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對于銀行理財來說注定是一個特殊的年份。
按照原先的監管設定,2020年底過渡期滿后,銀行理財業務將實現“華麗轉身”。
然而,2019年底的資管新規“延期風波”,以及新鮮出爐的現金管理類產品新規,給這場轉型戰役能否按時完成增添了一絲不確定性。
《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數位銀行業內人士、研究人士,以期探尋2020年銀行理財市場大變局中的大概率事件。
1
保本理財加速退出
2018年4月27日,央行、銀保監會等聯合發布了《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下稱“資管新規”)。資管新規在定義資管業務時,明確要求金融機構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產品出現兌付困難時不得以任何形式墊資兌付。
這就意味著,銀行以后不能再賣保本保收益的理財產品,如果非保本產品發生風險,也要由投資者自行承擔損失。
按照原先的監管安排,資管新規的過渡期為自資管新規發布之日起至2020年底,給予銀行循序漸進調整的時間。因此,銀行須在過渡期內壓降保本理財產品規模,同時發行新的符合資管新規的產品以做好新老產品的銜接過渡。
進入2019年以來,保本理財產品發行量占比逐漸下降。根據融360大數據研究院監測的數據,2019年10月保本理財產品發行量占比為19.1%,較2018年末下降了3.86個百分點。
目前,距離資管新規原定的過渡期結束還剩近1年時間,有銀行已陸續下架保本類理財產品。例如,2019年11月1日,光大銀行發布公告,從11月30日起停止“活期寶”理財服務;同年11月8日,交通銀行發布公告,從11月20日起停止辦理沃德薪金定投組合產品。
業內人士認為,各銀行正在加速推動理財業務的轉型,理財子公司開業后,保本理財這一類型的理財不可能轉入到理財子公司,自然需要下架。
在2020年這一銀行理財轉型的關鍵期,保本理財市場會呈現哪些趨勢?
記者采訪了解到,資管新規后,保本理財發行量占比持續走低,該類產品逐漸退出市場乃是大勢所趨。
融360大數據研究院分析師劉銀平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預計2020年保本理財規模和發行量占比都會進一步下降,到2020年底,保本理財將會全部退出。
普益標準研究員余新月向《國際金融報》記者指出,根據資管新規過渡期設置的規定,2020年底是理財業務轉型的最后期限,因此預計2020年保本理財發行量占比將進一步下滑。若過渡期最后期限的設置沒有放松,則預計2020年末保本理財將退出理財市場,繼而以結構性存款、大額存單等形式承接原有客戶需求。
2
凈值化按下快進鍵
隨著資管新規過渡期的臨近,各家銀行在理財產品凈值化轉型上也告別了“試水”期,紛紛加快了速度。
某國有銀行理財子公司人士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在資管新規過渡期內,目前工作主要是承接一些母行特色的業務和產品,同時抓緊研發凈值型產品。
根據資管新規,銀行要在2020年底之前完成全部理財產品的轉型工作,因此也就意味著,2020年銀行理財凈值化轉型將進一步加速。
劉銀平表示,雖然2019年凈值型理財產品發行規模顯著上升,但是占比仍然偏低。根據銀行業理財登記中心數據,截至2019年6月末,凈值型理財存續余額占非保本理財余額的35.57%,預計2019年底能達到50%左右。
“2020年理財產品需要加速向凈值化轉型,小型銀行理財產品之前轉型速度較慢,發行的產品仍然以預期收益型為主,今年將集中向凈值化轉型。”劉銀平稱。
而業界也存在對所有銀行能否在這個時間點前將不合規的理財產品存量消化完成的擔憂。近期,市場還出現了資管新規過渡期可能延長的消息。
2019年12月20日,銀保監會在近期工作通報會上就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的傳聞作出回應。“按照資管新規補充通知的精神,過渡期結束后,由于特殊原因而難以處置的存量資產,可由相關機構提出申請和承諾,經金融監管部門同意,采取適當安排妥善處理。”銀保監會表示,“我們也在根據實際情況,研究是否對相關政策進行小幅適度調整。”
同時,銀保監會還披露數據,截至2019年11月末,非保本理財產品余額24.3萬億元,運行總體平穩;產品結構持續優化,符合新規方向的凈值型理財產品發行力度不斷加大。
某業內人士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相比基金公司,銀行凈值化管理能力確實薄弱,“銀行肯定希望越快越好,但轉型的速度也與各銀行的戰略或者是自身的能力有關。有的銀行凈值化管理的能力可以達到要求,但一些中小銀行在這方面能力還是不足”。
根據普益標準的數據,截至2019年第三季度,全市場凈值產品存續規模占比約33.4%,已有203家銀行發行凈值型產品。
余新月指出,經過前期的探索,諸多銀行已歷經凈值型產品從無到有的初期轉型。基于整個行業產品運營、風險控制和客戶接受程度等方面奠定的基礎,以及監管方面過渡期截止日的臨近,預計2020年凈值化轉型將進一步提速,甚至出現全面開花的局勢。
3
收益率持續走低
