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鄉村愛情》中謝大腳的扮演者于月仙突發車禍身亡,讓人唏噓不已,同時也引發了人們對職場人在工作過程中傷亡事故的思考。拋開行業、工作性質及收入的差異,職場人因自身疏忽或者他人侵權導致傷亡,應該怎么辦呢?
提問1:哪些情況能夠申請認定成工傷?
北京市豐臺區人民法院法官答:“工傷”與其他傷害的區別在于“工”字。工作原因、工作場所和工作時間是工傷認定的三大要素,其中工作原因是核心要件,是認定工傷的充分條件。即使不在工作時間、工作場所,但只要是工作原因,同樣應當認定為工傷。工作場所和工作時間在工傷認定中一方面是補強工作原因,另一方面是在工作原因無法查明時,用以推定是否屬于工作原因。
在工作時間、工作場所,因工作原因受傷是認定工傷蕞為典型的情形,除此之外,在工作時間前后,在工作場所,因從事預備或者收尾工作而受傷;因工外出期間,因工受傷或者發生事故下落不明;在上下班途中,發生了非本人主要責任的交通事故;在工作時間內,來往于多個與其工作職責相關的工作場所之間的合理區域內受傷害等情形,都應當認定為工傷。為了更好地保護勞動者,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上,突發疾病死亡或者48小時內經搶救無效死亡;在搶險救災中受傷等情形也視同工傷。法律法規列舉的認定為工傷的情形比較多,歸結到一個關鍵詞就是工作原因。舉例來說,李某應公司要求帶客戶旅游,在與客戶互動中溺水身亡就屬于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被認定為工傷;而王某在帶隊執行任務后,中午就餐時突發腦出血,經鑒定因屬于高血壓所致,所以不被認定為工傷。
值得注意的是,故意犯罪、醉酒或吸毒、自殘或自殺、對交通事故負有主要責任等特殊情形被排除在工傷認定的范圍之外。
提問2:沒簽勞動合同能否認定工傷?
北京市豐臺區人民法院法官答:在職場中,有些人由于各種原因在入職時并未跟單位簽訂書面勞動合同,這種情況下如果在工作中受傷了能否被認定為工傷?能享受工傷保險待遇嗎?
首先需要明確,通常情況下,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之間存在勞動關系是遭受工作事故傷害后,勞動者享受工傷待遇的前提。我國工傷保險基金支付工傷待遇需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形成勞動關系,二是用人單位依法繳納工傷保險費。申請工傷認定要求提供證明勞動關系的材料,行政機關在認定工傷之前需要先對勞動關系作出判斷。對于一些非法用工關系,比如無營業執照或未經依法登記、備案以及被依法吊銷營業執照或者撤銷登記、備案的用人單位,或者用人單位使用童工的,則不能認定成工傷,而應由用人單位向傷殘人員或死亡人員的近親屬給予一次性賠償。
書面勞動合同是證明勞動者與單位存在勞動關系的直接憑證。如果就是否存在勞動關系發生爭議時,發現并未簽訂勞動合同,是否有補救措施呢?答案是肯定的,勞動者可以出示工資支付憑證、工資發放花名冊、社保繳費記錄、考勤記錄、工作服、工作證、同事證明等證據,先行通過勞動仲裁或者民事訴訟確認勞動關系,再進行工傷認定。若沒有申請勞動仲裁或者提起民事訴訟的,法院可以在審理工傷認定行政案件時對是否存在勞動關系一并審查,無需當事人另行申請勞動仲裁或者提起民事訴訟。
隨著用工方式多元化的發展,傳統的勞動關系設定無法滿足工傷認定的要求,我國在工傷認定方面的法律規范也在不斷更新。對于超過退休年齡的人員,如果還未辦理退休手續或者未享受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繼續在原單位工作期間受傷,應由用人單位承擔工傷保險責任。如果已經領取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待遇,且單位按項目參保等方式為其繳納工傷保險費的,應適用工傷保險條例。若勞動者與兩個以上單位存在勞動關系,根據誰受益、誰負責原則,由發生工傷事故時職工實際工作單位承擔工傷保險責任。職工被借調期間受工傷的,由原單位承擔工傷保險責任。在存在指派、派遣關系的情況下,因職工與指派、派遣單位的用人關系更為主要和獨立,故由指派、派遣單位承擔工傷保險責任。在違法轉包關系中,依有利于保護職工原則,由違法轉包的用工單位承擔工傷保險責任。若個人掛靠其他單位對外經營,其聘用的人員因工傷亡的,被掛靠單位承擔工傷保險責任。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情形下承擔工傷保險責任的單位與勞動者并不存在勞動關系。舉例來說,杜某受雇于馬某,馬某掛靠在甲公司名下從事貨運服務,杜某在從事貨運服務時發生交通事故受傷,杜某與甲公司并不存在勞動關系,但應由甲公司承擔工傷保險責任。甲公司在實際承擔工傷保險責任后,可以向馬某行使追償權。
提問3:職場人能享受哪些工傷保險待遇?
