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幾年了,直播帶貨的風口不僅還沒過去,似乎還有愈演愈烈的架勢。
不信你看,通過一檔民生節目采訪意外走紅的“什么都對鄭女士”剛有流量就立刻開始直播帶貨,變現之快之迫切跌破了一堆眼鏡,讓人不禁心生感慨,難道名氣和走紅的最終歸宿都是直播帶貨嗎?
無獨有偶,在喜劇界,在相聲界,不管銷量如何,也有不少人開始嘗試直播帶貨,前有讓人啼笑皆非的“潘嘎之交”,后有沒能耐得住寂寞的楊議和李金斗等相聲名家,真熱鬧。
但是,讓人感到有些意外的是,作為相聲界的頂流德云社,在直播帶貨方面幾乎是一片空白,多少有點兒白白浪費流量的感覺,要知道“德云女孩”的消費能力是很強的,而且粉絲黏性也很高,君不見張云雷的專輯銷量和銷貨速度已經秒殺大部分正牌歌手了。
對此,德云社班主郭德綱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訪時干脆直言不諱:禁止德云社相聲演員搞直播帶貨。
這是為什么呢?
筆者認為,這恰恰是郭德綱的“人間清醒”,原因如下:
一、現實角度
1、政策不提倡
有關部門下發的文件中明確提出,禁止誘導粉絲消費。
如果孟鶴堂、張鶴倫們搞直播帶貨,那最捧場的肯定是他們的粉絲,你不賣還不行,這樣一來,誘導粉絲消費的問題就直接坐實了,這不成頂風上了嗎。
2、直播帶貨的水確實很深
直播帶貨的目的自然是為了銷量,可問題來了,真正的好品牌好商品其實根本不用帶貨,人家本身就不愁賣,你如果非要直播賣緊俏貨,那利潤空間就會相當薄,里外里還得賠本賺吆喝,犯不上。
如果想掙錢,那就得賣利潤高的商品,可這種貨的品牌和品質肯定有一定問題,比如某醬香名酒就是,只要沾上一個地名,再來一個炫酷的包裝,原產地十幾塊錢的酒立刻賣到上百甚至幾百。這么做的后果其實是很傷蔓兒的,粉絲捧你,你坑粉絲,像話嘛,像話嘛,像話嘛。
3、直播帶貨容易出事
從有直播帶貨這一行開始,出事的明星就經常出現,不是口無遮攔就是品控有問題,在直播帶貨這一行,不出事的人極少,而且由于直播的高曝光率一旦出事就不是小事。
對于本身就充滿話題性的德云社來說,直播帶貨也許是利潤奶牛,但也可能是惹事的黑洞。
二、藝術角度
郭德綱在接受采訪時明確點了一下直播帶貨的弊端,那就是損害演員的神秘感。
他舉了一個例子,你臺上說著相聲,觀眾在下面喊你帶貨商品的名字,你還說不說?
人說干一行愛一行,說相聲的去賣貨本身就不搭調,要是放在舊社會,這都屬于“嗆行”,先唱段太平歌詞再來段雜耍,最后掏出大力丸來賣,那就不是團春干的活。
關鍵是,相聲演員在直播里露臉多了,觀眾也就容易失去對演員的新鮮感,物以稀為貴,頻繁露臉的結果一方面讓你變得“便宜”,另一方面還會讓人變得浮躁和膚淺。
不過,話說回來,郭德綱說演員要保持神秘感多少也有些虧心,畢竟,搞綜藝雖然不賣貨,但同樣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損于演員的神秘感。
不信你看沙溢和沈騰,自從成為綜藝常客之后,他們倆就算演技還在,但他們的影視作品就很容易出現觀眾出戲的問題,典型如沙溢出演的《懸崖之上》,本來是演一個挺狠的特務,結果沙溢一張嘴觀眾就想笑,出戲太厲害。長此以往,除了喜劇之外,其他導演再找沙溢估計都得考慮考慮了。
所以,郭德綱讓徒弟們保持演員的神秘感沒錯,但他自己弄一幫人去搞綜藝本身也有這方面的問題。
三、憑啥于謙特殊?
有網友對郭德綱的“人間清醒”和“直播帶貨禁令”嗤之以鼻,原因在于,都是德云社的人,憑什么于謙和孫越特殊,他們倆怎么就可以搞直播帶貨呢?
這事兒得分兩個方面說:
一方面,于謙和孫越在德云社的身份和地位有些超然,他們輩分和郭德綱持平,更是郭德綱的老友,早在九十年代就開始合作,自然就有些類似“聽調不聽宣”的特權。
另一方面,于謙孫越和其他年輕相聲演員如張九齡、秦霄賢等人情況不一樣,尤其是于謙,他都已經是年過五十的人了,似乎也沒有進一步向上發展的空間和理想,這和還在成長期的年輕人是不一樣的。
說句不太好聽的話,于謙和潘長江、楊議以及李金斗類似,在事業上已經沒有什么更高遠地奔頭,索性發揮余熱,把自己的“殘值”利用一下,畢竟歲月不饒人,現在不整,等到被捧到“老藝術家”那天時怎么好意思再拉下臉賣貨。
從整體來看,郭德綱對德云社的發展把控還是強有力并且按部就班有長遠規劃的,這對于德云社公司來說是健康發展的必須。老生常談的一個遺憾是,怎么就不能把那么多精力投放到相聲上,創作出來幾個真正的精品相聲來呢?
這不,張九齡和欒云平的相聲段子又被原創作者抓包,公開指責他們涉嫌抄襲,不管是不是抄襲,德云社和“網絡段子”怎么就經常性地被綁在一起呢?那么多人,怎么就鼓搗不出來一個屬于自己的名段呢。
郭德綱在直播帶貨問題上是清醒的,在公司發展規劃上是清晰的,希望他也能在相聲的創作和發展上也保持人間清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