資管新規發布以來,銀行的凈值化轉型、非標投資的持續萎縮,同時帶動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持續下降。
融360|簡普科技大數據研究院監測的數據顯示,2019年10月,人民幣非結構性理財產品的平均預期最高收益率為4.02%,環比下降2BP,同比下降47BP,連續20個月下跌,并創35個月新低。
在劉銀平看來,2020年銀行理財收益率大概率會繼續走低,一方面,流動性持續寬松,且央行引導市場利率下行的決心非常堅定,固收類資產的收益率會繼續下降;另一方面,銀行理財轉型壓力依舊較大,仍有大量長期的非標資產需要消化。
2020年1月1日,央行發布公告稱,決定于2020年1月6日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不含財務公司、金融租賃公司和汽車金融公司),釋放長期資金8000多億元。
央行對此的解釋是,為了進一步降低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緩解春節前后市場對資金的需求壓力。
具體到對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的影響,劉銀平表示,降準之后市場流動性會進一步寬松,資金價格下降,而銀行理財底層資產大部分都是固收類資產,這類資產收益率會下降,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也會隨之回落,預計短期內會再次跌至4%以下。降準對權益類、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理財產品收益的影響不確定,可能會促使部分權益類資產走高,不過這兩類理財產品的占比目前還很小。
“理財產品投資仍以固收類資產為主,投資策略以持有至到期為主,央行全面降準意在維護資金面的合理充裕,在寬松的流動性背景下,未來短期利率大概率維持低位水平;長端利率走勢受經濟基本面影響較大,若未來經濟發展預期沒有明顯的利好信號,長端利率大幅回升概率較小。”余新月稱,綜上,從底層資產收益情況看,2020年理財產品整體收益回升的可能性較小,大概率維持現有低位水平或繼續小幅下行。
4
理財子公司接連進場
2018年12月,銀保監會發布《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下稱《理財子公司辦法》)。2019年成為理財子公司的誕生元年。
在《理財子公司辦法》發布至今的一年間,已有包括國有六大行的理財子公司(建信理財、工銀理財、交銀理財、中銀理財、農銀理財、中郵理財)、3家股份制銀行理財子公司(光大理財、招銀理財和興銀理財)和1家城商行的理財子公司(寧銀理財)共10家正式開業。
同時,中信銀行、平安銀行、徽商銀行、南京銀行的理財子公司已獲批籌建,杭州銀行理財子公司獲準開業。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12月20日,銀保監會批準東方匯理(出資55%)和中銀理財(出資45%)在上海設立外資控股的合資理財公司。這是第一家在華設立的外方控股理財公司。
銀保監會表示,目前,還有其他國際資管機構正在與有關銀行理財子公司溝通,協商合資設立外資控股的理財公司。
記者注意到,目前還有多家銀行理財子公司的申請處于等待審批的狀態,預計2020年將有更多的理財子公司加入戰局,進一步豐富資管市場主體。
從子公司的產品端來看,根據《中國財富管理市場報告(2019)》,理財子公司的產品體系上,一是仍以固收產品為主體,重視長期穩健的收益;二是權益類投資方面,早期主要以FOF、MOM和私募股權模式開展,占比較低;三是順應指數投資的全球化發展趨勢,逐步優化量化策略。指數型產品對投研團隊的投研能力以及主動管理能力要求較低,指數型產品成為了銀行的切入點。
從期限上來看,傳統銀行理財產品1年期以上不多,但是理財子公司發行的產品中,1年期以上產品增多,個別產品期限為3年甚至5年。
此外,多家理財子公司,例如交銀理財、中銀理財、中郵理財、興銀理財等都推出了養老系列的理財產品,以期滿足目前日益增長的養老金融需求。某基金公司高管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養老領域具有廣闊的前景。資管行業最大的問題之一就是資金的期限太短,如果資管行業能把短錢變成長錢的話,整個資管行業會迎來巨大的發展。
2019年12月,銀保監會先后發布《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凈資本管理辦法(試行)》、《關于規范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征求意見稿)》,分別對凈資本規模及現金管理類產品的投資管理提出要求。
那么,2020年,銀保監會還可能從哪些方面完善對理財子公司和理財產品的監管?
余新月表示,理財業務的制度規范處于持續細化過程中,結合基金、信托、保險等其他資管行業監管框架的發展經驗和過渡期內出現的較棘手問題,未來可能從表外資產管理、投資委外管理、信息披露管理、投資者適當性管理、理財子公司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私募理財產品管理等方面不斷完善理財業務監管框架。
記者 范佳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