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人吃東西的時候會發現不同的食物有著不同的味道,大致上是酸甜苦辣咸這五種,但是在中藥學里,不同中藥也有著自己的味道,也就是藥材的性味,不同植物的性味存在著差異,但是這些不同的性味,正是我們治療病癥的基礎。
中藥的五味指的是酸、苦、辛、甘、咸,這五種味道,但是一些研究發現,中藥材還存在著淡味和澀味,所以其實中藥材不僅僅只有這基礎的五種味道。
五味的產生,自然是用人的感覺器官辨別出來的,大多是通過直接口嘗,反映出物品最真實的味道,這是一個長期發展的過程,人們發現不同的藥性,對不同疾病的治療會有不一樣的效果,所以從藥理上來說,這五味的“味”已經遠遠超過了味覺的范圍,更是與藥材性能與功效緊密聯系的。
《黃帝內經》中對五味的作用有了最早的概括,“辛散、酸收、甘緩、苦堅、咸軟”。對于中藥五味的作用,在后世醫家的不斷完善下,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了更多的補充。
1.辛
“能散、能行”,也就是說辛具有發散、行氣行血的功效。辛味性的中藥材大多被用來治療表證或者是氣血瘀滯等癥狀,所以在很多的解表藥、行氣藥、活血藥中,會發現大多數的藥性都是辛味。而且在《黃帝內經》中還提到“辛以潤之”,所以說辛味藥還具有潤養的效果。
比較常用的辛味中藥材有蘇葉、木香、川芎等,以及款冬花、菟絲子等,這些都是辛味的中藥。
2.甘
“能補、能和、能緩”,一般來說,甘味的中藥材,可以用來治療正氣虛弱、身體疼痛,以及用來調和藥性和解毒等,因為甘味的藥物具有補中益氣、緩解疼痛的功能,可以滋養人體的臟腑,補其不足。比如人參就是甘味的中藥材,可以行氣補氣,熟地黃可以滋精補血等。
3.酸
“能收、能澀”,中藥含有酸味的有很多,尤其是有些植物的果實,大多數都具有酸味,比如五味子、烏梅等。酸味性的中藥可以很好地調理體質虛弱,多汗出,久瀉久咳等虛弱性的疾病,酸味可以很好地收斂、固澀,所以在一些斂肺止咳、固表止汗的藥物中,會發現有很多的酸性中藥。
4.苦
說起苦味,很多人會覺得,所有的中藥幾乎都是苦的,其實并不是,但是苦味具有“能泄、能燥、能堅”的功效,也就是說可以清熱降火、通泄大便、燥濕等作用,苦味藥的用途很廣泛,熱證、火證、陰虛火旺等證,都用得到苦味性的中藥,比如常見的黃芩、黃連、半夏、梔子等,這些都含有苦味。
5.咸
咸味“能下、能軟”,也就是說咸味的中藥,具有潤腸通便、散結的效果,所以對于腸道性的疾病,比如大便干結,以及腹部有腫塊,像是癥瘕痞塊等,都可以用咸味的中藥調理,比如瀉下的常用藥芒硝,消散癭瘤的海藻、牡蠣以及消癥的鱉甲等。
【本文由“金蘭中醫學社”新媒體獨家出品,圖片來源于網絡。作者周淺,未經授權,請勿轉載、復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