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晚,繼《端午奇妙游》、《七夕奇妙游》的唐宮小姐姐、水下“洛神”、龍門“金剛”后,河南衛視《中秋奇妙游》如約“出圈”。從武術舞蹈《少林功夫》中少林寺壁畫世界里的舞者與武僧對式的精彩畫面、《戲韻》華夏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靴子張”“盔頭李”“繡娘”的匠人神韻,到《豫見》中傳統豫劇與賽博朋克風格相結合的新嘗試,既有傳統文化的“魂”,也有現代元素的“潮”,給觀眾呈現一場非遺文化的視覺盛宴,正如網友評價“傳統文化拿捏十足”。
沒有文化的根,就沒有民族的未來。在傳統節日中傳承民族共同文化記憶,不會因時間而改變。非遺是中華民族智慧與傳統技藝的結晶,擁有沿襲上千年的民族記憶,呈現的是精湛的技藝,承載的是文化的血脈和質樸的深情,是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根”與“魂”。非遺的保護和傳承絕非一人一地一時之事,推動非遺活躍在大眾視野,既要有確保非遺不“遺”的“硬舉措”,也要有把握時代脈動、契合大眾需求的“潮特點”,在尊重、揚棄、創新的活態發展中,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
讓非遺“活”下去,保護永遠是第壹位的。保護不是束之高閣、一層不變,沾滿歷史的塵埃,卻沒有鮮活的時代氣息。而是需要積極面對當下的現實需求,回應新時代的困惑,讓非遺擁有邁向未來的能力,實現保護與創造性轉化并行。面對古人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如何讓它們有尊嚴地活下去?日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下稱《意見》)處處體現保護的“變”與“不變”。《意見》提出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水平等多方面內容。既兼顧了系統觀念指引下落實好保護的“規定動作”,也確保文化主體在非遺保護中獲益,激發非遺傳承的內在動力,走出文化遺產保護的困境,實現文化遺產的有序保護和永續傳承。
關注與傳播,讓非遺融入日常、深入人心。非遺是一種特殊記錄,非遺保護實際上保護的是人民的情感。如果非遺沒有重新回到日常的使用性功能,沒有人民的尊重、欣賞和參與,其生命力就會逐漸衰退。無論是《中秋奇妙游》這樣兼具視覺與內涵的非遺主題節目,還是身著漢服唐裝、網購非遺糕點的“國潮”新時尚,都是在不斷加深的認知和體驗中,找尋非遺技藝的生存之道。
每個人都能在非遺傳承保護中發揮重要作用。從來沒有喪失魅力和價值的非遺,只有不夠與時俱進的傳承人和表現方式。隨著短視頻時代、直播時代的到來,非遺傳承在當下多了更多可能性,大大降低了傳播的門檻和成本,擴大了傳承和傳播的范圍和影響力。在短視頻平臺上,非遺油紙傘大師“聞叔”、銀飾鍛造非遺傳承人“貴州麻料春富銀匠”、糖畫制作人魏生國等非遺傳承人都有不少“粉絲”,讓非遺成為大眾傳播平臺上的“爆款”和“潮品”,讓更多的人,能看見非遺、愛上非遺、傳承非遺。
泱泱中華,歷史悠久,守好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就要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這些寶貴財富。在傳統節日中回味“老味道”傳承“活文化”,讓非遺文化在活態發展中“活”下去“潮”起來,是非遺實現價值的現實途徑,也是傳統文化的生存之道。(藍煒)
近日:華夏青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