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余熙:“民間使者”如何搭建中拉交流橋梁?
中新社武漢9月16日電 題:余熙:“民間使者”如何搭建中拉交流橋梁?
中新社記者 張芹 梁婷 馬芙蓉
中國與拉美和加勒比地區遠隔重洋,分處于東西兩個半球,兩者間地理距離堪稱“世界上最遙遠”。但這并不妨礙中國與拉美成為重要合作伙伴,人民之間締結深厚友誼。近年來,中拉交流與合作空間日益開闊,“民間外交”發揮著特殊的橋梁和紐帶作用。
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至今,中國知名公共外交活動家、《長江日報》高級記者余熙以自費等方式,跑遍拉美11個國家,出版7部拉美國別的主題著作,在促進中拉文明互鑒和增進人民友誼過程中書寫了一段佳話。余熙為何“鐘情”拉美?又是如何搭建起中拉交流與合作的橋梁?近日,在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時,余熙講述了他眼中的拉美及中拉民心相通的故事。
資料圖:一輛1952福特卡車車頂上繪制著一面古巴旗幟。
對古巴感到親近又好奇
“身為中國的一個普通公民,與一個遠在天邊的,且無任何血緣及親眷關系相牽連的拉丁美洲國家——古巴,竟會在情感深處羈絆著如此之多的牽掛!”在《約會哈瓦那》一書中,作者余熙道出與古巴結下的不解之緣。
作為拉美第一個同中國建交的國家,余熙對古巴與古巴革命領袖菲德爾·卡斯特羅充滿好奇。1996年春天,余熙獲得訪問古巴的機會。
騎著從中國駐古巴大使館借來的中國產“鳳凰24型”自行車,在古巴首都哈瓦那,余熙或抓拍風土人情,或駐足街頭繪畫,并以記者和作家視角記錄大量文字素材。
上世紀90年代,中古人文交流尚不活躍,但這位中國記者卻獨辟蹊徑。1996年,余熙在古巴全國文聯舉辦了古巴水彩寫生畫展覽,隨后又在北京的古巴駐華大使館舉辦了“余熙走向加勒比美術攝影展覽”,成為第一個在兩國首都相繼舉辦古巴展覽的中國藝術家。2007年,余熙撰寫的中國第一部古巴題材長篇紀實文學著作《約會哈瓦那》,向中國讀者描繪出難得一見的古巴社會文化和人文風情。
與古巴結緣逐漸讓余熙走上中拉公共外交之路。2016年5月,余熙獨自前往尚未與中國建交的巴拿馬,在20天里深度采訪巴拿馬政商社會各界人士,兩次鉆進深山探訪印第安土著部落。其后他創作的《約會巴拿馬》成為中國出版的第一部巴拿馬主題的長篇紀實文學。
2021年5月,余熙推出了自己的第29部專著——36萬字、1000幅圖片的文獻型兼紀實性圖文新著《烏拉圭,天然至上》。30多年來,他的足跡遍及墨西哥、巴西、牙買加、哥倫比亞、智利等11個拉美國家,其中多部著作為中拉讀者打開相互了解的精神之窗。
余熙說:“出版物最能物化和固化中拉文化交流成果,足以增強中拉交流所必需的接近性與親和力。”
資料圖:牙買加短跑名將博爾特。
中拉文化有差異,情感相通有共鳴
余熙說,公共外交有一特殊屬性,那就是能“短、平、快”地獲取傳播機遇,從而在海外高效率地講述中國故事。
2009年12月,余熙在牙買加西印度大學莫納分校演講時展示一幅油畫:一位中國小男孩身著印有牙買加國旗圖案的夾克衫。牙買加學生紛紛發問:“中國孩子為什么會對我們國家產生興趣?”余熙趁勢講起了中國故事:“許多中國年輕人都喜歡‘世界飛人’博爾特,也熟悉牙買加的藍山咖啡和雷鬼音樂……”
2016年,余熙在阿根廷進行演講,特意將兩國歷史文化的象征物進行對比,引導和提升聽眾了解中國的興趣。例如,他將阿根廷和中國街頭售賣棉花糖的圖景并列賞析,由此引出兩國社會民俗的異同;再如,引用民間傳說——“若從科爾多瓦市往地心鉆個洞,地球對面出口就是中國的武漢市”,以此拉近當地聽眾與中國的情感距離。
在巴西和牙買加,余熙向聽眾展示了數十幅包含當代中國女性和青年形象的油畫。他以畫家的視角,在分析美學意義的同時,闡釋背后的社會背景,將經濟高速增長、社會日益進步的中國介紹給當地民眾。
在余熙看來,講好中國故事,關鍵要講好人的故事。“人類情感都是相通的,能快速有效地將中國故事講進拉美人民的心,我常用的方式就是演講。”余熙說,30多年來,他已在六大洲講述中國故事200多場,其中拉美就有百余場。
資料圖:烏拉圭蒙得維的亞港,“超級血色月全食”亮相天宇。
相知者,不以萬里為遠
在余熙看來,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深入推進,中國同拉美人民間的相互關切和交流越來越密切,而“一帶一路”倡議的加持,更令中拉關系不斷發展。
