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城市溫度的感知具體而細微。衣食住行、急難愁盼,蘊藏著人民群眾蕞直接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從“感動華夏”“華夏文明家庭”到社區慈善、智慧養老,再到“愛心涌流,共建共享”局面的形成,以民生為本的“溫暖”二字早已深深鐫刻進二七人的日常。
2016年以來,二七區堅持把“改革成果全民共享”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創新開展“溫暖二七”建設,以提高城市貧弱人口獲得感和自我發展能力為抓手,形成“一個目標、三年計劃、四大平臺、八大行動”整體發展布局。持續推進民生普惠、精準幫扶、社區治理、慈善助力、文化宣傳五項溫暖工程,積累形成了“養老服務新業態、慈善發展新理念、社會治理新模式”的豐富經驗,轄區人民群眾幸福底色愈發清晰明朗。
“民生普惠”暖人心
“一老一小”更幸福
古語有云: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
剛投用不久的大學路街道嵩山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寬敞明亮、功能齊全。一樓的幸福大食堂為社區老人提供堂食就餐、上門送餐和周圍配餐等服務;二樓和三樓是社區老年日間照料中心和多個活動室,滿足老人日托和日間休息的基礎需求。
今年85歲的毛旭輝目前在這里的頤養安居中心接受長期托養服務,每天在工作人員陪同下散步、聊天、寫毛筆字。他說:“孩子們忙,社區大食堂每天換著樣兒做好吃的,照護人員對我好得很。我天天出門宣傳:社區辦了養老院,做了大好事!”
圍繞“一老一小”的迫切需求,二七區重點實施社區綜合養老、美好教育、慈善助學、“護童行動”等多個民生普惠項目,織密兜牢基本民生保障網。全面推進“頤養安居中心—普惠照料中心—托老驛站”梯次型社區養老服務中心建設,全區已建成社區養老服務設施99個,養老床位近2000張,日間照料床位500余張,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覆蓋率80%,辦理助餐卡4800余張,全年累計助餐達24.7萬人次,有效緩解了70歲以上高齡老人就餐難的問題,讓老人們盡享蕞美“夕陽紅”。
堅持美好生活從美好教育開始,2017年以來,投用中小學32所,增加優質學位4.76萬個,中小學午餐供餐全覆蓋、課后延時等“官方帶娃”服務解決了不少家長的難題。“我們是雙職工家庭,倆孩子在校就餐、課后學習,解決了我們的后顧之憂,簡直不要太暖心!”政通路小學家長楊女士贊嘆。
每年投入600萬元美好教育發展基金和400萬元慈善助學基金用于保障有特殊情況學生的正常學習生活,二七為全區1000多名困難學生發放助學金1500余萬元,開展“護童行動”活動,累計完成轄區內230多名困境兒童的一對一結對幫扶。
“精準幫扶”有智慧
幫扶救助更高效
“我們建立了‘溫暖二七’救助大數據系統,整合困難群體的救助信息,困難戶通過手機端就可以申請賬戶。”二七區溫暖辦項目組組長陳龍指著大屏幕上的系統平臺介紹。
系統平臺整合了民政、殘聯、工會、婦聯、人社等部門信息,全面掌握全區175個社區(村)低保、優撫、老人、殘疾、困難婦女、困難職工等11類16000余名困難群體的救助信息,系統對救助對象進行身份信息自動識別和救助監管,省去了許多煩瑣的環節。
“以前是人找政策,現在是政策找人。簡單地說,大數據智慧平臺不僅可以通過匯總的數據層層篩選出救助對象進行點對點精準救助,還能簡明可視地幫助捐助人追蹤到自己捐助的每筆錢和物的去向以及用途,實現慈善募捐和慈善救助一體化,確保每筆善款善物真正落到實地,讓捐助人放心,收捐人安心。現在,轄區11類困難群體精準救助率已達80%以上。”陳龍介紹。
沅江路有一間慈善驛站運營中心。在這里,不僅所有商品讓利20%用于慈善救助,顧客的每一筆消費中還會有2%消費款直接進入二七區的慈善基金,用于11類困難群體的救助幫扶,以此全面推廣“消費即慈善”“人人可慈善”的理念,慈善驛站自運行以來,在全區累計幫扶救助困難群眾1.6萬余人。
二七區還通過向貧困地區引入產業扶貧、結對幫扶、慈善助學等模式推廣“造血式”慈善發展理念,在對河南盧氏縣、新疆哈密地區等地進行幫扶過程中,援建資金近300萬元,項目受益人數達5萬余人,華夏慈善聯合會對二七區在華夏慈善助力扶貧攻堅事業中做出的突出貢獻予以通報表揚。
“慈善助力”溫暖工程
救援保障更給力
二七區嘗試“互聯網+社區慈善”的“幸福家園”村社互助模式,成為中華慈善總會華夏“幸福家園”村社互助工程首批試點城區之一。
