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古代先賢看到現代電子產品會有什么反應?
前幾天,叔在抖音上就看到這樣一條視頻:
徐霞客穿越時空來到2021,與帶著電子書的撒貝寧相遇。
聽著撒貝寧對電子書的介紹,徐霞客臉上寫滿了好奇和驚訝。
這位明代的地理學家曾窮盡畢生之力,游歷大半個中國,記錄地理氣象,實地探究山河湖海。
他似乎不敢相信,后世在讀書方面變得如此便利。
那些浩如煙海的典籍,居然可以被輕松容納在這樣一個小屏幕里。
其實,從古代到現代,時代的推進從未停止過腳步。
隨著科技的發展,不斷變化的除了知識的載體,還有知識的傳播方式。
以前學校和教室是唯一的學習場所,而現在線上課堂則成了一種新的學習方式。
越來越多的名家名人和教授學者開始登上新的媒介平臺。
今年8月初,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開通公眾號,定期更新音頻和文字內容,獲得廣泛關注。
從9月2日開始,抖音開啟了系列直播“開學公開課”,北大、清華、國科大等高校教授學者紛紛走入直播間。電影、讀書、天文、美術……當各路神仙教授親自下凡講課,你會發現,原來我們與知識的距離并不遙遠。
通過屏幕看世界
2020年,疫情的到來讓無數影院宣布停止營業。
那時我們才發現:原來電影與我們的生活早已經密不可分了。
但很多人享受著電影的樂趣,卻從未去深思電影的起源和電影之于我們的意義。
而對于戴錦華而言,電影是貫穿了她一生的熱愛,也是值得她終身研究的課題。
她是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北京大學電影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曾經有人在網上留言說:
“戴教授恐怕是北大最受學生歡迎的老師之一,每次上課教室里總是人滿為患,她恐怕也是北大最有個性的女老師之一。”
9月2日,戴錦華在抖音直播間開啟了一場特別的課程,講述她和電影的故事。以前只有北大學生和一些少數人可以聽她講課,現在更多人可以獲得這些知識。
通過她的直播間,觀眾走入一個真實有趣的影像世界。
正如電子書影響著我們的閱讀一樣,電影也是一種跟媒介技術密不可分的藝術。從無聲到有聲,屏幕直接影響著電影敘事和觀影的方式,是電影語言形成的關鍵。
19世紀末,電影藝術正式誕生,晚清時代傳入中國,到現在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電影作為一種大眾藝術,幫助我們放松身心的同時,也是我們獲取信息的重要方式。
可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網上也開始出現一些不一樣的聲音:“你覺得電影院在未來會消失嗎?”
答案爭論不一。
戴錦華在直播中提到:
電影是屬于影院的藝術,而影院獨特的魅力,在于它是一個公共空間,它是一個開放性的空間。
目前在城市里,很少能看到勞動者的身影。在抖音等短視頻平臺上,這種勞動者工作的畫面和生活景觀經常出現。但整體上,很多人還是需要更多方式去獲得對這種現實世界的體知。
正因如此,影院變得不可或缺。
戴錦華的成長受益于教育,并深諳教育的重要性,如今作為師者,她希望有更多的學生受益于線上課堂,獲取更多的知識與思想啟迪。
她的直播總能讓你以學習的角度,透過電影來打開更寬廣的世界。
當物理學遇到愛情
近年來,閱讀方式在隨著技術和媒介的變化而變化,從紙質書到電子書、有聲書,獲取知識的方式也在變化,從圖文到短視頻。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曹則賢切身經歷了這其中的變化。
曹則賢從小喜歡讀書,對于不同類型的書籍和載體,都抱著歡迎的態度。
他曾任國家973納米材料項目首席科學家,多年來一直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清華大學等眾多高校開設物理學、物理學史和哲學課,一直致力于做科普。
2019年,他開始出現在中科院物理所的抖音賬號里。
2019年1月,中科院物理所的一條短視頻走紅,曹則賢用電磁學的原理解釋愛情關系:
磁場有正負極,相互吸引,和愛情一樣,但如果磁場周圍有其他的磁力,正負極的吸引力也會消失。
這條38秒的視頻獲得了超過250萬的點贊量,中科院物理所的抖音號,也因此一夜漲粉百萬。
走紅的背后,正是因為他什么書都讀,才做到了融會貫通。
從今年3月開始,曹則賢成為了中國科學院大學抖音賬號(@國科大)的常客。
9月4日,他在國科大的抖音賬號開啟了開學公開課直播,談自己的讀書經歷。
知乎上曾有過這樣一個問題:“一生中,你最遺憾的事情是什么?”
