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直播帶貨的熱度持續增長,短視頻平臺成為電商賽道的“后起之秀”。然而,在亮眼的營銷額背后,直播帶貨售假、刷單欺詐等亂象層出不窮。蕞近有媒體報道,某千萬粉主播帶貨“假面膜”,引發公眾關注。
直播售假并不是什么新鮮事:知名主播薇婭直播間出售山寨Supreme聯名品,快手“驢嫂”夫婦賣山寨手機,再往前還有辛巴賣假燕窩、羅永浩賣假羊毛衫......直播售假的亂象為何層出不迭?消費者維權難是一個重要原因。它不僅損害了消費者的權益,而且助長了商家售假:維權困難降低了售假的犯錯成本,使得部分無良商家認為售假有利可圖。
消費者維權難在何處?
其一是鑒偽難。新聞中的假面膜僅與正品有細微差別,甚至還有偽造的防偽標識。當今假貨仿真性極高,市場魚目混雜,普通消費者很難分辨真偽,甚至買到假貨也渾然不覺。
其二是送檢難。根據相關法律條例,諸如化妝品消費維權案例需要消費者“自行舉證”,即由消費者個人將問題化妝品送檢。而檢驗證明只能來自專柜驗貨或具備China資質的鑒定機構。現實情況是,線下專柜往往不提供驗貨服務,檢測機構則表示“無法對化妝品做真偽鑒定,只能檢測其是否符合China標準、分析成分”,并拒絕接受個人送檢。送檢門檻極高,將眾多維權消費者擋在門外。
其三是索賠難。直播帶貨牽涉到品牌方、平臺與主播的多方責任劃分,消費者維權過程中很容易遇上各方推諉責任。此外,目前直播帶貨的售后流程存在疏漏,相關法律法規也有待完備,這些都讓消費者維權難上加難。例如買到假化妝品的消費者小路努力維權,也只爭取到“貨款退回”,至于主播承諾的“假一賠十”以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的“假一賠三”并未得到真正落實。
打擊直播售假,首先要掃除消費者維權路上的障礙。政府及有關機構應當建立公開透明的送檢渠道,讓問題商品原形畢露;相關法律法規需要進一步完善,讓直播間消費者維權有法可循;平臺要承擔起相應責任,檢查入駐品牌的合法資質,規范直播間售后流程。
確保消費者輕松維權只是第壹步,營造健康的電商環境需要進一步的努力。監管部門需要重拳出擊,主播電商應當誠信經營,直播平臺也應利用技術加強管理。多方合作,同心協力,確保商家“不敢假”“不能假”“不愿假”,讓電商真正成為物美價廉、方便快捷的代名詞,造福民眾美好生活。
文/姚嘉怡 (上海外國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