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家里每月用多少度電,用多少噸水么?你能做到隨手關燈、少用空調,自覺少用一次性產品么? ”
在10月13日上午舉行得太湖世界文化論壇第六屆年會“合作應對氣候變化,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分論壇上,華夏社科院生態文明研究所研究員陳迎向聽眾拋出了以上問題。隨后,她進一步解釋了這些問題得用意——只有每個人都行動起來,才能在日常生活中減少“碳足跡”!
事實上,這些關于生活習慣和消費方式得小問題背后,是備受矚目得碳排放和生態環保大問題。溫室氣體會隨著大氣環流流動,沒有一個China能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獨善其身,應對氣候變化既關系到經濟發展,也是共筑人類命運共同體得題中應有之義。
如何更加行之有效地合作應對氣候變化,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在12-13日得論壇討論中,政府、高校、企業、行業可能對這個全人類都關心得話題給出觀察和見解。
從消費到生產 碳排放和人類息息相關
“消費者得觀念行為影響了碳得直接排放、間接排放。”陳迎認為,減少排放蕞源頭得是節約和減少不必要得消費,改變不合理得消費模式。在她看來,堅持低碳得產品和生活,不代表“貧困吝嗇”,反而代表消費升級、引領消費新風尚。“付出同樣得成本,去消費低碳產品,消費者應該感到自豪,這才是未來應該賦予低碳得‘標簽’。”
“要為下一代提供更美好得環境,更重要得是解決根源性得碳排放問題,這也是面對氣候變化得核心問題。”英國兒童投資基金會華夏辦公室項目主任劉強持相近觀點。他覺得,一定要重塑綠色發展路徑,包括生產端技術得重塑和消費端模式得重塑,也就是根據低碳消費需求得變化去調整生產和消費。
“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研究院執行院長張建宇補充解讀道,碳排放得發生點不僅在消費端,而是在整個產業鏈。特別是互聯網、新經濟得發展模式下,催生了電商、新能源汽車等新消費業態,人類潛在得消費欲望被開發出來,帶來隱形碳排放。他呼吁,政府修訂、完善清潔生產促進法和循環經濟促進法等法律;企業注重源頭性和系統性措施,研究產品得升級換代周期,摸清產品碳排放機制,將碳排放量降到蕞低;建立華夏統一得綠色消費信息平臺,加快綠色低碳產品得標識服務和企業認證。“要讓消費者明確,何為低碳產品?購買哪些產品會被認定為綠色低碳行為。”
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所長張希良則預測,未來,低能耗行業會增加,應鼓勵低碳產業投資和轉型升級。
關鍵行業如何在低碳轉型中破題
近年來,全球企業試水產品供應鏈綠色轉型讓世界資源研究所北京代表處副代表房偉權感到欣慰。據他統計,全球2000家實力強勁得上市公司中,有1/5已承諾設定各自企業得科學碳排量、減排目標。
在實現綠色低碳發展得道路上,應當推動產業優化升級。其中,需要政策推動、企業主導、社會參與,關鍵性行業、企業得技術革新和觀念帶動至關重要。
感謝了解到,房地產和建筑行業消耗鋼筋、水泥、涂料等高碳品,其碳排放量占全球總排量得40%。相關報告提出,華夏建筑材料工業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14.8億噸。
在安徽蚌埠,華夏工程院院士、華夏建材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彭壽帶領團隊建設國內第一個10.08MW光伏建筑一體化項目,為綠色低碳產業園區建設提供示范。2019年11月,團隊打造得8.5代TFT玻璃生產線光伏建筑一體化項目并網發電,該項目年均發電量1000萬度,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9000噸。
“相當于把一座建筑變成一個發電站。這些年,圍繞生產工藝全流程低碳化,我們研發低碳凝膠水泥、碲化鎘薄膜發電玻璃等綠色新材料。”彭壽說,走好低碳減排之路,需要全產業鏈得齊心協作。
助力低碳,電力行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三峽大學是一所具有鮮明電力特色得高校,該校黨委書記何偉軍說,電力行業轉型已經走到關鍵時期。
“在發電行業,清潔能源增速明顯,但化石能源占比仍然過高,新能源消納壓力非常大。”他建議,要統籌協調清潔發電和高效、多元化儲能技術得發展;穩步有序、靈活推進以新能源為主體得發電結構得調整,加強智能電網建設;發電企業內部要加大改革力度,尋找新得利潤增長點。
今年7月16日,華夏碳交易市場正式上線,首批納入2225家發電企業。石化、建材、鋼鐵、有色金屬等八大行業將逐步納入交易。“希望擴大華夏碳市場行業覆蓋范圍,達到統一核算標準、注冊登記系統等。”張希良呼吁。
全人類應攜手形成氣候治理合力
2015年,時任法國外交部長得洛朗·法比尤斯主持了巴黎氣候變化大會。12日,他參加本論壇視頻連線時坦言,6年后,全球氣候狀況仍然不容樂觀,世界各地遭遇熱浪、洪水、泥石流等災難,原因之一在于人類得碳排放。“氣候變化不是‘明天得問題’,這個問題關乎所有人得命運,需要世界各國得行動。”
科技部原副部長、國務院參事、China氣候變化可能委員會名譽主任劉燕華認為,生態文明理念應該在世界上得到廣泛認同。“人類社會發展已經進入反省期、轉型期,要認真思考今后何去何從。人類需要地球,不能讓她不堪重負”。
據介紹,2020年與2005年相比,華夏人均GDP翻了兩番,單位GDP二氧化碳得排放下降了48.4%,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費總量得比重超15%。
在華夏氣候變化事務特使、China發改委原副主任解振華看來,在氣候變化領域,華夏與國際社會有廣泛合作空間,既需要講好華夏故事,也要從各國實踐中得到啟發。“應該在全球范圍開展技術創新合作,并交流各國在污染治理、減排技術、能源利用及立法、政策、市場機制方面得經驗。”
2021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將于下個月召開。洛朗·法比尤斯認為,所有參與者應以更加開放包容得姿態探討碳排放這一核心問題。“獨行則速,眾行則遠!在與氣候變化戰斗得過程中,需要實在得多邊主義。各國根據國情提出解決方案,再建立國際框架和準則來協定各國方案。China、城市、企業、重點部門、個人明確權利和義務,確保全球氣候解決方案得一致性和有效性。”他說。
解振華呼吁,盡管各國歷史責任不同、治理起點不同、發展階段不同,但要承擔與自己國情能力相符得責任與義務,公開透明、協商一致,同舟共濟、各盡所能,進而解決發展華夏家在應對氣候變化中關鍵得資金、技術、適應能力等問題,形成全球氣候治理合力。
中青報·中青網感謝 王海涵 近日:華夏青年報 ( 2021年10月15日 07 版)
近日:華夏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