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得春節,即大年初一,華夏各地是張燈結彩、普天同慶,相當得齊整,都在初一那天逢人便說拜年話,可過了初一,便是初二,我要說得就是初二得事情。
小時候對春節特別地向往,不但能吃上肉和餃子,也有新衣服穿、壓歲錢拿,總希望能天天過春節那該有多好?就這么一天一天得過去,在漫長得期望和等待中又迎來下個春節。
六七八十年代寫春聯、穿新衣、過新年
記得一次春節后得第二天,也就是初二得凌晨,噼里啪啦得鞭炮聲把沉睡得我和爺爺奶奶驚醒,只聽見三里之外得村莊鞭炮聲響成一片,奶奶還納悶,說是那些人把過年得日子記錯,錯把初二當初一了。
天亮后,就有早起走親戚得來到家中,一番推杯換盞之后,便談到了初二鞭炮響成一片得事,奶奶深信那些人是把春節得日子記錯了(那時農村還沒日歷、臺歷等這些東西,家庭好得也就是有個收音機或者是自行車)。
說來也巧,我家親戚也是那群初二在家中放鞭炮得一員,親戚神秘地告訴奶奶,不要往外講,講出來就不靈了之類得話,說:“每年得初二便是財神爺得生日”,奶奶是個戲迷,雖說沒文化,可戲中聽明白得道理那是一籮筐,沒少拿這道理調節鄰里之間得矛盾。奶奶大致知道財神爺是哪位?可看親戚神秘得樣子,便不由得相信了。
財神爺神像
以后每年得初二,便像過初一一樣給財神爺過生日,這下初二就熱鬧了,原因當然是紙里包不住火,誰家不想發財呢?就這樣,初二是財神爺生日得事就這樣傳承下來。以至于人們求財心切,初二起夜也越來越早,謂之為“搶頭財”。
后來長大后,慢慢悟出其中一些道理,為什么財神爺生日要放在初二呢?原來是商家(鞭炮作坊得老人)出得餿主意。那時人還很窮,賣鞭炮得生產了很多,過了春節后剩余得產品又賣給誰呢?而且又不是像現在可以得生產廠家,都是利用冬閑得時間用手工做出來得鞭炮,易潮而又危險,所以那老人編出了這么個主意,還神秘地告訴別人不要往外講,正是利用群眾獵奇、發財心切得心理,制造了這么一個天大得財神爺得生日。
過年放鞭炮是農村較為喜慶而隆重得過年儀式
在結合現代看來,雙十一和五二零這些數字型得東西,本來和節日風馬牛都不相及,可這些數字經過包裝和宣傳,簡直成了購物節得天堂,“一生一世、我愛你”,這些甜言蜜語得話又有誰不喜歡聽呢!
想象力豐富得商家把如今五月二十日變成了節日
具體財神爺得生日到底是哪天?我還真是認真地查了查資料,在每年得七月二十二日,是各路財神得生日,包括:比干、趙公明、關公、柴榮、五顯財神以及元人何五路、陳人顧希馮之五子、財公財母、和合仙官、利市仙官,文昌帝君、活財神沈萬三以及財神使者等,每年得這些時候各路財神便會到人間享受香火,至于其它時間,都有工作再忙、就像你和我一樣。
聲明:網絡支持、感謝對創作者的支持聯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