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感謝 荀超
10月16日下午,2021天府書展上,一場關于文學得對話吸引了眾多讀者目光。現場,兩位著名作家阿來和李洱,圍繞“如何應物”分享了各自對文學得思考,也為現場讀者走進文學打開了一扇天窗,備受觀眾喜愛。
當天下午4點半,文軒books九方店一樓階梯教室里,“如何應物——李洱和阿來關于文學得對話”在主持人得介紹下,正式拉開序幕。既然主題是“如何應物”,那兩位文學大家得對談,當然離不開李洱得長篇小說作品《應物兄》。
《應物兄》圍繞濟州大學儒學研究院籌備成立和迎接儒學大師程濟世“落葉歸根”兩件事,以“應物兄”作為軸心人物,上下勾連、左右觸及,相關各色人等漸次登場,描繪了一幅豐富多彩得當代社會特別是知識分子生活畫卷,于2019年獲第十屆茅盾文學獎。目前,該作品宣布啟動影視化開發,備受文學界和影視界期待。
而在此次活動中,主持人開場就提到了讀者對《應物兄》得評價,甚至是一些負面得質疑聲。對于各種各樣得評論聲音,李洱皆以開放得心態對待:“ 現在得文學批評,跟我們以前認識得文學批評不一樣。以前得文學批評是在作品出來之后發表意見,現在得文學批評會走到寫作得前端,走到作家得寫作活動、寫得過程里,作品出來之后,他還要對作品進行評論,所以文學批評變成一種非常具有自我意識得寫作。它也是一種寫作,在這種情況下,不同得讀者對這本書,包括對我本人有各種各樣得議論,在我看來很正常。”
那么,“應物”到底是什么?李洱表示:“簡單地說,應物就是如何和世界打交道,和人打交道,以及和自己打交道。在你和世界打交道得時候,你保持一種什么樣得態度。”他以人類得思考為素材,創作出來《應物兄》。“”而在阿來看來,“應物,小說要應人物,應事物。人物處在世界當中,這個世界是由事物構成得。知識也是思考之中得出來得經驗,一旦固化以后,它其實也作為一個事物存在。這個‘應物’,我想‘應’得更重要得是通過思考,通過書寫回應。這是我對‘應物’得理解,我個人非常喜歡這部小說。”
針對一些“看不懂”得聲音,李洱有自己得看法,“有時候感謝分享跟讀者對一部書得預期不一樣,作家其實特別擔心這部書寫得過于順暢。作家總是愿意讓這個故事得主線兩邊有很多得景點,有池塘,有假山,每個假山都有人有故事,假山下面有山洞,山洞里面也有故事,各種各樣得故事,要讓讀者覺得有趣味,然后在這里短暫得逗留。作家實際上很忌諱寫得很正常,小說毫無疑問是講故事得,但肯定不單純只是講故事。”所以,哪怕有各種各樣得評論出來,甚至一些非常難聽得聲音,李洱也不會刻意去解釋。“我沒有解釋,因為我知道既然討論,那么就要允許不同得觀點進來。”
阿來也表示:“讀書是為了提高,而不是你讓有知識譜系得人下來,說非得要你看懂,你非得讓大學教授用初中生得水平說話,這個不行。書是提升人得,不是你把人弄到下頭去了,而是把人提到上頭來。看不懂就再看一遍看,再不懂就再看一遍。你覺得閱讀有點難度,但是對我來講這個書很好,而且有時候我不開心得時候,我就翻一段出來。這本書還有一個好處,故事性不是那么強得,好看!發一段你看一段,這里頭充滿智慧。那種知識得大開放,我自己是非常喜歡。不信大家可以一口氣把它讀一讀,可以隨時翻到某一頁開始讀,都非常有意思。”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感謝原創者分享,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感謝原創者分享感謝閱讀感謝對創作者的支持:ihxdsb,感謝原創者分享感謝對創作者的支持:3386405712】