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同心,文明同行。備受關注的2021山東網絡文明周,將于9月13日開啟。
我所在的城市——山東淄博,正在建設“全域公園城市”,不經意的拐角,一處街頭游園便悄然出現,暗淡一掃而光,代之以明亮和歡快的色調。
走在這樣的街頭,讓人神清氣爽。街頭散步,每天至多一兩個小時;而我每天上班看電腦、下班玩手機,在網上的時間,至少六七個小時。
有時候我就想,如果網上也建設“全域公園”,處處天朗氣清,讓人神清氣爽,該是一幅多么愜意的場景!
這樣的“全域公園式網絡建設”,已經邁出堅實而奮進的步伐。理想并不遙遠。
首屆山東網絡文明周,便是這個理想的擎旗者。
一 文化自信:網絡文明的力量之源
我從來不敢稱自己是“文化人”,因為這三個字的內涵太廣;倒是偶爾敢說自己“有點文化”。
為什么敢說自己“有點文化”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因為我比較尊重老祖宗,尊重傳統文化。
有時候會在網上遇到一些不太尊重傳統的網友。
多年前,有人在網上發了一篇網文,羅列《本草綱目》里許多不合時宜甚至令人不適的偏方,以此嘲笑傳統醫學:瞧瞧,這就是老祖宗干的事兒!
處心積慮地編寫這樣的貼文,目的無非是抹黑;很多網友跟風轉帖,就很讓我費解了。
于是拿出“必殺技”——
請忽略我一柞(zhà)長達23厘米的大手。
這是我收藏的一套《本草綱目》全本,請注意它的厚度。
我告訴不明真相的網友:這套書,319萬字,一共2000頁,500年前古人寫的。
500年前的古人,沒有電腦,沒有手機,沒有實驗設備,沒有三期臨床志愿者,一切純手工打造,靠自己試藥獲知真相,寫了52卷書。
幸虧那時候有了紙張,如果還是竹簡,52卷書恐怕要蓋個藏經樓才能存好。
然而,我們現在常見的《本草綱目》,只有二三十萬字。
為什么?時代在發展,知識在更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何況傳統醫學。
這時候,有人從319萬字的巨著中,費盡心思地摳出幾兩糟粕物:“瞧,這就是你們的傳統醫學!”你作何感想?
500年前我家還是富人,比《紅樓夢》里的賈府還排場,有人穿越了過去,別的不看,專門去菜園找糞池子,說:“瞧瞧,賈府就是個大糞池子!”你又怎么想?
精華始終是精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一定會得到保護和繼承;其中的糟粕,也會被淘汰。這是歷史規律。
對傳統的革故鼎新,也是對歷史的尊重。看不到傳統文化的精華,只盯著糟粕,甚至將其擴大化,以此來抹黑傳統文化、抹黑歷史,就陷入了歷史虛無主義。
網絡上,這種故意抹黑的行為,并不少見。有人故意這么做,良心大大地壞了;也有的網友,屬于無意,卻受到蠱惑而轉發,為其推波助瀾。
為什么會轉發?為什么失去了辨別力?很重要的一點,是缺乏文化自信,尤其對傳統文化的自信。
這種自信,一方面是堅信傳統文化的精華,另一方面是相信傳統文化的生命力、革新力,相信它可以與時俱進。
文化自信,是網絡文明的力量之源。對自己的文化不自信,外來文化就會乘機而入,甚至偷梁換柱。外來文化未必不好,但堅守自己的文化、擁有文化自信,是接受外來文化的前提。
為什么網友缺乏文化自信?
這個問題,適合從心理和素養的角度去解讀。
二 提升素養:網絡文明的推動力量
對網絡文明具有巨大破壞力的,除了歷史虛無主義,還有各類謠言。
很多謠言之所以泛濫,除了最初的造謠者,轉發者對謠言進行二次加工,為其推波助瀾,也是重要因素。
美國一位學者,曾經研究了一個謠言的傳播過程。1945年,二戰結束之前,美國出現了一個傳播甚廣的謠言。
起因是,一名在美國大學任教的中國教師,在小鎮拿著地圖問路,想去附近一座山上,俯瞰全景。——真相就這么簡單。
然而這個簡單的事實,卻演變成了“日本間諜在當地拍照”的謠言,一時間山雨欲來。
為什么當地人知道他是中國人,而且沒帶相機,卻演變成了“日本間諜拍照”?