點贊最高的回答是:“沒有好好讀書。”
那么,如果往日可以重來,你會怎樣去閱讀?
關于這個問題,曹則賢老師在直播中講述的讀書方法讓人深受啟發。
首先,讀書的前提是手邊有書。
可以多買幾本書,也可以直接去圖書館,因為當自己處于一個便于閱讀的環境時,讀書才能成為一種自然而然的行為。
正如曹則賢在一篇文章中所說:
“當今是電子書盛行的時代,我自己平時也是讀電子書更多一些,但我始終認為,不管是要求自己還是培養孩子,想要讀書,就要在生活的環境里多見到書,潛移默化很重要。我想說,教育最有效的方式是熏陶。”
當然,買書或者讀書的時候也要有選擇。
在抖音開學公開課直播時,曹則賢老師建議:
每個人都應該讀幾本厚書,或者是自己看不懂的書。
因為讀書是為了獲得知識,當然要盡可能去讀一些有內容有深度的東西。若是一讀就懂,一看就沒,那還有什么讀書的價值。
或許讀書不會立馬改變你的命運,但一定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你的內在。
那些曾經讀過的書,都會在未來的某一天,化為一個個彩蛋,給你各種不期而遇的驚喜。
在9月4日晚上近2個小時的直播中,國科大的直播達到了18.7萬人次觀看,眾多網友在直播評論區留言,感慨收獲良多。
“我們本來就不高冷”
不知道你是否發現,隨著中國航天事業的快速發展,人們對天文學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
英國《自然》雜志的一位編輯曾經做過一個調查,發現幾乎90%以上的小孩子對兩樣東西比較感興趣,一樣是恐龍,另外一樣就是星空。
正因如此,天文科普變得非常重要,而茍利軍也很早就加入進來。
他是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國家天文臺恒星級黑洞研究創新小組負責人、中國科學院教授。
2019年3月,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科普部、中國科學報社、中國科技館、字節跳動聯合發起名為“DOU知計劃”的全民短視頻科普行動。
那年4月,人類拍攝到第一張黑洞照片,在抖音上廣為傳播。
作為資深的黑洞研究者,茍利軍曾與專業團隊合作制作過一支5分鐘的《黑洞》短片,他將這部短片拆成5支短視頻,發在國家天文臺的官方賬號上,獲得了數千萬的播放。
此外,他還加入了“抖音科普顧問團”,利用自己的天文學知識,為抖音上傳播的相關內容把關。
9月3日晚,茍利軍在抖音上開講。那些曾經我們無比好奇的問題,在茍利軍老師的直播課堂上都能得到答案。
“人類在未來是否有機會移居火星”、“黑洞、蟲洞和白洞有什么區別”、“一個人掉進黑洞后會怎樣”、“星際旅行什么時候可以實現”很多諸如此類的問題,茍利軍老師都能根據事實數據給出深入淺出的分析和答復。
心理學家布盧姆曾說:“學習的最大動力,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
持續學習的基礎,一定是興趣。
而茍利軍老師總是能把晦澀干癟的知識,用妙趣橫生的語言講述出來。
曾經有人覺得,天文知識艱深晦澀,天文學家和研究者也是坐冷板凳的。而新的媒介平臺讓這些知識和學者變得活潑了起來。
“我們本來就不高冷。”茍利軍說,“科研工作者雖然必須嚴謹,但在生活中,我們也像所有人一樣,喜歡有趣的東西,希望分享我們求知的快樂。”
都說,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
這樣的老師,試問誰不喜歡呢?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
在越來越視頻化的當下,清華北大這些名校不再遙不可及。
原本想象中艱深罕見的知識正在從象牙塔的圍墻里走出來,讓無數普通人也可以去學習和吸收。
其實不只是這次公開課,此前北大清華等學校就已經跟抖音達成了合作,越來越多的名師教授們開始通過短視頻跟網友們分享知識。
如今的抖音可以作為一個休閑娛樂的空間,在工作繁忙之余幫助大家放松心情;同時它也可以是一個知識分享平臺,讓我們和清華北大的學子們一起提高自己。
有句話說:“這世間就是一撥人在晝夜不停的運轉,另一撥人起床發現世界都變了。”
一場惠及全民的變革已然發生,知識的窗口正向我們敞開。
愿你我能把握這次學習機會,即能準確看到時代的變化,也能及時跟上時代的腳步。
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