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成最近頻頻上熱搜的關鍵詞。這意味著,教育問題真正得到社會的關注,熱搜也不再是八卦娛星的專利,可以極大地消解娛星對于少年的負影響甚至是破壞力。這也意味著社會不再是單一以消極抨擊態度看待教育問題,而是用一種積極的姿態去尋求改變。所以,“雙減”,無論如何都值得喝彩!
這樣的重負,成年人也撐不了太久
為什么要實施“雙減”?因為年輕的生命,甚至于千家萬戶都不堪教學之負!我曾經無數次告訴同仁和家長,您能像我們那些“優秀學生”一樣生活一周嗎?早6點起床,7點到校,上午4節課,中午還要貫徹“素質”(社團活動等),下午又是4節課、5節課,好不容易捱到天黑,又要匆匆趕去機構上課,再好不容易捱到本是少年天堂的周末,周末的少年永遠在補課的路上……就算這樣的學習和鮑翅燕窩一樣名貴,這樣的吃法也能把人吃撐、吃厭、吃死。慢說一周,沒有多少成年人可以撐幾天。連成年人都不能承受之痛,我們有什么理由,要施加給一代又一代柔弱的孩子!
同時,教學已經嚴重越位,甚至已經背離了教育的初衷。現代教育之父赫爾巴特定義:教學是教育的手段,教育是教學的目的,而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一個人的美德。這一點,在過去幾百年來都被廣泛認同。然而,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的教育教學行為發生了嚴重的偏差,升學率成了教育的目標,即使是青春勵志教育也都是“上名校”。但教育的初衷是“成人”,不是“成名”。
當生命行程的出發點與目標都產生謬誤,焉能不重負!所有人都把目標鎖定在名校,那是不可能完成的夢想。但若所有人都把目標鎖定在美德,那怎么可能不成功?
我們引導和鼓勵青少年學習,是憑借學習的載體,去獲取人之為人的知識、能力、品質。起于學習,而止于學習。
學業成績是成長的“聽診器”,手握“聽診器”的教育者,得以診聽生命成長的音律——與個體綜合素養吻合的成績,反映出生命的正常生長狀態,需要的是保持;低于個體綜合素養的成績,說明孩子這時候需要的不是“補課”,不是急于掩蓋“雜音”,而是診療產生雜音的“器官”,查該個體的學習與生活習慣,查該個體的品質差漏……
為人師,我們不能效仿歷史上那位名垂青史的“外科名醫”,用鋸子把露在體外的箭桿鋸斷就草草了事;當個體的成績超越了個體生命綜合素養,現象里面藏著的多半是成長智慧的提升,但也許有偶然,甚至可能有意無意的虛假……成績,不是為生命成長喝彩的充分理由,更不是唯一理由。
五年前,我曾經問過一位小學一年級學生的家長,他們是普通的工薪一族,月薪合起來不到兩萬,卻要擔負孩子的補課費及彈琴、游泳費用,總計超過七千。他們仍然說:“這不算多,孩子的同學普遍培訓支出都在一萬以上!”
于此,我驚詫的不是錢,而是孩子。六歲的孩子主要生活是繞膝撒嬌,在繞膝撒嬌里融入教育,樂享天倫,我們何以急匆匆把他們綁架在焦慮的戰車上?焦慮的戰車,載不動我們希望的下一代。
最近,我又咨詢過一位高三的同學家長,他們也是普通工薪一族,家庭收入亦在兩萬上下,補課月支超過兩萬,假期里,他們忙于“團課”,為了“團上課”,不得不多次多方尋找關系,因為學校路遠,還要租房陪讀……如果不是補課,他們本可以安然生活。全劇場的人都站著看的戲,與全劇場的人都坐著看的戲一模一樣。補課對于一個平行的群體毫無意義。
對學業過分焦慮影響教育意圖
教育為什么要減負?是因為社會對于學業成績的過分聚焦,已經嚴重地篡改了教學設置的意圖。以數學學科為例,教育設置數學學科,最普遍的能力目標是在于讓人類“識數”,會利用加減乘除隨時隨機解決生活中遇見的問題,也就是說,對于絕大多數的人而言,學會數學中的算術便可以安然終身。那么我們為什么還要有幾何代數微積分?我認為教育設計的意圖是期待我們在學習過程中,讓思維流暢起來,了解運用已知探求未知的路徑和方法,并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人之為人的諸如傾聽能力,思維習慣,刻苦精神,誠信原則,合作傾向等良好的意志品質。
只有自主學習,才能更好地落實這些教育主張。而盲目補課,這道題會了,換一道題會嗎?作業題會了,人生的難題會嗎……更不用說,曾經有補課機構宣稱:“今天我不教你的孩子,明天,我就教你孩子的對手!”其實,浩瀚世界,生命與生命是對手還是友伴?
言已至此,補課的弊端昭然若揭,除了少數人漁利,整個社會都深為所累,貽害無窮。六年前,我們學校以“活力課堂”力倡“教學回歸育人本位”,迄今,時代以“雙減”呼喚教學回歸育人本位。
瘋狂補課,不僅僅影響了個體健康成長,影響了千家萬戶的安寧,也嚴重地干擾了國家對于人才的選拔,影響著一個民族薪火相傳。最好的個體教育是成人,最好的民族教育是讓一個民族生生不息。
減負不是“雙減”的全部
“雙減”是減負的落地措施,它的內容是:減輕作業負擔,減輕課外輔導的負擔。值得注意的是,減負不是“雙減”的全部!
教育怎樣才算減負?因為的確是成人在主宰教育,我們不妨這樣來思考,成人們向往的幸福人生是什么?我認為是在生命自覺自律下的自由生活。那么,我們應該把時間還給學生,把生命還給學生。讓他們在我們的陪伴和教練下,自主時間,自主生命,從而養成生命自覺。
學習的載體并非只有學科,我忽然想起我們小時候玩過的“搭窩”(普通話叫“過家家”),那是多么好的教育實踐:一群孩子,有的扮作爺爺奶奶,有的扮作父親母親,個小的就扮演孩子,游戲里,爺爺奶奶過著爺爺奶奶的生活,爸爸媽媽過著爸爸媽媽的生活,孩子們過著孩子們的生活,獨立與交融,各履其職,其樂無窮……時過境遷,形不同意可以會,教育就是教孩子在習得良好習慣中收獲知識、習得能力、成就品質,是一場一場平常高尚的兒戲。學校,就是盛放少年生命的歡樂所在。
作者:查建生(上海市七寶實驗中學校長,上海市特級校長)
編輯:顧軍
圖源: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