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4日,由阿里研究院主辦的第五屆新經濟智庫大會在北京舉辦。本屆大會以“看清未來:大美好時代”為主題。
在大會上,數字時代的三大思想家之一喬治 吉爾德、國際著名演化經濟學家卡蘿塔 佩蕾絲、國務院法制辦原副主任張穹、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院長薛瀾、清華大學華商研究中心副主任劉鷹,以及來自國內外智庫和國際咨詢機構的專家,與阿里巴巴研究院負責人等,圍繞數字經濟的價值測度、創新與競爭等主題,展開了熱烈討論。
創新和競爭讓數字平臺創造巨大價值
高頻創新和動態競爭為數字經濟注入了巨大活力,并帶來了日益顯著的經濟社會價值。卡蘿塔 佩蕾絲看到了新技術的巨大潛力:“新技術助力新的變革。讓一種更好、更健康、更令人興奮的生活方式成為可能,讓更先進、更安全、更具競爭力和可持續的經濟也成為可能。”
喬治 吉爾德以阿里巴巴為例分析指出:“阿里巴巴不是一個中心型和統治型的公司,而是一個平臺,它的目的就是賦能和幫助,它幫助新型的創業型公司,也扶持新的企業家。”
普華永道中國合伙人蕭健臣,提出了數字經濟平臺全面影響力衡量和管理框架,從經濟影響、稅務影響、社會影響、環境影響等角度去衡量數字經濟平臺的價值和影響。中國國際發展知識中心副主任蔣希蘅也提出,數字平臺使可持續發展的過程可參與,讓結果更普惠。普惠基礎設施、普惠商業模式和個人創業創造,是數字平臺可持續發展新方案的關鍵要素。
“小美”與“大好”相互促進
數字經濟的高頻創新與動態競爭,以及由此帶來的巨大價值創造,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小而美的企業+大而好的平臺”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良性協同。“大好小美就是整個國民經濟的繁榮和昌盛”,張穹認為,“關鍵在于從社會氛圍和政府管理上都要支持高科技企業。支持阿里巴巴這樣的高科技企業,才能推動更多的小企業成長,才能實現大好和小美。”劉鷹也認為:“平臺企業可以在釋放草根創新力的過程中獲得成長。我發現亞馬遜正在復制這個模式。根據亞馬遜最近的報告,58%亞馬遜的銷售額是由非自營、亞馬遜平臺上的商家帶來的。”
如何評估或測量數字時代的小美與大好?高紅冰認為,應該引入創新力、消費者福利、平臺治理創新、可持續發展、創造創新等指標。衡量市場的可競爭程度,要看到是否存在足夠的創新。
他以阿里巴巴生態系統為例進行了分析:阿里巴巴是一家電商公司,更是一家科技公司,它的模式則是平臺模式。阿里巴巴是用平臺體系去解決供需之間的矛盾,推動經濟效率的提升和成本的下降。從創業開始,普惠價值就根植于阿里巴巴的使命和商業模式之中,阿里巴巴并不追求成為一家強大的公司,而是追求成為一家好的公司,對別人有幫助的公司,這就是阿里巴巴的理念使然。
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阿里研究院院長高紅冰數字經濟平臺發展呼喚監管創新
專家們認為,每次技術革命,總有一批創新型小企業快速成長,也會有一批傳統企業逐漸消亡,數字經濟領域尤其如此——“或者創新,或者消亡”已經是數字經濟領域的普遍狀況。
面對數字經濟發展帶來的治理議題,張穹指出,數字經濟時代的監管治理有五個重要觀點,第一是競爭中立,“大好小美”一定要發生在競爭的環境當中。第二是包容審慎,要有容錯機制,看不清的要觀察一段時間,不能一刀切,不能一棍子打死。第三是全球意識。第四是要看有沒有劃時代的先進技術。第五是法律要有彈性,要有包容性,面向未來。薛瀾也認為,政策制定過程中,政府和企業要相互學習、適應,與時俱進。
巨變時代,具有前沿性的思想洞見更顯價值。正如喬治 吉爾德在會上說的,“信息時代,思想創新有多快,經濟發展就有多快”。自2016年首屆大會舉辦以來,新經濟智庫大會聚焦新技術、新經濟、新治理、新智庫、新擔當、大未來等關鍵議題,已成為數字經濟和治理領域一流的思想高地,引領了關于數字經濟和治理的前沿思考與重大洞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