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姜詩薔 北京報道
“私轉公”曾經是基金行業流行的話題。
目前市場上共有5家“私轉公”的公募基金公司,鵬揚基金、凱石基金、博道基金、弘毅遠方基金以及朱雀基金。
幾家公司在2016年至2018年間成立,發展至今已經四五個年頭了。
這四五年,也是公募基金發展“馬太效應”最為典型的年份。
今年,又一家私募基金管理人北京佑瑞持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申請設立公募基金。
針對目前行業的發展問題,21世紀報道記者做了體系化研究;包括凱石基金董事長在內,多位受訪對象也對此做了回復。
以凱石基金為例,其是業內首家全自然人持股的“私轉公”基金公司,凱石基金有6位自然人股東,大股東陳繼武持股65%,第二大股東李琛的持股比例為23.63%。
陳繼武此前曾擔任富國基金副總經理,2009年“奔私”成立上海凱石益正資產管理有限公司。2015年,凱石基金申請公募牌照,隨后于2017年3月獲批。
彼時陳繼武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私轉公”在短期內意味著私募業務會損失部分規模,不過雖然會犧牲部分眼前的利益,但是卻可以追求更大的發展空間。其指出,公募基金的春天剛剛到來。雖然這個行業的競爭日趨激烈,但解決了機制問題的公司將在長跑中顯示其生命力。
歷史包袱
部分受訪對象在與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溝通時坦言,“私轉公”四年后,部分公募機構發展面臨的難題不少。
8月31日,凱石岐短債基金發布基金資產凈值連續低于5000萬元的提示性公告,公告指出,截至8月30日,該基金已連續40個工作日基金資產凈值低于 5000萬元,而如果連續60個工作日基金資產凈值低于5000萬元,該基金將被清盤。
事實上,這并不是凱石基金旗下產品年內第一次清盤預警。
凱石灃混合基金、凱石湛混合基金、凱石淳行業精選等多只基金都曾發布過基金資產凈值連續低于5000萬的提示性公告。
與此同時,凱石淳行業精選、凱石涵行業精選、凱石浩品質經營、以及凱石源混合基金,4只基金已經在2020年11月截至今年6月的時間段內完成清算。
目前,凱石基金旗下僅剩4只基金,包括3只混合偏股基金以及1只債券基金。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凱石基金的資產管理規模為10.31億元,在全市場147家公募基金管理人中排名第140位。
“公募基金清理自己的產品正常,每年行業都有很多產品清盤。有些產品我們評估以后覺得它的契約和現在的市場不適應,繼續運營下去也很難做,我們就把它清理了。”陳繼武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這一說法吻合目前公募基金行業發展現狀。
根據21世紀資本研究院此前統計的2021年上半年數據,期間有116只公募基金進入清算,遠超去年同期的46只,同比增長152%。除了凱石基金,也不乏大的基金公司。
2018年7月,凱石基金旗下首只公募產品——凱石淳行業精選混合基金成立,首只產品必然寄托了這家新基金公司的不少期待。
而不到3年,這只基金已經走向清盤。今年4月,這只基金發布了清算報告。首只產品即遭遇清盤,凱石基金面臨著不小的壓力。事實上,最早在2019年6月,凱石淳行業精選就已經出現清盤危機,而此時距其成立還不足一年時間。彼時凱石淳行業精選公告稱,截至2019年6月6日,本基金已經連續40個工作日基金資產凈值低于5000萬元。
其后該基金又有反反復復多次規模增減,直到2021年3月最終觸發清盤。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數據,整個2020年,凱石淳行業精選就發布了9份基金資產凈值連續低于5000萬元的公告。今年以來,凱石灃混合基金、凱石湛混合基金均多次發布基金資產凈值連續低于5000萬元的公告。
實際上,造成規模頻繁變動,與賺錢效應有直接關系。
以凱石淳行業精選為例,該基金成立2.66年的回報為15.84%,年化5.68%,且兩任基金經理管理業績均未跑贏基準。這在近年來動輒出現翻倍基金的市場環境,顯得“格格不入”。
“公募基金的業績波動很正常,凱石作為一個新成立公司,一直以來沒有做通道業務都是堅持主動管理。但是其中有幾個產品都是機構定制化的產品,如果主要投資人資金一緊一抽回,同時渠道沒有給我們做一些進一步的營銷,就會出現這種情況。”陳繼武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也有業內人士認為,今年一個特殊的現象是基金公司主動清盤事件變多,與相關基金公司期望甩掉“歷史包袱”有關。
面對歷史包袱,顯然許多機構需要進行新的資源整合和優勢打造,這條路并不容易。
馬太效應
在研究歷史數據時,基金“保殼”的跡象仍是無法回避的話題。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調查發現,為實現旗下基金的保殼,凱石基金多次在清盤警戒線連續操作,資金快速進出,渡過清盤時點后就撤離。
