達成的。
而且,“她綜藝” 不是女性專屬,事實上,只有將男性群體的觀點納入討論,才能夠有效地呈現女性議題的意義。女性是作為男性的對應而存在的,是平等的不同,是有區 別的彼此。如果單純呈現女性或女性議題,往往納入女性內部的自我呈現與討論,很難真正走到公共層面。
女性凝視的男性綜藝,也是“她綜藝”新視角
冷凇:我認為未來“她綜藝”的創新可以在分層”、關系與美學上做文章。 一是年齡層,關注不同年齡階段的女性,老年女性青春態的獨立自主生活就值得關注。二是選擇不同的垂直領域,滿足不同的興趣愛好,延伸到更廣闊的職業領域,極限運動、文旅文學、小眾科研、 遺手作、探險環保、動物保護等。等三是“敬業”,這里所言的敬業,不僅僅是職業,而是女性的角色定位,比如說為人母,為人夫,為人領導。另外,某種程度上說,芒果TV的《披荊斬棘的哥哥》也算是“她綜藝”,吸引了不少女性觀眾。因此“她綜藝”的未來,或許并不僅限于只關注女性本身,實際上,勵志的、激昂向上的男性題材,也可以是給女性欣賞的“她綜藝”。
新京報資深記者 張赫
資深編輯 佟娜 校對 翟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