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讀特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是中學歷史課本中的內容,長期以來,被視為常識。
近日,歷史學者辛德勇表示:此說不確,教材須改正。引起網友關注。其實,學界就此話題已討論40年以上,主流觀點是:
其一,古代文獻中沒有“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僅有一處稱“獨尊儒術”,是南宋學者排佛(前句為“下陋釋老”)時提出的。至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則是1916年,易白沙在《孔子平議》中才提到(此前梁啟超有類似提法),竟被寫入課本,成了“定論”。
其二,古籍中有“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罷黜百家,表彰六經”等記載,但易白沙等按自己的意思概括,然后貼上標簽。
其三,“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誤讀,是受日本學者誤導。
其四,現(xiàn)行歷史課本與最新研究成果相差較大。
歷史多元而豐富,近代學者在“瓜分豆剖”“亡國滅種”的時代壓力下,研究常簡單化,誤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歸納為積貧、積弱的“根本原因”,形成“儒家專制—學術衰敗—無法發(fā)展近代科技—國家落后”的邏輯鏈,似乎推翻儒家,就能徹底擺脫困境。
這種缺乏證據意識的演繹邏輯,難免出錯,而把錯誤當成常識,就應糾正。
漢武帝像
漢代“百家”不是戰(zhàn)國“百家”
漢武帝從沒推行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倒是曾明確提出“悉延百端之學”。
東漢班固在《漢書》中稱漢武帝“罷黜百家,表彰六經”,并引董仲舒《天人三策》,中有“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有學者認為《天人三策》是班固偽作。
西漢末年,王莽造符讖以示天命,而公羊學認同“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故儒生多附。東漢初,漢章帝于建初四年(79年)在白虎觀開經學大會,重點討論移孝作忠,用吏的“私忠”置換儒家的獨立人格,后寫成《白虎通義》,作者即班固。《天人三策》只在《漢書》轉載,未見其他傳承,思想又與《白虎通義》近似。
就算董仲舒、班固所言屬實,也與后人理解有別。
首先,“百家”非戰(zhàn)國“百家爭鳴”的“百家”。秦統(tǒng)一天下后,提出:“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睗h代時,“百家”指黃老之學、申韓之術。
其次,“罷黜”指從官學中剔除,不反對在社會上流傳。漢代從沒搞過“焚書坑儒”,相反,還特別重視收集圖書。司馬相如病重時,漢武帝叮囑:“可往從悉取其書,若不然,后失之矣?!敝皇撬抉R相如寫完即送人,以致“家無書”。
其三,“表彰六經”不是“獨尊儒術”。早在董仲舒之前,漢廷已設五經博士(《樂經》已失傳),即“六藝之科,孔子之術”,“孔子之術”不是儒家,而是西周王官之學,“六藝”是本原,儒術是流末?!氨碚昧洝迸c儒學無直接關系。
班固像
用“儒術”是為糾偏
黃老之術的困境在于:政府退出后,社會易呈兩極分化。
