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六年來,我們研究了不低于五百家上市公司,研究了2010年以來的所有針對中國概念股的上百次做空事件,也了解了從1609年荷蘭(2010年1月1日后改稱“尼德蘭”)之后世界發生的做空事件直接或間接引發金融危機的歷史。
這些研究,讓我們感到這個世界的勃勃生機,也讓我們感受到了世界的博大,我們深陷其中,常常用法律和專業的標尺來判斷,有時也會從歷史中尋找答案,我們做的這些都只是總結經驗,并不一定準確。
做空是股市上的一個術語,相信關注反做空研究中心的朋友都知道,它的交易模式是高位時借來股票賣掉,股價下跌時買回來還給出借人,中間的差價就是做空者的利潤。因為股市里總有趨勢好壞,股價也有波峰波谷,一些上市公司也會和現實社會中的人一樣投機取巧,因此相對于傳統做多而言,做空更考驗的是高手的判斷力。
人世間認為自己生而不凡的人很多,但往往最后判斷失誤的不在少數,尤其是趨勢到來時人人都知道,爛公司人人避之不及,本身就是市場底部的仙股級別,做空的空間也非常有限。于是就有人想到了更多的辦法,比如散播謠言,調動傳媒的力量,調動資本的力量,將市場上具有標志性的公司擊潰,將市場上冉冉上升的摧毀,這樣不僅揚名立萬,還賺得盆滿缽滿。
在20世紀,做空的主戰場在經濟最發達的美國,例如在1929年到1933年經濟危機結束前,1980年里根實行市場自由化之后,每一次成功的做空,我們看到做空者賺得盆滿缽滿的同時,是市場或公司發生了崩潰,隨后又是一個新群體新紀元的誕生。尤其是1999年安然的倒閉和2008年雷曼兄弟的破產,給人類的震撼無以復加。
因為過去的做空事件,更多的是揭露了欺騙投資者的公司,讓他們欺騙投資者的行為曝光于天下,雖然許多投資者虧的血本無歸,但仍舊認為做空者的做空行為屬于行俠仗義,市場上對做空者的褒揚之詞仍然是不勝牟舉。比如“資本市場的啄木鳥”等。
中國由于資本市場起步較晚,市場危機的切膚之痛直到2007年的6124點才有所感覺,2015年才變成全民之痛,做空機制在中國也不完善,因此中國的上市公司一直是在溫室里成長。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公司就沒有遇到做空者,相反從2010年開始,中國公司陸陸續續進入到和做空者博弈的狀態。
中國的公司首先受到攻擊的是在美國納斯達克和紐交所上市的那些公司,或者在香港上市的中國大陸公司,他們由于是跨市場上市,國內土壤養大的他們或多或少不適應美國和香港的市場環境,甚至有些公司也屬于主動或被動地配合一些第三方機構欺騙美國和香港的投資者,導致了2010年以來中國概念股的口碑危機。
中國大陸的A股市場原來沒有做空機制,2013年融資融券機制引進之后,中國開始了有限做空的嘗試,市場中一共選出了近900只個股可以融資融券,看似巨無霸的這些公司,在2015年市場共振面前就像是泥偶一樣。股災之后做空機制進一步萎縮。但潛藏在制度之下的做空行為,猶如野火般四處燎原。
制度之下的做空是怎么一回事呢?其動力核心在于并購和爭奪市場,其手段是公關、資本和啟動監管,尤其是當中國GDP超過日本,對外貿易和工業規模超過美國之后,中國的終端服務業全面走向獨角獸、供應鏈上的企業成長為全球隱形冠軍之時,中國企業在行業內供應鏈上的投資并購和跨行業的投資并購逐漸成為動力之源,而具有節約傳統的大佬,肯定不愿意為供應鏈的整合多花一分錢,因此這種為原始沖動而進行的做空行動,更接近于原始動力。
因此,大家能夠看到,最近五年以來,傳播市場上的事件一件接著一件,尤其是2015年股災過后遺留下來的資本市場,近乎滿目瘡痍,擁有并購沖動的資本大鱷,除了在股市上舉牌之外,還在不知名的地方發動一次又一次的秘密行動。市場又繼續風高浪急。
做空行為除了會產生在對手或跨界打劫者當中外,還會出現在大股東身上,有的大股東為了把散戶洗出去,積極主動地找到做空機構提供資料,讓做空機構先發,隨后自己再發。或者自己先發財報,做空機構隨后就發。去年發生的特斯拉被做空事件,就很難消除這樣的嫌疑。這些上市公司的大股東,與其說是沒有良心,還不如直接說他們操縱市場。
應當怎樣看待做空機構與做空行為呢?我們拋開紛紛擾擾的道德標準來衡量,實際上我們看到,做空實際上只是一門生意,只是這門生意賺錢的人是誰而已,20世紀發生在美國的多起做空事件,挑頭的是基金經理,他們在賺取豐厚報酬的同時,他們所供職的公司,賺取的利益更是天文數字。而2010年以后做空中概股的那些做空機構,充其量也只是打雜的苦工,真正賺錢的還是背后的金主。
所以我們今天來看待做空事件和做空機構的時候,不用想著他們是什么資本市場的啄木鳥,也不用想象他們究竟有多十惡不赦,他們只是個生意人,有錢賺,光明正大的鉆空子,賺取他們該賺的那筆錢,如此而已。
因此,今天市場上發生的做空行為,很難說是不是惡意做空行為,更很難說這些行為違法,而執法機關有時候也因為難以取證而沒有辦法,對于企業來說,扎好自己的籬笆墻,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更好的地應對做空風險,才能保證創業者、投資者和員工的利益,而不是一再地等待有關部門的介入,官司打個十年八年,那樣即便勝訴,公司沒了又有什么意義。
因此,反做空研究中心通過對上市公司的研究,通過對做空事件的關注和對做空機構的持續觀察,可以讓過去的經驗為未來所用,讓那些真正改善了人類福利的企業和企業家、投資者能增強抵抗力量,在做空機構襲來的時候至少能夠有效應對,減少損失,健康發展。我們可以為您講過去的故事,我們可以將所發現的一些規律告訴您,我們也可以讓一些有經驗的同行指點您,讓您心里有個底。
也許有人會問:做空機構能被徹底消滅嗎?做空行動能夠徹底消除嗎?我們只能很抱歉的回答不會,都不會。因為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沒有任何人能夠絕對地說自己有這個能力,但我們可以通過學習和交流,增強應對能力,在下一次襲擊到來時有應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