在余熙新著《烏拉圭,天然至上》中,烏拉圭前總統何塞·穆希卡以西班牙文寫下:“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落款為“錄自革命導師毛”。
“那是2009年首次赴烏拉圭開展民間外交時,穆希卡總統親筆寫下的。”余熙回憶,正是那次會面讓他了解到這位烏拉圭領袖的“中國情結”。原來,年輕時期的穆希卡曾在北京得到毛澤東的接見,這一特殊經歷使他對這個東方國度產生極大興趣,甚至嘗試著閱讀孔子的文章和毛澤東的著作,以品味中華文化的精髓。
“相知者,不以萬里為遠。”令余熙印象深刻的是,2019年再赴烏拉圭時,在派桑杜省省長阿科斯塔的辦公室,由余熙在武漢書寫并贈送給對方的書法作品“勤”字,被懸掛在醒目位置。“漢字書法既是中國文化的符號,也是友誼傳播的紐帶。”余熙說。
“你知道‘Mojito’嗎?那是一種傳統的古巴雞尾酒,也是知名音樂人周杰倫一首流行歌曲的名字。”余熙從古巴友人處得知,不僅在中國,這首歌曲在古巴也得到傳唱,一些藝術家還對它進行改編,延伸出古巴的朗姆酒文化,并加入中國元素。“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共鳴正不斷在中拉之間上演。”
余熙認為,在中拉人民互為吸引、互相支持、追求合作的背景下,豐富多彩的文化交流可以實現更佳效果。
華僑華人潛力巨大,是中拉交流生力軍
每到一個國家,余熙總會深入了解當地華僑華人生存狀況。“拉美華人華僑群體是中拉交流的生力軍,潛力巨大,作用獨特而顯著。”余熙介紹說,通過對各國僑界的采訪,實地了解到在巴拿馬運河奮斗史、古巴獨立戰爭史以及旅居牙買加、阿根廷、巴西、哥倫比亞、墨西哥的華人華僑謀生創業史中,無不呈現華僑同胞奮斗史。
資料圖:在橫跨巴拿馬運河太平洋入海口的美洲大橋西岸,有一座中巴公園和“華人抵達巴拿馬150周年紀念碑”。中新社記者 余瑞冬 攝
在古巴哈瓦那,“古巴華僑紀功碑”上用西班牙文鐫刻的“沒有一個古巴華人是逃兵,沒有一個古巴華人是叛徒”,令余熙印象深刻。這座碑是為紀念旅古華僑在19世紀末古巴人民推翻西班牙殖民統治的獨立戰爭中所作貢獻而立,現已成為中古兩國傳統友誼歷久彌新的見證。
“如今在拉美的華人華僑對僑居國的政治和經濟影響力不可小覷。”余熙介紹,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華僑華人在拉美的政治和社會地位迅速提高。他舉例說,華文媒體如今在拉美主流社會的影響力正在愈發凸顯,并且備受研習中文的當地學生熱捧。
余熙介紹,在巴拿馬城新老唐人街,由中國人開設的大型超市和豪華餐廳鱗次櫛比。每年中國傳統節慶日,各大僑團便會組織華人以各種儀式祭奠先祖、緬懷同胞……這些活動也愈來愈多地吸引著當地政界和文化界人士踴躍參與,成為僑居國民眾認識中國的生動舞臺。
回顧在拉美從事民間外交,余熙頗有感觸:“今天的拉美人民,正不斷加深對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認同,中拉互聯互通、交流互鑒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也愈來愈被接受。而中拉民間文化交流與公共外交,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愈發魅力獨特,大有可為!
受訪者簡介:
余熙,知名公共外交活動家、長江日報報業集團二級高級記者、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已出版國際交流主題著作29部,兩次獲“中國新聞獎”。現任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全國理事會特邀理事、中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友好協會理事、中國公共外交協會人文交流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外交智庫察哈爾學會高級研究員、中國地質大學特聘教授。自20世紀90年代初起,余熙致力于傳播中國聲音,已在世界各地講述中國故事200多場,在國際社會享有“當代中國的馬可?波羅”、“中國公共外交的先行者”之譽。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