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創業最前線
作者 |?許蕓
責編 | 蛋總
線上購物的興起,給消費者帶來極大便利,但對于線下零售業態的沖擊,卻不亞于滅頂之災。
“據我了解,包括百貨、大賣場的主業,整體業績一直呈現下滑的態勢。”新零售專家鮑躍忠告訴「創業最前線」,目前傳統零售業態中,百貨店和大賣場面對的經營壓力都比較大。
近期,業內相繼發生寶能系狙擊南寧百貨、永輝超市要約收購中百集團、王府井被國資股東增持等事件,迅速將百貨公司推到了資本市場聚光燈下。
在行業普遍承壓之下,百貨公司究竟還有什么魔力,引各路資本競折腰?
1、資本垂涎
2019年12月,接連3起資本增持上市百貨公司股權事件,讓百貨概念在資本市場狠狠火了一把。
2019年12月17日晚,王府井宣布,股東成都工投資產經營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成都工投”)在12月9日-17日增持公司股票1917.05萬股,持股占比增加至5%。
企查查信息顯示,成都工投的實際控制人為成都市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
按王府井2019年第三季度報公布的前十名股東持股來看,如其它股東持股數不變,成都工投將成為王府井第六大股東。
同是增持百貨公司,命運卻截然不同。在王府井宣布國資增持的前一天,永輝超市結束了對中百集團長達9個月的要約收購工作,鎩羽而歸。
與國資的相對溫和不同,民營資本對百貨公司的增持可謂來勢洶洶,直指百貨公司控制權。
2019年3月28日,永輝超市告知中百集團,擬通過要約收購的方式,將持股由29.86%提高至最多不超過40%。
中百集團2018年年報顯示,其實際控制人為武漢國資委控制下的武漢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武漢國資”),后者通過武漢華漢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武漢商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合計持有中百集團34%股權。
這也意味著,如永輝超市對中百集團的持股成功增加至40%,或將導致中百集團的控制權變更。
經過近9個月的拉鋸,歷經反壟斷審查、外商投資安全審查的波折,永輝超市的增持計劃還是以失敗告終。
在國家發改委的要求下,永輝超市與武漢國資磋商一致,簽訂《合作備忘錄》。永輝超市放棄對中百集團的要約收購,并承諾12個月內,不再次對中百集團進行收購。
與永輝超市和武漢國資呈現出的友好協商氛圍不同,寶能系與南寧國資對南寧百貨控制權的爭奪戰硝煙味濃厚許多,雙方劍拔弩張,激烈交鋒。
爭奪戰始于一次股權司法拍賣。
2019年12月4日晚,南寧百貨宣布深圳市北部灣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持有的公司2291.23萬股(占總股本4.21%)被司法拍賣,競價成功者為公司的第二大股東南寧市富天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南寧富天”)。
南寧富天是姚振華的寶能系控制下企業,在南寧百貨潛伏多年。2015年9月,在寶能系舉牌萬科兩個月后,寶能旗下前海人壽首次舉牌南寧百貨拿下5.01%股權,經過多次增持后持股占比達到14.65%,并于2019年4月轉讓給南寧富天。
競拍成功后,南寧富天對南寧百貨的持股將增加至18.85%,超過南寧百貨的第一大股東南寧沛寧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南寧沛寧”,持股18.26%)。
國資迅速反擊。為了維持控股股東地位,南寧沛寧與同為南寧市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控制下的、南寧百貨第五大股東南寧農工商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持股2.94%)簽署一致行動人協議,暫時將“野蠻人”寶能系攔在了“門外”。
但南寧百貨控制權爭奪戰能否就此結束仍然存在不確定性。
在12月4日晚發布的公告中,南寧富天回復南寧百貨稱:截至回復函件出具之日,沒有謀求公司控股權的計劃。但后續寶能系會不會再對南寧百貨進行增持,狙擊控制權,南寧百貨董事會秘書辦公室工作人員回應表示,“不清楚。”