漢武帝時,國家休養(yǎng)生息70年,據學者陳英計算,當時最低級的吏年收入103.88萬錢,自耕農僅2萬錢,佃農僅1.83萬錢,致“庶人之富者累巨萬,貧者食糟糠”“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隨著地方豪民成勢,離心傾向增加,漢景帝時出現(xiàn)了“七王之亂”。
要改變這一局面,需用儒術,可竇太后篤信黃老。儒生轅固生曾諷刺老子的書是“家人言”,竇太后大怒,將他扔進豬圈,讓他和野豬搏斗。
竇太后出生于趙地,自古民風樸野,男多英雄,女多美人,所謂“丈夫相聚游戲,悲歌忼慨,起則椎剽掘冢,作奸巧,多弄物,為倡優(yōu)。女子彈弦跕躧(踮著腳尖走,近似今之芭蕾舞),游媚富貴,遍諸侯之后宮”。故竇太后性格強勢。
剛登基時,漢武帝事無巨細,都要先向竇太后請示,等她裁決。
漢武帝耍小聰明,任命竇太后的侄子竇嬰為宰相,竇嬰“好儒術”,與田蚡、趙綰、王臧等結成小集團,推行新政。竇太后很快發(fā)現(xiàn)了其中奧秘。建元二年(前139年),竇太后已近七旬,雙目失明,在她的反擊下,竇嬰、田蚡被罷免,趙綰、王臧下獄自殺,新政失敗。
建元六年(前135年),竇太后病逝,武帝當月便以“喪事不辦”為名,罷免了竇太后的私黨——丞相許昌、御史大夫莊青翟,田蚡再度任相,立刻“絀黃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學儒者數百人”,董仲舒就是趁此機會被提拔的。
傳(唐)王維《伏生授經圖》
儒家對漢武帝評價不高
易白沙在《孔子平議》中寫道:“漢武當國,擴充高祖之用心,改良始皇之法術。欲蔽塞天下之聰明才志,不如專崇一說,以滅他說。于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利用孔子為傀儡,壟斷天下之思想,使失其自由?!?/p>
這是將梁啟超《論中國思想變遷之大勢》的觀點加以概括,認為漢武帝推崇儒家,是用思想專制來輔助政治專制。此說得胡適激贊,后被寫入中學課本。
問題是,如果漢武帝是締造儒家思想專制的推手,歷代儒家為何對他評價卻不高?
張蔭麟先生曾說:“他(指漢武帝)所最得力的人物,不是矩范一代的真儒董仲舒;而是‘以峻文決理貴’、‘以鷹隼擊殺顯’的酷吏義縱、王溫舒之徒,是商人出身的搜刮能手桑弘羊、孔僅等。在廟謨國計的大節(jié)上,他受儒家的影響甚小?!?/p>
宋代司馬光也指出:“孝武(指漢武帝)窮奢極欲,繁刑重斂,內侈宮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無度,使百姓疲敝,起為盜賊,其所以異于秦始皇者無幾矣?!?/p>
問題關鍵,在于近代學者急于找“解藥”,貿然移植西方史學的判斷標準,將歷史解釋簡單理解為挖“專制的根”??晒糯鞣秸桃惑w,信仰、教育、文化與政治的結合度高,古代中國則迥異。許地山先生曾說:在基層社會,道教影響遠比儒家大。
漢代確屬專制,儒家發(fā)展到后期,存在保守、封閉、顢頇等問題,但說漢代儒家便形成思想專制,且和君主制密切配合,于史無據。
竇太后是黃老的忠粉
漢武帝“罷黜百家”,并不是想控制思想,而是為了政治斗爭。
武帝剛上位時,受祖母竇太后壓制。竇太后“好黃帝、老子言”,以致“(漢景)帝及太子、諸竇不得不讀《黃帝》《老子》,尊其術”。
竇太后本名竇猗房,趙國清河觀津(今屬河北省衡水市武邑縣)平民,父母早逝,弟弟竇少君四五歲被賣,倒手十余家。竇猗房以“家人子”(從平民選拔入宮的宮女)身份入宮,專門伺候呂后,得到呂后信任,成了“出宮人”。
所謂“出宮人”,是呂后為掌控劉氏家族,“出宮人以賜諸王,各五人”,實則暗中監(jiān)視。竇猗房想離家近,便對負責分配的宦官說:“一定要把我分到趙國?!被鹿俅饝?,可轉頭卻忘掉,竇猗房被分給代王。出宮前,竇猗房大哭,不肯走,眾人強制,才不得不去了代地(治所在今河北省蔚縣附近)。
