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雜篇·天下》中有一句話:“惠施多方,其書五車,其道舛駁,其言也不中。”這句話的意思說惠施這個人的學問很廣博,他的文章有五輛馬車之多,但是他的道術雜亂無章,言辭有很多不恰當的地方。這就是“學富五車”的出處。后來學富五車,用來形容讀書廣博有學問的人。不過這里邊有一個有趣的問題,文中說惠施的文章有五輛馬車那么多,這五輛馬車拉的文章究竟是多少呢?
一、古代的書寫材料
我們知道古代的書寫材料有兩大類。在蔡倫蔡倫改造紙之前,主要的書寫材料是竹與木。在蔡倫改造紙之后。書寫材料在很長一段時間是簡、紙共用,而且前期仍然是以竹木材料為主,廉價的紙慢慢的推廣后,大約在唐宋時期,紙才完全普及,一直到現在,我們的主要書寫材料還是紙張。我們前面說到莊子所說的惠施的事情,當然是在秦漢以前。那時的主要書寫材料不外乎竹和木。當然有些朋友會說,出土材料中還有帛書。不過帛書是一種特殊的書寫材料。在日常生活中不可能使用這么昂貴的東西。我們在墓中所看到的帛書,那是下葬的特殊需要。至于后來所謂的絹帛書寫材料,那也是物質發展到一定程度后特殊的創作形式。所以討論本文的問題,我們要說的材料主要是竹和木。
二、古代書寫材料的體積問題
簡牘學研究已經有幾十年的時間。尤其是近幾十年來。新出土的簡牘不僅數量龐大,而且種類豐富。這回我們探討研究古代是提供了非常豐富的材料。不過簡牘學研究中一直沒有對簡牘的體積和重量充分重視。直到后來中央研究院邢義田先生通過史語所所藏居延漢簡的材質、體積、重量等數據做了全面的統計之后才對古代漢代簡牘有了準確的認識。
根據邢義田先生的統計,史語所居延漢簡竹簡重量在1.59到5.03公克,平均重量是2.616公克;而木簡的平均重量在4.035公克。這些數據概念,和形成一本書的卷冊,很難形成對應關系。邢義田先生曾經用《史記》來做進一步的解釋說明。《史記》一共有130篇目,526500字。按照單行書寫在竹簡上,每枚竹簡長度大概是22到23厘米。漢簡每行的字數并不是很確定,每行平均是三四十字左右。以每行平均38字計算,假設以這種形式書寫《史記》,則需要13855枚竹簡,體積有284310立方厘米。這還只是沒有注釋的《史記》體積。這個體積相當于現在中華書局出的有標注的《史記》體積的225倍。中華書局標點本史記,一共32開十本。這十本書225倍體積的竹簡,如果放到書架上,大概需要一個10米乘以3米的一個巨大書架。也就是在漢代一部《史記》就需要一個10米乘以3米的巨大書架。如果用漢代的牛馬車拉的話,恐怕一部《史記》就差不多要拉上五車。
第三、關于簡冊的存放與取用問題
從上面的統計信息,我們可以明確知道,古代所謂的學富五車,其實并沒有讀很多書。而且學富五車,原本也不是褒義詞。用來形容知識淵博的人是后來演變的結果。知道了學富五車的演變,這里引申出一個問題,既然古代簡冊體積較大,就算家里只有一部《史記》這樣的書,怎么存放呢?
我們發現漢代的竹木簡,雖然出土于各個地方,內容也各自有很大差異,但是形制規格可分出幾個類。其實和我們今天各種開本的圖書相似,這些竹木簡形成的卷冊很多是外面有包囊的,包囊口有吊簽牌,簽牌上有書名。找書時只需要看簽牌就可以了。后來,卷冊被紙本書取代,但是各種書還是平放,或者在側面寫一個書名題簽插在書根處。這些其實都是為了方便使用者查找。
本文參考文獻:邢義田《地不愛寶》,中華書局,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