專家分析得出結論:
第一,他們遇到了“自己難以弄懂”的事情;
第二,他們對“自己難以弄懂”的現象,按照自己的知識框架和視野,進行了錯誤的闡釋。
那時候,中國人在美國大學任教的情況,還很少見,小鎮居民對此無法理解,選擇了“不接受”。
他們熟悉的事實是:因為美國參戰,當地每家每戶都有親戚或者朋友上了戰場。
因此,自然而然,他們把“不能理解”的事情,用“自己熟悉”的視角,進行了闡釋,導致謠言出現。
網絡謠言的產生,與此異曲同工:有人惡意造謠,有人推波助瀾、添油加醋。
后者添的油、加的醋,無一例外,都是在自己的視野和格局之下,進行合理想象、人為加工,讓謠言符合自己理解的邏輯。
事實上,正是因為謠言符合了自己的邏輯、自己熟悉的場景,它的傳播會更廣、危害也更大。
“中國教師”如果不是被小鎮居民轉化為“日本間諜”這個美國人更熟悉、更擔心的場景,也不會傳播那么快。
雖然推波助瀾者不是始作俑者,但其危害絲毫不比后者小。
不想為這種事情推波助瀾,只有一個辦法:提升格局,提高素養,開闊眼界。
如何提升呢?我想,還是從建設美麗的“全域網絡公園”說起。
三 網絡環境:網絡文明的關鍵變量
非洲有個城市,叫地拉那(阿爾巴尼亞首都)。
1990年,它這個樣子——
(圖片來源于網絡,拍攝者Martin Parr)
當時的地拉那,有著很高的犯罪率,城市到處是泥土、垃圾,色調灰暗。
2000年開始,市長拉馬進行了一項改革:拆除廢舊建筑物,把城市建筑涂成明亮的色調。
現在的地拉那,是這個樣子——
(圖片來源于網絡)
雖然城市僅僅改變了“表面”,色調變得明亮,街道變得整潔,城市的“內涵”卻也有了很大變化:犯罪率大大降低了。
同樣的規律,也出現在一度犯罪率極高的紐約地鐵身上:僅僅是清除了地鐵上泛濫的涂鴉、嚴厲打擊逃票,犯罪率就大大降低。
這源于一種社會心理:破窗效應——一輛長期停放的汽車,一旦車窗破了,很快就會千瘡百孔。
地拉那市長有一次微服私訪,看到一個店主把擋板從窗戶上卸下來,換成玻璃,就問:“為什么換上玻璃呢?”
店主說:“因為現在安全了啊!”
市長說:“為什么?警察巡邏的次數多了嗎?”
“哪有,”店主說,“可你看看,現在的街頭五顏六色,路面整潔,綠化也好,所以比以前安全了。”
店主并非揣測。環境變美,確實能提升安全系數、減少犯罪率。換言之,環境變好,能夠提升人們的素質。
這樣的規律,也適用于網絡:一旦出現“破窗效應”,網絡環境必將一落千丈;人人呵護網絡環境,形成文明、美好、向上的網絡空間,網民的素養也會提升,不良現象將失去生存空間。
可以說,建設清朗的網絡環境,是網絡文明的關鍵變量。
所以,不要認為打擊謠言是“小題大做”,這是防止“破窗效應”的第一步;也不要認為網絡文明是別人的事,它和每個網民息息相關。
在網絡上,“網民”就是網絡環境。你和我什么樣,網絡環境就什么樣;網絡環境什么樣,反過來會影響我們的素養。
文明、清朗的網絡空間,自帶正能量,不僅影響網上,甚至會影響到網下。讓我們一起努力!
高金國,網名高了高,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專欄作者,高級編輯,著有《好父母養出好孩子——給家長的35堂教育思考課》《寫給孩子的趣味中國歷史》《少年讀史記故事》等圖書26冊。
壹點號高了高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