譬如凱石湛混合基金今年的連續兩次保殼。記者調查發現,凱石湛混合基金截至2021年3月22日已連續55個工作日基金資產凈值低于5000萬元。但一季度末,其規模升至5201.55萬,實現保殼。
6月2日,凱石湛混合基金再次發布公告,截至2021年6月1日,本基金已連續40個工作日基金資產凈值低于5000萬元;幾天后又公告稱截至2021年6月23日,本基金已連續55個工作日基金資產凈值低于5000萬元。
按照時間點來推斷,也就是4月2日起凱石湛混合基金的資產凈值就已經不足5000萬。而凱石基金沖規模實現保殼也就發生在3月23日至最晚3月29日之前,緊接著到4月2日,這筆沖規模的資金就已經退出。
“可能過去也有一些患得患失,會保一保殼,但是最終的選擇是不合適的該清的就清掉,能操作好的我們就把它操作好。”陳繼武表示,“我們沒有必要、也沒有理由為了保殼而保殼。目前我們不存在這個問題。”
“保殼”一直是行業不容回避的問題。
根據多位受訪人士反饋,從行業慣例來看,既有基金下調費率希望“留住機構客戶”;也有通過提高“尾隨傭金”做渠道的工作;也有為了保殼而尋求“幫忙資金”入場。
這些手段,2021年上半年開始,已經出現“被集體舍棄”的現象。
之所以被舍棄,也與機構更加重視發新基金,以及“殼”基金越來越難保住有關。
故事的另一面,“現在有很多的渠道對于民營的公募基金在某種程度上是有一些屏障的。小基金公司經營壓力確實很大。”陳繼武坦言,“現在基金行業有一個悖論,公司規模越大渠道給的資源越多,準入也比較容易,但小基金公司卻被渠道的準入門檻所限制。”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調查發現,凱石灃混合基金規模也曾頻繁擊破5000萬元門檻,帶給基金管理人的運維成本可見一斑。
“現在基金發行便利讓基金公司為迷你基金投入資源保殼的沖動減弱,清盤則可以避免公司資源浪費。”北京一家大型公募基金人士表示。
反映目前渠道端現狀的另一個數據是,公募基金群雄逐鹿的2020年,百億規模的爆款基金頻繁出現,而凱石基金的新產品卻募集遇冷發行失敗。與凱石泓行業輪動同期在2019年年末至2020年年初發行的基金,不乏爆款產品。譬如易方達研究精選,該基金2月19日發行,并在當天即結束募集,該基金的合并發行份額達到165.89億。
“私募如果轉公募要看公司原來的積累怎么樣,更主要的還是物質上的積累,有沒有足夠的資源來撐得住公募基金目前幾年的負債經營,且思路還要正確才大概率能走出來。”一家券商公募基金分析師指出,“私募是市場化的,過去一定是有一點本事的機構才能活下來。”
團隊調整
“行業生態環境在變,這兩年基金行業一如既往的業績波動大,一些基金被吹上天后今年也有業績波動。但也有很多小基金公司以前業績不好,今年業績卻表現挺好。所以整個經營環境、市場環境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變,我們也爭取在變化的過程中求生存、求發展。”陳繼武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談起后續的戰略規劃,陳繼武表示,“過去沒有太注重固收業務,下一步會加大力度;另外會對投研團隊做調整。要像我們做PE一樣深入到產業鏈的研究當中,要把整個投資建立在產業生態上,這樣投資才會精準,回報也會提升。其實我們私募股權投資圍繞著半導體、光刻膠、新能源材料等等投資都非常精準,可以說到目前為止投資的項目沒有一個出問題的,而且可以說九成的項目都在10倍、20倍的回報。”
“其實我們現在在大力的調整,包括人員的調整、戰略布局的調整。”陳繼武表示。
從目前來看,這段時間凱石基金旗下基金也有一些基金經理變更。
2020年3月,基金經理劉晉晉離職。劉晉晉曾是凱石基金首只公募產品——凱石淳行業精選的基金經理,自該基金2018年成立以來至其離任,劉晉晉的業績并未跑贏基準。而這只基金已經在今年3月清盤。
值得一提的是,劉晉晉還是凱石泓行業輪動的擬任基金經理,但這只基金并未發行成功。
此前,劉晉晉擔任凱石基金投資三部負責人。其曾是青島國際信托交易員、航天證券研究員、中海基金交易部交易員、交易部副總經理、交易部總經理、資產管理二部總經理兼投資總監。
今年,基金經理梁福濤因個人原因離職,梁福濤曾管理凱石涵行業精選、凱石瀾龍頭經濟定開、以及凱石灃混合基金。
其管理的凱石瀾龍頭經濟定開,是目前凱石基金僅有的一只規模超過2億元的基金,今年上半年末,該基金規模為7.96億。Wind數據顯示,梁福濤管理這只基金兩年三個月的總回報為78.19%,年化回報28.96%,在同類中排名后30%。
梁福濤離職后,付柏瑞接任凱石瀾龍頭經濟定開基金經理。
其3月4日以來創造了15.01%的回報,同類排名上升至前20%。
“權益業績有起色,再加上對固收的布局,我們今年的發展會上一個新的臺階。”陳繼武稱。
事實上,凱石基金對北京證券交易所的成立也高度關注,積極參與投資北京證券交易所上市企業。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凱石基金已經設立了相關的新產品。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