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常用來比喻度日如年的心情,情人之間也經常用來形容思慕殷切,或者對形容良師益友之間的思念之情。一日不見如隔三秋,這句話最早出自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
《鄭風·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王風·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 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詩經》中都是戀愛之人,分開剛剛一天,就感到無比的想念,似乎“三月,三秋、”沒見面了,雖是夸張,卻真實地反映出了那度日如年的情思的戀愛心理.
三秋,原本是農民根據時令和收、種、管三項農事所定的名稱,一年十二個月依次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
王勃《滕王閣序》有“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柳永《望海潮》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說的就是秋季,亦指秋季第三月”孔穎達疏“年有四時,時皆三月。三秋謂九月也。設言三春、三夏其義亦同,作者取其韻耳”。亦指三年。李白《江夏行》有“只言期一載,誰謂歷三秋! 宋李彌遜《水調歌頭·次向伯恭薌林見寄》詞:“不見隱君子,一月比三秋。”《燕山外史》卷二:“室邇人遐,每切三秋之感。” 現代成語中有“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句,源出于本詩 。
三秋說的就是指孟秋,仲秋,季秋,所以說,一日不見,如三秋兮,意思是說,一日不見就像這個秋天過了三遍,而不是分別過了三年的秋天,其實說三春、三夏,也都是一樣的,只不過這首詩描述的意境符合秋天,所以就用了三秋一詞。
自古秋意蕭瑟,最容易傷感,激發人思念的感情,所以后人把全詩濃縮為一日三秋,卻是非常精髓,經久不衰,激發了數千年來,不同時代,無數人的共鳴,至今仍時常脫口而出,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