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互聯網企業的邏輯正在發生變化。以往規模為先利潤次之的架構逐漸地在被瓦解。
8月25日晚間,快手發布了2021年第二季度財報以及上半年財報,財報顯示,今年二季度快手收入191.4億元,增幅為48.8%,經調整虧損凈額為47.7億元,同比擴大146.2%;財報顯示,今年上半年快手收入為361.58億元,同比增長42.8%,經調整凈虧損額為96.9億元,同比擴大54.2%。
財報還顯示,截至2021年6月30日,股東應占虧損為人民幣647.86億元,同比減少4.85%;每股虧損人民幣18.58元。
對于快手而言,虧損額度擴大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蒸發的市值才是快手永遠的“痛”。數據顯示,上市以來,快手從最高的417.8港元/股跌至近期的77.45港元/股,跌幅超過了80%,市值蒸發了近15000億港元。
早在半年前,快手上市時打新人數創下了港股打新的歷史新紀錄,為142萬人,超額認為超過了1200倍,當時快手頭頂著“短視頻第一股”的頭銜,在港股掀起了一場投資者的盛宴。
只不過,這場“盛宴”并未維持太久。經過七八個交易日達到頂峰之后就開啟了一路下跌的“旅程”。
那么,究竟是誰造就了這場“盛宴”,誰又掀了牌桌?
不得不說,在資本的裹挾與機構資金的推波助瀾下,快手最終被推上了萬億市值的“高峰”。有資料顯示,快手上市之前一共有六輪融資,涉及的機構高達26家,其中晨興資本一家就認購了3.56億股,認購的成本僅為0.03港元/股,其后的B輪融資的機構成本也并不是很高。
而且,快手上市時因為流動市值較少,因為資本的搶奪也是快手市值被推高的原因。盛宴過后,就是回歸,畢竟市場也看業績,也看數據。
有分析當時就指出,因為市場對于“短視頻第一股”稀缺性的追捧,短期漲幅過大,未來的預期就會被透支。
一語成讖。
實際上,對于快手而言,產品單一是其估值無法維持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其所有的活動都是圍繞快手這一個產品展開的,只要它因為一些違規內容被限制,那么其他業務均會受到限制。
所以,當快手DAU和MAU增長都乏力時,那么快手就只能通過增加營銷費用來獲取用戶。而且二季度快手的平均日活躍用戶為2.932億,已經低于一季度的2.953億用戶了,所以市場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的。
目前,快手的主要問題主要集中在:
第一,營銷成本增加,客單價越來越貴;
第二,用戶轉化能力欠缺;
第三,未來可能面臨的政策風險。
第四,資本可能的減持。
不過,快手的財報也并非沒有亮點,財報顯示,2021年二季度快手在線營銷服務收入同比增長 156.2% 至人民幣 100 億元,這就意味著電商板塊正在成為快手主要增長點,從這個維度而言,這是一家短視頻公司健康的發展路徑。
當下,快手的總市值只剩下了3224億港元,已經不及巔峰時的零頭了。但厚積才能薄發,對于快手來說低谷未必全是壞事,最起碼在低谷的時候可以消化一切不利因素,如此等風口來到時,或許能再次沖擊萬億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