櫻桃溝管委會上李河社區的63歲困難老人樊靈芳,丈夫早年去世,與25歲智力殘疾的兒子共同生活,沒有經濟近日的他們,房屋年久失修,無法居住。櫻桃溝管委會將其納入“99公益日”——“給老人一個家”的“溫暖二七”慈善捐款項目里,成功募集善款25萬元,為包括樊靈芳在內的5戶困難老人修繕重建房屋。
除了修繕重建房屋,為低保和特困戶等困難家庭提供的“賦志擴能”項目和心理疏導項目,愛心藝術家免費為孩子教授書法、繪畫,三家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等多個溫暖項目齊頭并進,遍地開花,讓群眾盡享改革發展紅利。
在災情、疫情的大戰大考面前,二七區又發揮慈善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成為硬核戰“疫”的重要力量。
災后重建、疫情防控的“雙線戰”,“溫暖二七”建設專責領導小組辦公室通過鏈接整合資源、網絡平臺募捐動員等方式,共為全區籌措款項1.05億元、物資近1.2 億元。
在今年的“99公益日”活動中,二七區通過騰訊公益平臺上線“溫暖二七”慈善項目,開展網絡募捐活動,籌集善款1413萬余元,三天動員全區近20萬名愛心人士參與活動,連續兩年在鄭州地區排名前列。
“社區治理”溫暖工程
社區服務更貼心
二七區成立了區級社會組織雙服務發展中心,培育發展社會組織330余家,連續四年累計投入資金1200余萬元購買可以社工服務,涵蓋婦女維權關愛、困境青少年關愛、婚姻家庭調解等9大類共30多種服務,將群眾切實需要的服務送到他們身邊。
組建紅色物業聯盟,推動無主管樓院引入可以化物業服務,累計投入1.1億元,撬動社會資金1.4億元,對全區175個社區陣地進行親民化改造提升,創建達標76個省級規范化社區。
社區社會組織的蓬勃發展廣泛激發了轄區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熱情,淮河路街道隴中南巷老黨員樓院環境治理服務隊、詩歌朗誦社、“巧廚娘”送餐服務隊等一批備案完善且成熟運轉的社區社會組織相繼組建,通過參與“聯心公益節”等形式,圍繞街區中心工作開展服務,關愛孤寡老人及殘障人士的“一個人的劇場”等溫暖品牌項目逐步形成,叫響了“身邊的公益”社區微公益服務品牌。
疫情發生后,“溫暖二七”建設專責領導小組辦公室又按照“一核多元”組織體系要求,組織30多家社會組織、100多名黨員志愿者參與街道社區疫情防控工作,為百余戶居家隔離困難家庭配送發放防疫物品“溫暖大禮包”,受到了居民群眾的廣泛贊譽。
“文化宣傳”溫暖工程
“共享發展”平臺更廣泛
近幾年來,二七區在“二七精神”的激勵和鼓舞下,以“文化二七聚人心,溫暖二七暖民心”為目標,堅持以德治區,弘揚春風化雨的溫暖力量,獲評“華夏愛心城區”榮譽稱號。
成立18個新時代文明實踐所、152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和學雷鋒志愿服務站,組織實施線上、線下各類志愿服務培訓606場次,開展各類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活動6000余場。
在組織開展慶祝華夏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社區文化藝術節系列溫暖活動中,營造社區與群眾一家親的美好氛圍,動員廣大群眾以更加積極的狀態投身“溫暖二七”建設。
二七區還利用“溫暖二七”微信公眾平臺等媒體渠道,積極宣傳扶貧濟困、互幫互助的良好風尚,“慈善之星”和先進事跡不斷涌現,一大批“溫暖人物”先后榮獲“感動華夏”“華夏文明家庭”“華夏蕞美家庭”等榮譽稱號,善言、善行、善心蔚然成風。
成績璀璨,榮譽滿懷。二七被譽為“溫暖之城”“華夏道德高地”,先后獲得華夏慈善年度推動者、2018年度華夏公益項目、改革開放40周年華夏慈善事業政策推動者等多項“國字號”榮譽,先后四次在華夏進行經驗交流。今年9月5日,又將第十一屆“中華慈善獎”攬入囊中。
“共同富裕的路上,一個都不能少,這是‘溫暖二七’始終堅持的目標。”二七區溫暖辦主任高巖表示,接下來,將在“二七精神”的指引下,以“中華慈善獎”為動力源泉,繼續織牢群眾的兜底保障網,解群眾之所急,做群眾之所盼,為困難群眾送去穩穩的幸福,為促進共同富裕、構建三次分配做出更大貢獻。
沒有一種力量,比群眾更強大;沒有一種成績,比溫暖民心更動人。回眸過去,“溫暖二七”的建設都化作一個個笑顏綻放的故事,也化作一首首美好生活的贊歌。展望未來,二七區將用更堅定的情懷擔當,傾心書寫“溫暖二七”的大美本色!
劉偉平 李青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