2、百貨之困
被資本爭奪、看似搶手的百貨公司,活得遠沒有表面那么光鮮亮麗。
從王府井、中百集團、南寧百貨2019年第三季度業績來看,被國資增持的王府井規模最大,業績最佳,但增長乏力:營收194.01億元,同比增長1.06%;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8.47億元,同比下滑14.33%。
被永輝超市看中的中百集團營收117.38億元,同比微增1.98%;但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下滑91.99%,為3748.6萬元。被寶能系狙擊的南寧百貨營收只有13.51億元,同比減少13.26%;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增長115.98%,但金額只有600.66萬元。
行業數據同樣不樂觀。
據中國百貨商業協會《2018-2019年中國百貨零售業發展報告》,其對90家會員單位的銷售統計數據進行了采集匯總,2018年百貨店銷售總額增長4.2%,利潤總額增長6.4%,主營業務利潤增長5.7%,年末資產總額同比增長7.5%。2018年樣本企業經營面積略有增加,為2.1%,從業人員減少了3.1%。
另據贏商網統計,49家百貨上市企業中,2018年營收、凈利潤實現增長的數量分別是26家、24家,均低于2017年。2019年上半年營收總額2135.81億元,同比下降2.4%。
需要正視的是,百貨業的真實情況或許比數據呈現出來的結果要更差。
新零售專家鮑躍忠分析道,“現在這些百貨企業,有的上市比較早,有的在當地發展歷史比較長,并且有一定的規模,且大多數可能都做了多元化的發展。所以有些時候,我們看(百貨)企業的業績、銷售是增長的,甚至利潤也有增長,但細看它的主業,整體的經營情況是不太理想的。”
近年來,已有多家開業十多年的老百貨店走向“死亡”,關停收場,如開業16年的蘇州大洋百貨、開業15年的重慶王府井百貨解放碑店、經營13年的沈陽新世界百貨中華路店等。
在中國百貨商業協會副秘書長高明德看來,此前大眾的購買渠道相對比較簡單,就在百貨里買買服裝、珠寶、鞋帽等。
在電商沖擊下,這些東西的購買渠道已經很多,商品同質化的百貨店就很難再生存下去。
“百貨本身就是一個同質化極其高的業態。發展到現在,它的社交功能、生活功能、生活服務功能都沒有了,都被購物中心取代了。單純賣貨,貨品又沒有核心競爭力。”
高明德認為,百貨目前是一個兩極分化的狀態,有差的公司,也有類似SKP、新世界、銀泰等一些不錯的百貨公司。
“我們的社會已經發展到消費分級的階段了,有比較高端層面的消費需求,也有相對比較低的消費需求。一部分有消費能力的人,是希望能買到好東西的,只要提供的是好東西。還是有購買力的。”
3、巨頭狙擊圖什么?
多年以來,不乏唱衰百貨業的聲音,尤其是在線上消費的巨大沖擊下,“倒閉潮”、“老舊”這類關鍵詞更是如影隨形,但并未影響各路資本入局百貨公司。
2017年,電商在增速放緩后,紛紛布局線下零售。這一年,阿里斥巨資私有化銀泰商業,又入股當時擁有4座購物中心的東方股份。
近兩年,百貨業收并購事件頻現,如銀泰百貨全資收購西安開元、廣百和友誼合并、首旅集團整合王府井、蘇寧易購收購萬達百貨等。并購的原因不一而論,既有強強聯合,也有弱肉強食。
寶能系從2014年開始,就通過投資上市公司布局商品零售業,先后進入合肥百貨、天虹百貨、大商股份、廣百股份等公司前十大股東行列。
如果說阿里、蘇寧、銀泰這樣的企業并購百貨公司,是為了發展新零售或對自己的主業進行補足、擴張,寶能系這樣的險資頻繁布局百貨的投資邏輯是什么?
鮑躍忠認為,資本并購百貨的出發點可能各自有很大的差異,有些可能是從多元化的角度、從資產運營的角度,還有些百貨店可能占據了一些傳統商圈比較好的位置,地產價值被看好。
“并購發生比較多的其實不光是百貨,大賣場也有,這兩個業態都是比較困難的一個情況。大賣場可能更困難,百貨是困難的時間比大賣場要長,2014-2016年這幾年最差,后面相對來說有些好轉。
可能大家覺得這個時間點是一個比較好(適合買入)的時間點,愿意去考慮并購。”高明德對「創業最前線」分析道。
不僅在于低估值,有“廣州浪奇獲20多億元拆遷款一夜暴富”的案例,市場有部分聲音認為,百貨業往往擁有稀缺商業地塊,在城區改造時,或有的拆遷款也使其極具投資價值。
中百集團2018年就曾獲得倉儲門店拆遷補償凈收益4.29億元。此前,也有媒體猜測被寶能系狙擊的南寧百貨將獲得巨額征拆補償,雖然公司否認了這一消息,稱公司北樓不在征收范圍內,南樓房屋已列入南寧市歷史建筑名錄,已從原有的拆遷范圍內劃出,只能按照“修舊如舊”的方式重新修繕。但仍有網友認為,“比拆遷更牛,隱形價值更高。”