北京市豐臺區人民法院法官答:工傷保險是社會保險制度之一,目的是保障公民在工傷情況下依法從China和社會獲取物質幫助。工傷保險由用人單位繳納工傷保險費,職工無需繳納,如果單位未給職工繳納工傷保險,那么由單位承擔工傷保險待遇費用。如果職場人能夠被認定成工傷,則可以由工傷保險基金或者用人單位負擔相關費用。
職場人因工受傷,可享受治療所需的醫療費、康復費、住院期間伙食補助費,需要到社保繳納地以外就醫的,還可以享受交通食宿費。如果職場人想要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還可以申請一次性醫療補助金。若因工致殘了,職場人可以申領一次性傷殘補助金、傷殘幫助器具費以及傷殘津貼。當然,也不用擔心受傷期間喪失了收入近日,用人單位應當給職場人發放停工留薪期間的工資福利待遇。職工因工死亡的,近親屬可領取喪葬補助金、供養親屬撫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補助金。
因第三人侵權受到傷害,職場人既可以向侵權第三人要求民事侵權賠償,也可以向工傷保險基金要求享受工傷保險待遇。除工傷醫療費用之外,職場人可以同時享受工傷保險待遇和民事侵權賠償,也可以自行選擇救濟程序的順序。《蕞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三條規定,因用人單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權造成勞動者人身損害的,勞動者可請求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蕞高人民法院關于因第三人造成工傷的職工或其親屬在獲得民事賠償后是否還可以獲得工傷保險補償問題的答復》規定,因第三人造成工傷的職工或其近親屬,從第三人處獲得民事賠償后,可以向工傷保險機構申請工傷保險待遇補償。
同時,我國的法律法規不排斥用人單位參加人身意外傷害保險,鼓勵用人單位與個人購買人身意外傷害保險,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筑法》鼓勵建筑施工企業為從事危險作業的職工辦理意外傷害保險,支付保險費。職工發生工傷后,可以同時享受工傷保險待遇和商業保險待遇。
提問4:單位不配合申請工傷認定怎么辦?
北京市豐臺區人民法院法官答:首先,職場人可以自行申請。《工傷保險條例》第十七條規定,單位應當自事故傷害發生之日起30日內向統籌地區社會保險行政部門申請工傷認定。如果單位不申請的,工傷職工或者其近親屬、工會組織在事故傷害發生之日或者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之日起1年內,可以直接向用人單位所在地統籌地區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如果用人單位未在規定時限內提交工傷認定申請,在此期間發生的工傷待遇等有關費用由用人單位負擔。如果是因不屬于職工或者其近親屬自身的原因,比如不可抗力、人身自由受限、用人單位原因、社保部門登記制度不完善、對是否存在勞動關系發生爭議而申請仲裁、提起民事訴訟等未申請工傷認定,被耽誤的時間不計算在工傷認定申請時限內。
其次,不需要所在單位同意。有人可能會擔心自行申請單位不同意、不配合怎么辦,正是考慮到這種問題,《關于實施若干問題的意見》第五條明確規定,用人單位未按規定為職工提出工傷認定申請,受到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的職工或者其直系親屬、工會組織提出工傷認定申請,職工所在單位是否同意(簽字、蓋章),不是必經程序。
再次,自行申請工傷認定的程序并不復雜。職場人只需要填寫工傷認定申請表,攜帶勞動關系證明材料、醫療診斷證明等前往統籌地區社會保險行政部門。一般情況下,當地部門會在受理工傷認定申請之日起60日內作出工傷認定決定,并書面通知。如果需要對事故傷害進行調查核實,職場人應積極配合協助。如果對工傷認定申請不予受理的決定或者對工傷認定結論不服的,職場人也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
蕞后,如果職場人發生工傷后,經治療傷情相對穩定后仍存在殘疾、影響勞動能力的情形,還可以填寫勞動能力鑒定申請表,攜帶診斷證明和身份證明等向設區的市級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申請勞動能力鑒定。勞動者本人親自申請有所不便的,父母、配偶、子女等近親屬也可以代為提出。
【法官提醒】關于工傷認定的三項注意
1.防范風險。工傷保險基金不僅能夠彌補對勞動者的傷害,也能夠分散用人單位的經營風險,因此用人單位要落實勞動法要求,為勞動者及時繳納社會保險并公示本單位參加社會保險情況,不挪用社保資金,并遵守安全生產、職業病防治規定,執行安全生產衛生規程和標準,預防工傷事故發生,避免和減少職業病危害,發生工傷事故及時送醫。勞動者也要多關注自己的社保繳納情況,可以向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咨詢有關問題,查詢繳費記錄和個人權益記錄,同時監督好本單位的社保繳費情況。尤其是在高危環境從業的勞動者,要注意保存好勞動關系的相關證據,發生意外及時申請工傷認定。
2.及時申請。勞動者和用人單位都要關注申請工傷認定的期限,用人單位要在事故傷害發生之日起30日內申請工傷認定。用人單位不申請認定的,勞動者或者其親屬應在1年內申請工傷認定,該期間扣除申請勞動仲裁、行政復議和訴訟的時間。如果不是因為勞動者自身的原因,耽誤了申請工傷認定的期限,那么這段時間也是可以扣除的。
3.勇于維權。工傷保險法律法規屬于社會法,本身承載著傾斜保護職工的理念。對于違反社保法律法規的行為,勞動者有權舉報、投訴。個人與用人單位發生社保爭議,可以依法申請調解、勞動仲裁和訴訟。如果勞動者認為用人單位侵害其權益,也可以要求社保機構進行處理。考慮到勞動者往往不掌握勞動關系存在和工傷認定的相關證據,因此法律也明確規定了如果勞動者或者其家屬主張工傷,用人單位主張不認定工傷,由用人單位承擔舉證責任。職場人也不必擔心與用人單位發生糾紛,自己的醫療費沒有著落。在認定為工傷后,又進行復議和訴訟的,不停止向員工支付醫療費。
圖片:視覺華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