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問和白露相關的詩句你能想到什么,我想大多數人第一時間都會想到的就是那一句“蒹葭蒼蒼,白露為霜”了吧,不出意外的話,我們還能在白露這天的朋友圈里于這句話見面無數次,但大家真的知道這句話的意思嗎?
秋水伊人
“蒹葭”就是蘆葦。“蒼蒼”是什么色呢?人上了歲數,就說“兩鬢蒼蒼”,“蒼蒼”不是徹底的白顏色嗎?也不是,而是在白與黑之間,即灰白色。老人的頭發是灰白色,“蒹葭蒼蒼”的“蒼蒼”卻不能這樣死板地理解。“蒹葭”盛壯的時候是綠色的,剛剛長出來時是錐狀的;再長,長到夏歷五月,要過端午節了,人們該包粽子了,這時葦葉肥大,正好劈下來一些,包粽子,包出的粽子味道清香得很;再長,就秀出蘆花,九十月份以后,綠色減退,變成了淡綠發黃,蘆花就成了大片的灰白,這樣的形貌就是“蒼蒼”然了。大片的蘆葦,一片蒼蒼,是何等景象!而“蒼蒼”這個疊音詞,讀起來的感覺,又是那樣既響亮又有氣派。無形中,句子的韻味變厚了很多。還有,“蒹葭蒼蒼”一面是形容葦子長勢,一面也道出了時節。什么時節?“白露為霜”的秋冬之際,空氣中有水,氣溫高,天暖和,落在葦葉子上就是露珠,即“白露”。隨著天氣變冷,露珠就開始結成霜了,晶瑩剔透的圓形小顆粒。不經霜,葦叢也不會“蒼蒼”然;因經歷寒霜,所以“蒼蒼”才愈見味濃。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從整體詩篇境界來說,讀到第四句即“在水一方”時,畫面差不多就要活起來了:一大片蘆葦,還有一大片的秋水,組成的光景中,莽蒼的是葦,碧陰陰的是水,有光有影,有明有暗;特別是秋水,自有色澤。春天的水泛綠,夏天的水發黃,而秋天的水,一切都沉靜了,清澈得見底,全是透明的。春日,水欲清而草動;夏時,水欲止而魚躍;也只有秋天的水面,可以水波無痕,靜如明鑒,映現葦叢的倒影,格外明朗、空靈、純凈,真可以過濾人的心緒!這實際上就是我們的古典詩歌特有的境界的大致了。生活中,我們為什么要讀詩歌?這就如同春光秋景中我們為什么要去田野、山林的問題一樣。因為那里有無限的美好。中國古典的詩歌,可以毫不慚愧地說,在世界范圍內,也是很早就懂得用簡短的語詞,抓住大自然宜人光景的某一片段,構成一幅風景,成為“永恒的瞬間”的。《蒹葭》頭幾句所營造的境界就是證明。古代的詩人已經找到了營造詩篇美境的秘訣,從而為古典詩歌鑄就了藝術的魂靈。從先秦的《詩經》一直到很晚的近代,古體詩詞不正是以其融情入景的藝術迷倒眾生嗎?《秦風·蒹葭》,就是這一偉大詩歌藝術傳統的開山作之一。
秋光滿目
當然,只有秋水、蘆葦,構成的畫面雖然清靈,終是嫌空。然而,不是還有“秋水”中的“伊人”嗎?“伊人”就是“那個人”,第三人稱形式。第三人稱在《詩經》中并不罕見,但經常用的是“彼”“彼其”。可是,“彼”的第三人稱,就把“他”或“她”推得太遠了。“伊”則不同。“伊”所指的“他”或“她”,可能實際空間距離“我”也遠,但是,卻是“我”關切的人,遠而不遠,心理距離很密切。那么,“伊人”何在?“在水一方”,“一方”就是“那一邊”,也就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彼岸”那“一方”。
正是這個“一方”,轄著下面的意思。所以,詩篇繼而說:“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溯洄從之”,“溯洄”就是逆流而上,“溯”本來有溯源的意思,“洄”是指逆流。溯洄從之,逆著水流去找她,“道阻且長”,道路上有艱難險阻,不好走,而且漫長。長到什么程度?長到你走不盡,沒法到達。“溯游從之”,“溯”本來是逆著走,但是在這兒不取這個意思,用“溯”是為了湊足音節,這句話取“游”的意思,順流而下。順流而下去找這個人,伊人“宛在水中央”,好像又在水中央,被水隔著。順流、逆流都無法找到,暗含著伊人和我之間,有什么難以逾越的間隔。
詩人沒有先把“伊人”的方位交代給我們,就是說,先表逆流、順流尋求的不遇,是有意遮掩伊人就在“水中央”的事實;而且“溯洄從之”“溯游從之”的尋找還煞有介事,這樣做,實有其目的,那就是想造成一種出人意表的效果,為“宛在”的忽然出現開路。也正因此,詩篇才虛幻縹緲,如海市蜃樓,如仙風,似竹影。詩要的就是這個境界,這正是詩人的匠心所在。同時,也正由于“宛在水中央”出人意表地出現,明澈的“秋水蒹葭”之境,才算最終完成。試著閉目想象吧,碧透的秋水,周圍是蒼蒼的蒹葭,忽然間,一個“宛在”句子的飄然而降,真仿佛靜水面上的蜻蜓一點,波紋渙渙,這又是何等的光景。秋水蒹葭,是靈;“宛在”一出,全篇則靈而妙!而且,還帶有了某種猜不透的神秘。
推薦閱讀
《百家講壇》主講人李山教授傾情開講。
無需古文基礎,一本書入門《詩經》和傳統文化。
談笑間,還原民族童年本來的樣子。
以文化視角,在《詩經》里讀懂中國。
《詩經》是歷史最深處的文學,是民族創生期的文化。對于中國人來說,既必須讀懂,又最難讀懂。本書是《詩經》研究專家李山教授講給大眾的優質《詩經》課,撣去表面的塵土,將古老的經典解析得明白如話,將遠古的時代還原在眼前,讓每個中國人都感覺親切萬分。從文化視角逐句串講《詩經》,再現文學的美感、趣味,領悟經典的思想、格調,追溯一切古典文學的優良基因,從經典中讀懂自身,找到生活的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