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
本報記者 孫兆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旅游已經成為人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近年來,鄉村旅游讓人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并逐漸成為游客休閑度假的首選。而鄉村旅游在優化鄉村生活環境、豐富鄉村生活產品、拓展鄉村生活空間、提升鄉村生活品質、創造美好生活等方面也在持續發揮著作用。
鄉村旅游是部分地區賴以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旅游資源稟賦較好的貧困地區,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游,將旅游業打造成地區性的支柱產業是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但是在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的同時,還要處理好多方關系,只有這樣,才能讓鄉村旅游在鄉村振興中大有作為。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老鄉們是鄉村旅游的建設者、經營者,也是鄉村旅游發展的得益者、美好鄉村生活的獲得者。因此在發展鄉村旅游的過程中,要充分尊重當地老鄉的意愿和主體地位。發展鄉村旅游必須把促進老鄉就業創業、增加老鄉們的收入、改善老鄉們的生活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因此不論是何種形式,都應健全利益聯結機制,讓老鄉們可以充分積極地參與進來,才能做到持續、穩定地發展。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理念深刻闡述了旅游業與生態環境之間相互依存、相互統一的關系。“把金山銀山做得更大”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的目標。而通過踐行“兩山”理論,把農村的生態環境、人居環境、發展環境都得到全方位提升和優化,這些既是農業和農村環境特色,也是農業和農村的產業特色,只有這樣,才可以使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有機地融為一體。
要發揮好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發展鄉村旅游不是公益事業,因此要遵循經濟規律,投資要有收益,經營要有利潤,只有這樣,才能長久持續下去,否則可能會成為一個個“爛攤子”,從而導致投資沒有回報、收益沒有保障、老鄉沒有信心。因此,只有充分調動各類市場主體從事鄉村旅游的積極性,才能有效地將社會的資金、技術、人才等各種資源與當地自然優勢相結合,創造出能夠適合城市居民回歸田園、感受自然、愿意回到農村的“向往生活”,也才能在服務上更加貼近市場的需求。
政府還應充分發揮主導作用。政府可以通過制定發展規劃,尋找最適合當地的路子,引導鄉村旅游的發展方向。而在加強對鄉村自然環境及歷史文化保護的同時,還可以通過制定優惠政策和措施,吸引社會主體積極參與,并通過強化管理服務,促進規范服務,提檔升級。此外,還可以出臺相關的政策和法律法規,對鄉村住宿、餐飲、衛生及體驗項目等進行標準化管理,確保鄉村旅游健康有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