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陳少穎 實習生 丁詩佳
“我想先問一個問題,在座的各位有沒有覺得這一代家長特別難?” 上海市網絡舉報宣傳月“進企業”現場,心理醫生王怡蕊拋出的提問引發了在座家長的共鳴。
作為互聯網“原住民”一代,如今的未成年人如何正確使用網絡成為了家長頭疼的話題,王怡蕊接著說道:“實際上,家長才是后進入這個數字世界的移民,卻要教養一群土生土長在數字時代的孩子,特別難。”
9月16日,上海市網絡舉報宣傳月系列活動走進小紅書,邀請師生、家長、博主共同探討未成年人網絡保護。
活動現場 本文圖片均為主辦方提供
數字土著也是“數字稚兒”,不能純粹放養
“我們上網基本都查閱學習資料。”參與活動的徐匯區向陽小學學生說。誠然,互聯網給這一代未成年人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但也充滿誘惑。
活動現場,人文教育博主“Kyle腳步不停”提到了“數字鴻溝”。他說,如今所說的數字鴻溝可以分為三類,分別是接入、技能和應用。“我想,大部分家長和孩子面對的都是第三道數字鴻溝,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網絡服務好孩子的學習、成長和生活。”
王怡蕊同樣認為,數字土著也是“數字稚兒”,孩子需要引導,不能純粹放養。
那么對于家長而言,到底應該如何引導孩子正確使用網絡?
王怡蕊認為,家長不要抱著抓孩子錯處的心理,在限制孩子使用網絡時,要先親身嘗試一下,言行合一、以身作則。并且,家長對孩子的信任要分階段、分時期,逐級放手。
王怡蕊分享了一個“不要每天玩一點”的心理秘笈。“創造性的活動需要高頻,比如建立新習慣,哪怕孩子每天只做一刻鐘、半小時。而消費性的活動則需要低頻,哪怕是周末一口氣玩幾個小時,也要避免依賴性。”
“說到底,網絡是工具,好不好在于我們,要把重心放在‘利用網絡’上。”王怡蕊說。
活動現場。
搭建溝通平臺,各方共同守護
《上海網絡平臺青少年模式設置指南(試行版)》于9月6日發布后,上海互聯網企業紛紛響應,用科技反制科技。“小紅書”App作為互聯網企業代表,也對未成年人網絡保護作出承諾。
“小紅書”App公共事務部總經理熊鍵介紹,根據《上海網絡平臺青少年模式設置指南(試行版)》,“小紅書”App優化升級了青少年模式。
例如,針對“青少年模式”開啟后卸載重裝和后臺退出進程再進入的情況,均默認為“青少年模式”。在“青少年模式”下,用戶無法進入商城消費、私信聊天以及發布筆記內容,禁用“直播”“關注”“搜索”“評論”“分享”“發布”“收藏”等功能。內容方面,平臺加大青少年用戶專屬內容池建設,豐富優質內容供給,滿足青少年用戶的體驗需求。
“進企業”是今年上海市網絡舉報宣傳月活動的創新之舉。上海網信辦相關負責人接受澎湃新聞(thepaper)記者采訪時表示,未成年人網絡保護需要社會各方努力,于是今年首次增加了進企業、進社區的互動形式。
“現在很多家長和未成年人只是用到互聯網產品,對其內部運營和管理模式并沒有直觀的感受。我們搭建這樣一個溝通平臺,邀請他們到互聯網企業來看看企業文化、對新版《未成年人保護法》的做法,和博主交流對話,希望各方可以在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方面彼此增進了解、達成共識。”上述負責人說。
9月6日,2021年上海市網絡舉報宣傳月活動拉開帷幕。作為上海網信辦品牌活動之一,本屆活動圍繞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工作,以“e路守護·共同成長”為主題,聯合長三角地區三省一市網信部門聯動宣傳,通過開展“進校園、進社區、進企業”走基層活動,號召社會各界共同努力,保障未成年人在網絡空間的合法權益。
責任編輯:高文
校對:劉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