代王劉恒是劉邦與薄姬的兒子,薄姬本嫁給魏王豹,魏王豹被韓信打敗后,薄姬進入劉邦后宮,長期遭輕視,故能被呂后所容。為免呂后猜疑,劉恒不得不專寵竇猗房,二人有了兩男一女。沒想到,劉恒后成漢文帝,而他與王后此前生的四個兒子都得病死了,竇猗房的兒子成了漢景帝,遂母以子貴。
在漫長的上位之路中,竇太后學會了隱忍、示弱,而她命中兩位貴人——呂后、漢文帝,皆崇黃老。兒子登基后,竇太后以黃老之術輔佐,成績驚人,遂成黃老之術的堅定信徒。
漢武帝沒重用董仲舒
董仲舒雖上位,卻未得重用。
《史記》中有《董仲舒?zhèn)鳌罚淖謽O簡,可見司馬遷不看重董仲舒。在《史記》中,董仲舒的最高職位是“江都國相”,即給江都易王(漢景帝之子)劉非當丞相,劉非是漢武帝的異母兄,年長12歲,《漢書》說他“好氣力,治宮館,招四方豪杰,驕奢甚”。漢代常將儲備干部下放到諸侯國,既起到監(jiān)督作用,又鍛煉工作能力。董仲舒是儒生,可柔化劉非之勇。
董仲舒像
董仲舒回中樞后,很快被廢為中大夫,后因妄言災異,差點被處死,后任膠西王相,董仲舒“恐久獲罪”,稱病辭職了。
《漢書》對董仲舒的評價較高:“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學校之官,州郡舉茂材孝廉,皆自仲舒發(fā)之?!币馑际菨h武帝的制度多從董出,但多屬官辦教育制度,“抑黜百家”只是課程安排。
董仲舒名為儒家,實為“知術能法之士”,他對孟子的“性善論”持否定態(tài)度,許多觀點更接近韓非子。
漢武帝用人不拘一格,班固曾說:“漢之得人,于茲為盛。儒雅則公孫弘、董仲舒、兒寬,篤行則石建、石慶,質直則汲黯、卜式,推賢則韓安國、鄭當時,定令則趙禹、張湯,文章則司馬遷、相如,滑稽則東方朔、枚皋,應對則嚴助、朱買臣,歷數則唐都、洛下閎,協(xié)律則李延年,運籌則桑弘羊,奉使則張騫、蘇武,將率則衛(wèi)青、霍去病,受遺則霍光、金日磾,其余不可勝紀。是以興造功業(yè),制度遺文,后世莫及?!?/p>
僅三人是儒生,且公孫弘本是老吏。
誤說源頭來自何處?
學者丁四新在《“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辨與漢代儒家學術思想專制說駁論》中指出,相關說法始于日本明治維新后的批儒批孔,以遠藤隆吉和久保天隨為代表。而遠藤和久保的觀點直接影響了清末中國的啟蒙思想家(轉引自學者劉桂生的研究)。
在《孔子平議》中,易白沙寫道:“孔子但重做官,不重謀食,易入民賊牢籠?!边@么寫還有一個原因,當時袁世凱正準備復辟。易白沙有一個更著名的口號,即“砸爛孔家店”。
對于梁啟超、易白沙、胡適的觀點,學者柳詒徵曾批評說:“梁胡二氏,學術不同,要皆一反對儒家之見。以為漢崇儒術,即不容他家置喙。”“武帝以后,學者猶兼治諸子之學,使武帝時禁人攻習異端,則向、歆父子,何必校定諸書乎?”
柳詒徵指出誤說的源頭:“以諸子學之失傳,歸罪于董仲舒請漢武帝罷黜百家,其說蓋倡于日本人(日本人久保天隨等著《東洋歷史》多言之),梁氏撰《新民叢報》時,拾其說而張大之。”可惜當時不自貶、不罵人、不“誣古”,便無人關注。
現(xiàn)代科學發(fā)展的關鍵在科學家職業(yè)化,而一個職業(yè)產生,受市場、資本、產業(yè)構成等制約。明清海外貿易發(fā)達,卻被套牢在低端生產層面,無法從勞動力密集型生產轉化為資本密集型,自然也就很難出現(xiàn)職業(yè)科學家。就算砸爛“孔家店”,也突破不了這個困境。
讀史使人明智,前提是讀正確的史。有錯應該改正,目前說不清正誤,不妨多介紹幾種觀點,兼聽則明。
(原標題《漢武帝:別亂說,我什么時候“罷黜百家”了?》)
本文來自【讀特】,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fā)布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