高明德告訴「創業最前線」,“大多數的百貨公司,地理位置都是比較不錯的。這些老牌的百貨店,都是很早之前就已經在一些核心地段(經營),所以它的地段優勢還是不錯的。百貨公司跟超市還不太一樣,它都是‘二房東’的一個模式,資產關系比較簡單,不像超市可能欠一大堆供應商的錢。”
4、國資的抉擇
收并購交易是一種雙向行為,摻雜著購買方的考量和出售方的意愿。
目前國內百貨公司多為國有控股,資本并購百貨,實際更多的是國資與外資、民營資本之間話語權的博弈。
可以說,國資股東愿不愿意退讓,決定了百貨收購案的成敗。
目前來看,身為外資的永輝超市在這一輪與國資的較量中顯然已經輸了,寶能系在國資的反擊下也暫時是“認慫”的狀態。
但從頻發的百貨業并購案可以看出,國資并非全然不能退讓。
以漢商集團的股權爭奪戰為例。2018年底,湖北首富閻志對漢商集團股東發出部分收購要約,主動挑起了與漢商集團第一大股東武漢市漢陽區國有資產監督管理辦公室(以下簡稱“漢陽國資”)的“控制權爭奪挑戰賽”。這也是閻志及其一致行動人卓爾控股有限公司第七次出手。
當時,有分析認為漢陽國資大概率不會出讓漢商集團的控制權。但令人大跌眼鏡的是,漢陽國資最終并未應戰,閻志如愿以償。
而今,也有物美、步步高參與重慶百貨混改的交易正在進行中,且走向樂觀。
高明德對「創業最前線」分析道,“從國資角度來講,可能以前會有一個保護國有資本的考量,但現在混改已經發展到了一個時間點:(百貨)想要改變,也想依靠外界的力量來改變,不管是技術上的還是經驗上的。大家有這個意愿,但單靠自己的經營能力,可能不足以有一個很好的轉變,那何不引入一些市場上發展還不錯的(股東),至少會比現在要強。”
同樣是民營資本,寶能系增持南寧百貨為何招致國資大股東的迅速反擊?
“寶能系本身不是一個做商業的,不管是從社會還是公眾角度,大家對他的認知可能偏負面,認為不是來干正事的,可能只是想短期(把股價)炒高了(獲利)。比如它入股萬科后,現在也是在慢慢減持。”高明德表示。
5、百貨急切謀變
百貨業并購案增多,國資退讓的背后,折射的是百貨業的整體謀變,對轉型升級的急切。
在鮑躍忠看來,“當前的零售業格局已經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百貨店原來就是一個城市的商業中心,但現在不管是一二線還是三四線城市,都呈現一種格局,就是城市商業中心已經成為購物中心,百貨店已經沒有原來在整個商業業態當中的位置了。再就是,這幾年線上渠道的發展,百貨店的很多主力商品美妝、服裝等,線上渠道已經占據了非常大的份額,對百貨店的發展也造成比較大的影響。”
他認為,現在整個消費需求已經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原來百貨店的一些經營理念、商業定位等都面臨新的調整,整個業態需要進行徹底的變革。
轉型需求下,如歲寶百貨這樣的公司,選擇與盒馬鮮生合作,2019年11月底,雙方合作改造的第一家購物中心“盒馬里·歲寶”正式開業。媒體報道顯示,這是全球首個實現了“線上線下統一管理”的數字化購物中心。
高明德同樣認為,百貨業需要改變。“已經沒有辦法不改了,再不改就完蛋了。”
對于資本頻繁進入百貨,高明德認為是一件好事,“不是每一個百貨都有資金或者膽識來做(改造)這件事。”
高明德對「創業最前線」分析道,“現在面臨的問題就是,同質化嚴重的這種百貨店沒有商品也沒有優勢,又沒有向購物中心改造的條件,只能是靠數字化的一些手段或者跟會員相關的運營來調整商品結構等。但它已經是這個狀態了,沒辦法再去投入多少資金來做這件事。如果有資本,比如阿里這樣的,本身還有技術,私有化銀泰注入大量資本、技術,銀泰現在的銷售額從百貨業態來講,還是不錯的。”
“單純靠(百貨公司)自己,可能它真的不知道未來該往哪里改造,也不敢,萬一改出問題了。特別是現在大型的百貨,好多都是國企,寧愿保證不出錯,也最好不要動。”
在這一場場資本狙擊百貨商場的大戰中,究其本質是隨著電商的沖擊力加強,百貨的經營成本上升的速度過快,把商業創新遠遠甩在了后面,從而導致老百貨店正走向“死亡”或被迫謀變。
百貨店的艱難轉型,讓人們清晰地看到這些年來“雙創浪潮”帶來的蝴蝶效應,那些創業者帶著新式的商業模式創造了新歷史,最終一點一滴地改變了無數行業的商業模式和企業命運,社交電商的崛起是如此,百貨商場的謀變也是如此。
*文中題圖及配圖來自攝圖網,基于VRF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